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创新

2016-05-31林森

物流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互联网

林森

摘 要:分析福建农林大学《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针对教学繁杂、课程基础不足、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结合“互联网+”的战略思维,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百度云网盘等方式在教学手段、课堂互动、补充基础知识、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对下一步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nalysis of FAFU“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of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aiming at teaching complex, a weak found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d with“internet+”strategic thinking using WeChat public platform, Baidu cloud in teaching method, classroom interaction, complement explores the basic knowledge, practice teaching and other aspects, achieve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next step in the dire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reform; internet+

0 引 言

当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全球化、共享化的技术革命时代,互联网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将深刻地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一样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报告中指出: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1]。同时,2015年7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互联网+”高效物流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报告指出: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更好服务中国新常态经济的发展[2]。

至此,中国的“互联网+”战略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把物流业和互联网结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协调货物和运力间的配送关系,将着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可以看出,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动力,因此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最新物流工程研究动态的专业课程。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现状分析、教学手段、课堂互动、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的设想,在传统的物流专业培养计划中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以“互联网+”战略为导向对其进行创新与实践,旨在更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未来我国物流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创造物流人才教育新模式。

1 课程特征

从广义上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更具体的说是一门讲授软件开发的课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将本科生学习的《VB程序设计》、《物流数据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学生在大学课程中能真正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平台。

然而,能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与聚合各类繁多物流信息资源的桥梁是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该系统可以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所以能接入该平台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未来中国各个物流企业乃至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互联网+”战略环境下物流行业人才的质量以及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

2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介绍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的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物流工程在智能仓储、智能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国内外开展相关研究和近年来政府政策的导向情况;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掌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软件开发技术,为学生将来从事物流行业相关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信息技术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符

物流信息技术,属于课程的核心基础内容,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空间数据管理技术,主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原理和绘制使用的方法,并通过这些技术来改进物流流程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但课程学时限制,多数教材中面对众多的物流信息技术泛泛而谈,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讲解其原理,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而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信息系统开发部分,属于课程的核心设计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开发和规划方法,合理安排系统需求分析,用物流信息技术来改良传统的物流环节,编制完整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文件。通常教学中主要依据系统工程思想的结构化开发方法为主,其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和维护等,而对其他开发方法则略讲,如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敏捷的开发方法。数届学生均反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内容较难理解,主要集中在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图表多(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层次化功能图等)、阶段总结报告多、没有实践经验等问题,导致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最终目的都不明确,也无法明白将来毕业后互联网经济下的市场对于该门课程中知识的需求,使得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3]。

(2)课程基础知识不足,资源驱动是关键

这门课程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交叉性、实用性等特点,其综合了物流学、信息学、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和网络通信技术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信息技术及软件开发的课程,其最终的载体必然是互联网。一方面,无论是对于物流管理还是物流工程的本科学生,其计算机编程和网络通信技术方面的基础课程是比较欠缺的,同时由于教学计划中对课程学时和知识结构的整体要求,使得系统全面地介绍软件工程、网络通信技术等理论原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只有课件、部分录像、部分试题,而且所发布的版本老旧和信息量非常有限,不具备前沿性和共享性,无法刺激学生的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软件开发、移动网络通信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只能机械听课,存在厌学情绪[4]。

(3)缺乏编程能力训练,实践质量难保证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了解物流流程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实现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对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但由于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编程课程只有国家计算机二级的《VB程序设计》,导致学生在编程实践方面、B/S架构开发等方面缺乏锻炼,所以在大多数高校针对该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和实践环节中,学生难以做到适应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需求,如GPS定位跟踪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等。实践环节中,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只能根据教师的模板照葫芦画瓢、缺乏创意。同时,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涉及到其数据核心:数据库技术,而部分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没有开设该课程或者讲授内容较浅,无法满足系统开发的需要,导致教师在上设计实践课程环节时还得补充相关知识。

3 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将推动高校对于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上述现状分析为基础提出几点改革与创新建议。

3.1 应用“互联网+”思维创建课程培养的新模式,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报告中指出: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在各级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2]。而智能仓储系统正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货物实时跟踪的GPS定位技术等内容都是该课程中的重点。因此,笔者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课程内容新模式。

(1)物流信息技术方面。采用深入讲解物流信息技术的方式刺激学生兴趣,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流程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创新的思维方法。例如条形码课程中,增加物流相关条形码的编码方式、原理内容,让学生手动绘制商品条形码并通过手机扫描进行检查。让学生真正掌握物流技术的关键知识。讲授中将加入二维码、RFID的编码原理,让学生能从原理层重新认识前沿科技,该方法已使用两届本科生,得到学生一致认可。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方面。一方面由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B/S在物流软件的普及,如果学生只学习结构化的开发方法,将来还是无法应用到实践中。所以采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以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为主,结构化的开发方法为辅,围绕相同的案例进行软件开发教学,两者相互印证优缺点,促进学生理解。然而,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中涉及的UML建模语言也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要改善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问题。采用企业真实案例(如改善活动报告)拟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生作业,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进业务流程和有关的物流技术,并提交相应的报告。最后以真实报告作为案例解析,激发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2 “互联网+”战略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为了提高本科生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必须从补充其欠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互联网科技对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入手,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和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主动的去克服困难,深入学习知识。

故采用“互联网+”战略下的产品微信公众平台(fafulogis)和百度云网盘,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数据库技术》两门课程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见图1),让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在手机客户端上了解前沿科技、学习基础知识和复习课堂内容。同时,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微信墙开展头脑风暴、微信公众平台完成部分作业、发布企业案例等活动,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起来,同时也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

目前该微信公众平台(fafulogis)已初步建设并发布《NAS搭建家庭云端共享平台》、《物流数据库技术课件》、《SQL语言学习汇总》等内容,并在百度云网盘中上传ArcGIS、Matlab、SQL server等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软件、自学教程、案例资源等,实现课程资源间相互共享,达到补充物流专业本科生计算机知识的目的。

3.3 实施“互联网+”为导向的创新活动,重视实践环节

创新是互联网的灵魂和精神,互联网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已无法脱离互联网而单独存在,所以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将不言而喻。为了提高实践环节质量,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结合课程内容改革设置以下几个实验内容,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①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安排主要采用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主,例如:中海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金蝶K3供应链管理系统、络捷斯特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但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相似且属于验证性实验[5]。结合学院实验室现有的络捷斯特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主,超市环境模拟实训中心(POS机、扫描枪、流利货架和进销存管理系统)为辅,让学生了解市面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业务流程后,在超市实践中模拟货物出入库的场景,为以后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②物流信息技术分为三个部分安排实验。首先,通过VB 6.0的Barcode Control控件完成条形码设计的学习。学生只需要掌握相关的属性设置即可,有效弥补物流专业学生编程能力较薄弱的缺点;其次,以往学院GPS设备只有6台且较老旧,学生需5~6人/组操作,经常出现一个动手,其余指挥的场景。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发展,每位学生都可用手机APP进行GPS实验。同时将实验指导改革为任务驱动模式,如测量操场或教学楼的面积、由东门到南门的最短路径、指定地点的经纬度坐标等;最后,通过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完成某城市大型商场选址的任务。

③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引入常被忽略的CASE(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Powerdesigner。通过Powerdesigner建立实体—联系模型、转化为逻辑结构及构建数据库。最终,设置软件生成测试数据并进行软件的白盒和黑盒测试,完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全部过程。

(2)课程设计环节。一方面,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具有多专业的知识背景,如软件工程、编程能力、物流专业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6]。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教师要加强企业锻炼,参与物流企业实际应用开发的项目和科研工作,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时有的放矢和授课时以亲身经历为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如何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来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作效率,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最终目的[7-8]。另一方面,以百度云盘共享资源为核心,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基本理论、原理和答疑为辅,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利用物流实验室中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的通信网络,使学生的课程设计能架设于互联网平台上,传输安装在校园某位置的温湿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和校园电瓶车的GPS定位数据等信息。最终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整个过程,就会产生知难而进、攻克难关的快感,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兴趣和自觉。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现在与生活、未来密切相关的物联网的功能和实际应用。

4 创新后课程教学的评价

以“互联网+”战略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创新与实践,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和百度云网盘资源共享平台,以适应我国“互联网+”战略下物流人才发展的新需求。一方面,系统构建实验、课程设计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互联网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优势,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完成课程评价,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物流软件项目开发工作,深入物联网企业的研究团队参与传感器、RFID和通信技术的项目,将企业技术实践与科研项目申报相结合,同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与科研双向促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5(2):191-205.

[2] 国务院.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 造纸信息,2015(8):10.

[3] 姚志英.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研究[C] // 第七届中国工业企业物流论坛,2009:269-270.

[4] 赵浩宇,宋传联.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 物流技术,2013(13):494-496.

[5] 王小丽.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0):135-136.

[6] 薛永刚,张明丽. 《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物流科技,2013(2):117-119.

[7] 黄有方. 物流信息系统[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夏火松.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互联网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