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课堂,“美不胜收”
2016-05-31倪裕琴
倪裕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在教学中总是利用诗词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不胜收”的诗词课堂中感知美、体验美。
一、深入浅出,理解审美意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敏感的良知的教育手段。”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美,我采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意蕴之美,让他们和诗词形成情感共鸣。
如学习《次北固山下》时,我首先采用深入浅出的导入语在学生心中构筑出一个场景,使他们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在一片青山绿水之间,诗人看到了潮水的涨落,看到了头顶的大雁,这个时候本来应该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诗人却只能够在渡船上,孤独地等待着船靠岸,大家能想象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就将《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歌的意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此后,我又从几句诗入手,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深入思索。如向学生提出:“思索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句诗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大家可以将这句诗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比一下,看看这两句诗歌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我没有让学生咬文嚼字,没有让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这首诗的意思,而是从诗句整体出发,让学生将不同的诗歌进行对比,从而感悟其中的诗歌意境。在教学中,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发展学生审美,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更好地欣赏诗词就要突破诗词的表面,感受到其中的审美意蕴。
二、激发想象,感悟审美境界
教育学家檀传宝提出:“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为了更好地实施审美化的教育活动,我将诗词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想象,促进他们更好地感悟审美境界。
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采用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来进行诗词教学。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有时弯如钩,有时圆如盘,挂在高空中,日出就不见。”学生很快就猜出谜底是“月亮”。随后我便让学生想一下要如何来形容月亮,学生们很快就展开了思索,从月亮的颜色、形状、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来形容月亮。有的学生还将嫦娥和广寒宫等和月亮有关的传说故事也联想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这首诗歌,并思索以下几个问题:“诗人是如何描写月亮的?有哪些句子是刚刚的讨论中大家没有想到的呢?苏轼在描写月亮的时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展开想象,假设你是苏轼,你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境呢?”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更好地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词中独有的审美境界。诗歌往往意境深远,利用诗歌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审美感知,是提高学生审美情操的好方法。
三、尝试创作,激发审美能动性
如果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要注意潜移默化的陶冶,要将各种审美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我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尝试将诗词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尝试创作诗词来激发他们的审美能动性。
如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便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我告诉学生:“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和亲朋好友送别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大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歌,然后感受一下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心情。如果让你来写的话,你会写出怎样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以情感作为主要的突破口,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写出自己和朋友分别的场景,写出自己的心情。这样的尝试是学生进入美好诗歌世界的关键一步,在尝试诗歌创作的同时,学生对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歌所展现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诗歌创作来激发审美能动性,可以让学生被自己的诗词语言所感动,提高欣赏诗词的兴趣,从而产生成就感。
要使学生感受到诗词之美,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审美体验入手,用各种方法来实现学生和诗词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产生自己独有的审美体验。这样才能够在学生的心中构筑起一个美不胜收的诗词殿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初级中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