舒郁散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临床观察
2016-06-02徐素娥吴同和
乙 伶,徐素娥,吴同和
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江苏淮安 223001),E-mail:yiling521979@126.com
舒郁散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临床观察
乙伶,徐素娥,吴同和
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江苏淮安 223001),E-mail:yiling521979@126.com
摘要:目的观察舒郁散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例,均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舒郁散水煎汤剂,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空腹温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血清hs-CRP水平、HRV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HAMD评分明显下降(P<0.01),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P<0.01),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高频指标(H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治疗后HF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舒郁散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的临床症状,抑制动脉血管内炎症反应,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
关键词:冠心病;抑郁症;舒郁散;超敏C反应蛋白;心率变异性
我国冠心病合并抑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高达32.9%[1]。传统抗抑郁药物存在服药依从性差、致心律失常等副反应,可导致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反复发作,增加死亡率。本研究运用中医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9月—2013年4月淮安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冠心病合并抑郁病人40例。均符合WHO 1979年提出的冠心病命名和诊断标准,有或无心绞痛发作史,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①心电图检查有典型的ST-T段缺血改变;②运动负荷试验阳性;③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④冠状动脉造影至少有1支≥50%狭窄病变。抑郁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前17项评分≥17分,且符合中医郁证肝郁血瘀诊断标准。排除双相情感障碍和重性精神病病人,排除滥用酒精、药物者和应用精神活性药物者。依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2岁~71岁(62.4岁±6.4岁);病程1.2年~20年(3.56年±2.81年)。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3岁~78岁(62.3岁±4.9岁);病程1.3年~19年(3.24年±2.76年)。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以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包括应用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类、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等,结合病人具体状况个体化剂量。研究组加用舒郁散,组方:当归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枳壳10 g,地龙10 g,丹参20 g,柴胡12 g,陈皮10g,郁金10 g,香附12 g,炙甘草6 g。每日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安全性检测:治疗前后的一般项目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疗效性观测:每日记录1次症状的变化,并根据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予以标明轻、中、重,记录舌苔脉象;治疗前后根据抑郁量表对病人进行评分;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率变异性(HRV)。
1.4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试行)》标准评定。抗抑郁疗效参照HAMD量表方法评定。
2结果
2.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见表1)研究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s) 分
2.2两组抑郁症状改善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抑郁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HAMD积分比较(±s) 分
2.3两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见表3)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降低(P<0.01),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hs-CRP水平比较(±s) mg/L
2.4两组病人HRV比较(见表4)两组病人治疗后高频指标(HF)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治疗后HF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F比较(±s) ms2
3讨论
近年来,抑郁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可。早期的研究提出了抑郁对冠心病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包括行为因素(如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差等)和生理因素(如心律失常等)。近期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生理机制,包括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炎症过程、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等,可增加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及加重疼痛程度,影响预后。hs-CRP作为一种炎症指标,间接反映了动脉血管内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介导和标志物,是急性事件的强预测指标[2]。HRV反映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活性与迷走神经活性及其平衡协调的关系,其中HF代表迷走神经活动,HF增大,提示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律失常发生[3]。
冠心病在中医属胸痹心痛范畴,抑郁症属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胸痹与郁证有共同的病因病机,且相互影响。明代《薛氏医案》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心主血,肝藏血,心之行血功能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杂病源流犀烛》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心痛也”。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成胸痹。
舒郁散以血府逐瘀汤合柴胡舒肝散加减而成。其中当归、桃仁、红花、赤芍、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加走窜之性的血肉有情之品地龙以助药力;柴胡疏肝,枳壳、陈皮、香附、郁金理气解郁,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遵循“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原则,疏肝解郁,化瘀止痛。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柴胡疏肝散能改善肝郁证大鼠行为学变化,明显增强肝郁大鼠的免疫功能[4]。柴胡皂苷能抑制大脑组织海马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蛋白表达、降低大脑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减少大脑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抗抑郁作用[5]。香附通过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发挥抗抑郁作用[6]。众多临床研究证实,红花、丹参多酚酸盐、血府逐瘀汤可显著降低hs-CRP水平[7-9]。血府逐瘀汤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变异性[10]。该研究发现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抑郁量表积分、血清hs-CRP水平的下降及HRV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舒郁散,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Celano CM,Huffman JC.Depression and cardiac disease [J].Cardiol Rev,2011,19:130-142.
[2]Whelton SP,Roy P,Astor BC,et al.Elevate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s a risk marker of the attenu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t older age[J].Am J Epidemiol,2013,178(7):1076-1084.
[3]CovielloI,Pinnacchio G,Laurito,et al.Prognostic role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primary angioplasty[J].Cardiology,2013,124(1):63-70.
[4]贺立娟,王玉来,马玉峰,等.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大鼠行为学及血浆IL-6、TNF-α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12,31(5):380-382.
[5]张静艳,张晓杰.柴胡皂苷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乙酰胆碱代谢及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4):506-508.
[6]周中流,刘永辉.香附提取物的抗抑郁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 191-193.
[7]王春燕,王永祥.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疗效及对hs-CRP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459-1460.
[8]刘国栋,肖桂林.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3-5.
[9]董超,黄威,杨阳,等.血府逐瘀汤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J].医药导报,2013,32(5):579-582.
[10]高向军.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变异性心绞痛24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2):45-46.
(本文编辑郭怀印)
(收稿日期:2015-10-19)
中图分类号:R541.4R256.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6.020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6-0620-03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资助(No.LZ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