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踝足矫形器的改进与应用

2016-06-01许连生

保健文汇 2016年3期
关键词:矫形器外旋患肢

●许连生

踝足矫形器的改进与应用

●许连生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的改进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需佩戴踝足矫形器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经传统踝足矫形器治疗)和观察组(48例,经改良踝足矫形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组间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91.67%(44/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3%(34/48),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踝足矫形器的治疗以及矫正效果予以改进,可以有效预防足下垂、内外翻足和踝关节畸形,扩大了踝足矫形器的临床应用范围。

踝足;矫形器;改进

在下肢各种畸形的康复治疗中,踝足矫形器是预防和矫治畸形的重要辅助手段[1]。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传统的踝足矫形器在足下垂、内外足翻以及下肢外旋畸形等的治疗和矫正过程中,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好租矫形器的临床用用和价值,有必要对哦器进行改良,并选取了96例患者对和改进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观察,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需佩戴踝足矫形器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18~59岁,平均为(29.39±5.62)岁;病程6~42d,平均(18.67±3.24)d;其中截瘫34例,急性偏瘫8例,初期骨折6例。剩余48例自动归入观察组,男35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为(28.23±6.43)岁;病程8~40d,平均(18.51±3.12)d;其中截瘫31例,急性偏瘫10例,初期骨折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以及疾病类型等基本数据,组间无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踝足矫形器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踝足矫形器的基础上予以改进,采用改进后的“T”型矫形器治疗,在生物力学以及解剖学的基础上,使用高温热塑材料,根据患者的足部形状来制作矫形器,并在底部开槽,制作可嵌入的“T”形板材[2]。当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时,该踝足矫形器可以保持患肢的良肢位。患者侧身或治疗时拔除“T”形板材,便于患肢和身体转侧,提高其适用性和方便性。同时配合早期被动、主动锻炼和神经功能电刺激,刺激胫前肌,使之收缩,促进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标准为[3]:①显效:患肢距小腿关节呈90°,无足内翻或下肢外旋,能独立行走。②有效:患肢距小腿关节为90~100°,足内翻或者下肢外旋角度<10°,可以跛行。③无效:足下垂>100°,足内翻或下肢外旋>1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8例,无效4例;组间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3%,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常规的踝足矫形器对于单纯的足下垂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但是对于截瘫以及偏瘫患者等,因为神经、运动功能受损,关节痉挛以及肌肉活动异常等引发的足下垂,或者合并足内翻、下肢外旋等,只能矫正足下垂,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治足内翻以及下肢外旋等畸形,影响正常的走路形态[4]。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

为了改善这一情形,我院对踝足矫形器进行了改进,不仅可以有效治疗足下垂,还能有效预防足内翻或下肢外旋,帮助患肢保护良好的良肢位,促进其康复训练,有助于降低足内翻以及下肢外旋等的发生风险,促进步态的改善和正常行走的恢复。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踝足矫形器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正逐渐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献资料显示,改进后的“T”形踝足矫形器在治疗截瘫、偏瘫以及骨折等引起的下肢畸形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组的研究结果,组间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的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3%,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其疗效。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新型的踝足矫形器会不断出现,例如可调节的踝足矫形器等,将进一步提升踝足矫形器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根据踝足矫形器的治疗以及矫正效果予以改进,可以有效预防足下垂、内外翻足和踝关节畸形,扩大了踝足矫形器的临床应用范围,对于提高康复疗效意义重大,但矫形器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应忽视相应的康复治疗和患者的配合。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附属湖北医药学院)

[1]杨勤,唐丹,赵艳玲,等. 胸段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截瘫步行矫形器对下肢康复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1):4967-4972.

[2]张磊,王薇,高潇,等. 矫形器在脑卒中后异常运动模式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4):421-422.

[3]沈玄霖,钱亿飞,张杰. 早期使用前置式踝足矫形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速度[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0):5551-5556.

[4]熊宝林,周大伟,徐静. 穿戴塑料踝足矫形器对下肢肌肉疲劳性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5):4095-4100.

猜你喜欢

矫形器外旋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Remplissage手术对肩关节Bankart损伤合并Hill-Sachs损伤患者肩关节外旋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防崴脚,佩戴踝矫形器管用吗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类解剖重建外旋肌群技术
矫形器技术及发展展望
色努矫形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进展
少林小武功(二)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