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2016-05-31王美琴
王美琴
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着密切的联系,“知”与“情”的密切结合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强烈的学习兴趣来自情感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情感,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效、高效。
一、关爱学生,培养情感
爱的教育人所共知,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关怀、鼓励和期待。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倾注真诚的爱,才能激起学生爱师的意向和情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教学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越是关心爱护学生,学生越是亲近老师。可见教师的爱能够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险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引起小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兴趣。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课前我让学生自备几个任意三角形纸片,并量出每个角的度数。上课一开始,我便创设情境:“同学们,我有‘特异功能,只要你们说出一个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经过实际的“猜角”后,学生感到非常惊奇。好奇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
不仅在上课的开始,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不断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三位数乘多位数”时,我在学生已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出示了一道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并讲出算理。接着我又创设情境:“如果在原题中乘数的百位上添上一个数,变成三位数乘多位数,那该怎样算?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聪明,看谁在老师没讲的情况下,自己能算出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的。”虽然这个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好奇心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经过思考,终于总结出了“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讲明算理。
三、 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情感
数学学习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要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经历了什么,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创造性地挖掘课程资源,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篮球架的高度。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了一根长1.5米的竹竿,笔直插在球场边。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1.5倍,你能想出测篮球架高度的办法吗?学生们发现球架高也是它的影长的1.5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测量了篮球架影子的长,算出了篮球架的高度。回到教室后,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篮球架高的公式吗?”学生小组合作,不一会就得出:竿长:竿影长=篮球架高:篮球架影长 或 竿长: 篮球架高=竿影长:篮球架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究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情感的运用,能够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灵上的情感琴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其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正是课标中真正要求的,也正是当代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七小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