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基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数据

2016-06-01左巧梅

当代经济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左巧梅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基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数据

左巧梅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本文通过数据及相关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的实证分析,旨在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具体影响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均衡发展关系。分析发现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有限,第三产业动力不足,且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起着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加快推进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显得愈加重要。坚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河南省连续多年国民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五,仅2015年上半年全省GDP为16736.55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然而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却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以2014年为例,河南省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以增速8.9%领先全国排名第五,但2014年城镇化率仅为45.2%,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率54.77%水平的9.5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排名中仅高于甘肃云南贵州西藏四省份排名,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河南省持续健康发展的羁绊,也是未来河南省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对城镇化水平究竟有何具体的影响,到底该如何推进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关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检验,对河南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内涵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和谐互动的关系。协调的本意为和谐融洽、友好互补,强调整体性、一致性、多系统或要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协调发展是系统内或系统间各要素通过长期磨合形成的各种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得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或效应最大化。区域经济协调归根到底是区域内各系统要素之间利益关系的相互和谐、融洽。城镇和区域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因此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有协调发展的问题。区域内部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协调以及各要素与城镇化体系的协调发展是保证城市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

2、关系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含了互促共进、互为因果关系的复杂动态过程。

(1)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体系的形成和演变。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区域内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收入、消费结构的变动引起了需求的变动和技术的革新,从而导致农业产值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使投入与产出开始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工业化发展为城市的形成演变和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充足的物资需求,资本和人口向城市的高度集聚、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又促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往往决定着城镇的规模大小和发展潜力,区域经济内部的各项分工也决定着城镇的基本经济活动和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区域内的各项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以城镇空间作为现实载体来得以运行。只有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实现城镇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从而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

(2)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使人口和资本由原来的分散无序状态转变为集聚有序的状态,并能够通过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使原来粗放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部门逐步向城市边缘地带转移,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管理和控制职能开始向城市集中。一方面,城镇化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以及产业区位的置换,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本、技术及劳动力资源,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粗放型产业向城市边缘地带的转移又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新的经济活动中心的出现,使城市文化及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区传播,为农村城镇化创造了发展空间,从而对整个区域经济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总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区域经济内部各要素从各方面影响着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用和数据来源

明确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关系,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来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具体影响。本文采用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数据作为整个区域发展的例证。根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的理解,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自身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借鉴大量已有的相关研究,从多个角度选取了反映河南省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7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展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解释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具体影响。下面分析中所采用的反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分别为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3人均工业增加值、X4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X6乡村非农产业人员就业比重、X7工业废气烟尘排放量。本研究会将上述7项反映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和“Y城镇化率”这一显著体现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城镇化率与各主要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模型。

表1 河南省各地级市城镇化率与区域经济指标值

依据以上指标体系,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2014年底的各项相应指标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数据资料来源于:2014—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年河南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整理如表1所示。

2、模型构建和参数计算

假定区域经济的各个影响因素与城镇化率Y的关系是线性的,则建立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茁0……茁7为待定参数,着为常数。

使用SPSS18.0进行线性多元回归分析,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分别检查X1……X7这七个反映县域经济水平的指标与Y城镇化率的相关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样本的统计结果显示城镇化率Y与X1、X2、X3、X6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与X4和X7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并不显著。Y与X5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检验见表3,判定系数R2=0.917,调整后的R2=0.853,复相关系数R=0.958,这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中的相关变量能够解释城镇化率。回归模型表示如下:

3、实证结果分析

(1)人均地区国民生产总值X1与工业增加值X3均与城镇化率Y呈显著正相关,但X1和X3并没有被写入回归方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阶段河南省经济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并未实现有效结合、协调同步。河南省经济总量大,但人均水平低,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有限,使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缺乏规模以上的大城市使得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及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受限,降低了对周边县域及农村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现阶段河南省18座中心城市中规模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有5个,且从《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公布的结果来看,河南省仅4县入围全国百强县榜单,而人口相似的山东有16县市入围。区域经济尤其是工业化的实力不足,减缓了河南省城镇化进程。

表2 相关性检验

表3 回归方程检验

(2)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加速推进城镇化,是一条大多数农村走向城镇化所必经的道路。相关性分析显示,河南省城镇化率与第三产业成正相关,但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单位,会引起0.011个单位的城镇化率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河南省区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力度并没有发挥出来,影响较弱。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第三产业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上升态势,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为缓慢,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区域内城镇化水平提升的贡献率仍显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也阻碍了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3)从回归方程可知,当其他变量都受到控制后,城乡收入差距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就会降低2.29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起着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大、农业生产效率低、现代工业基础薄弱且起步较晚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然在全国平均线以下。虽然近年来经济的增长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改善和提升,但在人均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收入基数低、城乡差异的经济政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间人口、资源的流动,抑制了城镇化速度的提升。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区域内各项经济指标与城镇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区域内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业增加值以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三项指标,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推动城镇化水平提升的潜力,而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进程中的重大阻力。推动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应成为未来河南省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迫切任务。

对此,本文建议从河南省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实现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一是通过发展关联性主导产业,强化产业对省内各地级市经济的支撑,着力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在各地级市原有工业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精深加工水平并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注意工农业协调并举发展。二是要加快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发育,发挥其吸纳劳动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适产业结构和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的积极稳健作用,通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三是在强化经济功能的同时,要致力于消除政策壁垒并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力度,提升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多予少取,从根本上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效转移创造条件,使农村劳动力真正融入城镇。

参考文献

[1]徐春祥、韩召龙: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5(8).

[2]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

[3]张英、周伟: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3).

[4]黄庶冰:区域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20).

[5]李妍、薛俭: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分析[J].城市问题,2015(1).

[6]林挺进、宣超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小城市绿皮书(2015):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彭荣胜、谭成林: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关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

(责任编辑:郭亚娟)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