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2016-05-3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相关性

刘 娜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6)



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刘娜

(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6)

[摘要]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以及睡眠呼吸紊乱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单、双相抑郁患者110例,其中单相抑郁患者74例(单相组),双相抑郁患者36例(双相组),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多导睡眠仪对患者睡眠状况进行检测。结果双相组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单相组(P<0.05);单相组和双相组体质量变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因子分以及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相组总记录时间(TRT)、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期时间(SPT)、S1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SWS)、快动眼(REM)、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S1%、SWS%和REM%均高于单相组,而S2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潜伏期(REML)低于单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指数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阻滞因子和日夜变化因子正相关(r=0.563,0.492和0.460,P均<0.05);低通气事件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和日夜变化因子正相关(r=0.681,0.564,0.733和0.779,P均<0.05)。结论单、双相抑郁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其睡眠呼吸紊乱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关键词]单相抑郁;双相抑郁;睡眠呼吸紊乱;相关性

现如今,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患者表现狂躁,内心具有极严重抑郁心理,长期内心抑郁会极大提高心理性疾病的发生率[1],导致患者易怒、狂躁和自残、自杀,甚至部分抑郁症患者个人具有严重的攻击性,严重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目前,在临床中将抑郁症分为单相和双相抑郁症,两者相似度较高,鉴别难度大,且缺乏有效评价其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程度的诊断标准,给临床治疗抑郁症带来不便[2]。有报道称,单相和双相抑郁症患者夜间睡眠节律存在差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紊乱[3],且和抑郁和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但目前研究多针对单相抑郁患者睡眠状态,而关于双相抑郁患者的资料不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单相和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以评价睡眠呼吸紊乱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上述时期在我院治疗的单、双相抑郁患者,纳入标准[4]:①单、双相抑郁诊断符合CCMD-3中的有关标准;②18岁≤年龄<65岁;③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总分≥21分;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发严重躯体疾病、原发性睡眠障碍;②酒精或药物滥用或依赖史;③近1周内有感染或发热。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10例,其中单相抑郁患者74例(单相组),男44例,女30例,年龄(40.38±12.93)岁,病程(52.37±23.19)个月;双相抑郁患者36例(双相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9.11±11.78)岁,病程(50.27±19.34)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仪器设备检测仪器为EMBLA S4500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购自安波澜(北京)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3多导睡眠呼吸监测选择安静、舒适、隔音效果好的单人病房作为监测室,室内温度为20~25 ℃,相对湿度为50%~60%。患者取平卧或侧卧自由位,于自然状态下入眠,分别于耳屏正前方、颧弓根凹陷处和左右耳前点安置脑电电极,在颏肌和胫骨前肌安置肌电电极,在眼外眦上、下1 cm安置眼电电极,右锁骨下窝外1/3 处和左侧锁骨中线4~5 肋间安置心电电极,鼻孔气通位置放置口鼻气流导联,胸廓膈肌5~6肋间安放胸腹呼吸运动导联。患者在监测室平稳睡眠2夜,分析第2夜的总记录时间(TRT)、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期时间(SPT)、睡眠潜伏时间(SL)、觉醒时间(AT)、睡眠效率(SE)、睡眠阶段S1睡眠时间(S1)及睡眠阶段S2睡眠时间(S2)、慢波睡眠时间(SWS)、快动眼(REM)、快动眼睡眠潜伏期(RE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S1期百分比(S1%)、S2期百分比(S2%)、SWS期睡眠百分比(SWS%)、REM期睡眠百分比(REM%)。

1.4抑郁严重程度评定采用24项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5](即无、可疑或轻微、轻度、中度、重度),少数项目采用3级评分法(无、可疑或轻微、有明显症状)。同时HAMD归纳为7个亚类:①焦虑/躯体化;②体质量;③认知障碍;④日夜变化;⑤阻滞;⑥睡眠障碍;⑦绝望感。总分<8分认为正常;总分8~20分认为可能有抑郁症;总分在20~35分认为有抑郁症;总分>35分认为有严重抑郁症。

2结果

2.12组HAMD总分及因子比较双相组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单相组(P<0.05),2组体质量变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因子分以及HAMD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HAMA总分及因子分比较,分)

2.22组多导睡眠图脑电特征比较双相组TRT、TST、S1、SWS、REM、AHI、S1%、SWS%和REM%均高于单相组,而S2、REML低于单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多导睡眠图脑电特征比较

2.3睡眠呼吸指标与HAMD量表相关性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指数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阻滞因子和日夜变化因子正相关(P均<0.05);低通气事件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和日夜变化因子正相关(P均<0.05)。见表3。

表3 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指标与HAMD量表相关性

3讨论

临床中,抑郁症可分为单相障碍和双向障碍两种,它们病源相异,临床特点也有差别,但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症状表现时间比例91%,而躁狂症状占到9%[6],由于双相障碍抑郁患者多数时间处于平静期,即使出现狂躁发作,也持续时间较短,且多数患者表现为轻微狂怒,持续时间短,症状表现轻,仍具有较强社会认知功能,同时,双相患者从抑郁到狂躁期心理状态变化隐蔽性高,使得医护人员或家属难以察觉及鉴别[7],故极易造成双相抑郁被误诊为单相抑郁。若错误采取治疗单相障碍抑郁的方式和药品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反而会导致患者易发作狂躁症状,并可提高进一步恶化为抑郁和狂躁快速循环转变抑郁症的概率,提高用药复杂性,增加临床治疗抑郁症的难度,故需寻找一种合理的检测方式以提高早期抑郁症患者症状的诊断准确率[8],有效区分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的发作特性,可提高抑郁症疗效,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高价值的诊疗辅助。

有研究认为,在患者临床症状表征上,单相抑郁症主要包括焦虑、悲观、躯体心理性异常行为和自杀,而双相抑郁症主要表现为类精神病性行为、失控性暴怒、神经运动障碍延迟等,且单相和双相抑郁患者在抑郁情绪及焦虑表现上具有差异性[9]。在本研究中,双相组焦虑/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单相组。可见双相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程度明显高于单相抑郁患者,其兼并躁狂和抑郁发作,相比之下,单相抑郁只表现躁狂或抑郁其中一项。此外,研究中单相组和双相组患者体质量变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因子分以及HAMD总分差异较小,这说明平静期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相似度较高,各项指标检测和评分结果差异性较小,易造成误诊。报道称,约75%的抑郁症患者具有入睡困难[10],且60%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多梦易醒,49%患者失眠。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时间均长于正常人[11],而睡眠效率降低,且其慢波睡眠量及睡眠频率均显著高于常值,并具有更短的REM潜伏期。故在本研究中,双相抑郁睡眠障碍评分与单相抑郁评分差异不明显,证明仅从睡眠监测上也无法有效区分单相和双相抑郁,这也可能和本研究中没有将患者年龄纳入睡眠监测参考变量。研究显示,年龄和抑郁症睡眠异常可能存在正相关性,患者年龄越大,其睡眠异常程度越高[12]。在研究中,双相组TRT、TST、S1、SWS、REM、AHI、S1%、SWS%和REM%均高于单相组[13]。本研究结果显示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均存在异变,且双相抑郁均显著高于单相抑郁,说明抑郁症能够引起特征性睡眠紊乱,且紊乱程度可作为区分单相和双相抑郁的标准,同时,笔者也发现双相抑郁患者S2和REML显著低于单相抑郁患者,说明其在中度睡眠期易受到外界干扰,睡眠深度低于单相抑郁,可致患者精神及肌肉紧张度、血压升高,易促使躁狂发生,笔者认为睡眠紊乱和抑郁程度可能具有一定关系。

在本研究中,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呼吸紊乱指数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阻滞因子和日夜变化因子均有正相关性;低通气事件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阻滞因子和日夜变化因子具有正相关。有研究显示,OSAS患者的片段睡眠可引发抑郁症,且呼吸障碍程度和抑郁程度具有相关性,其中证明65%双相患者由抑郁向狂怒转变时,呼吸紊乱指数呈现上升趋势[14]。笔者推断其原因可能因为抑郁症患者大脑因焦虑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升高,造成呼吸紊乱,并引发低通气事件。

综上所述,在抑郁症临床诊断中,可根据单相和双相抑郁患者在睡眠及呼吸上的症状差异进行准确区分,提高抑郁症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还可通过评价睡眠呼吸紊乱程度,以判断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效预防双相抑郁患者转入狂躁阶段,达到改善患者病情和平稳患者情绪的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Makbule Neslisah,TanMehtap.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mass index on menopausal symptoms in Turkish women: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primary care[J]. BMC Womens Health,2014,14(1):38-38

[2]阎锐,姚志剑. 首发抑郁症患者脑区低频振幅特征与症状群的相关性[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23(8):673-675

[3]Takahashi Shun,Nakajima Yuichi. Impact of frequency of nightmares comorbid with insomnia on depression in Japanese rural community resi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Sleep Medicine,2014,15(3):371-374

[4]肖爱祥,叶君荣. 耳穴压豆改善郁病患者睡眠质量疗效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2015,24(2):15-17

[5]赵毅,彭颜晖. 抑郁症合并失眠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5,38(4):310-312

[6]潘轶竹,王刚. 双相和单相抑郁障碍患者社会人口学因素和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2):70-73

[7]KupferIsabella,Soreca Jessica. Sleep apnea risk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J]. Bipolar Disorders,2012,14(6):672-676

[8]刘春萍,骆丽. 抑郁症误诊为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10(2):175-177

[9]王丽平,张新宇. 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睡眠相关情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539-541

[10] Maria Fieler,Arnim Quante. A case series on the use of lavendula oil capsules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symptoms of psychomotor agitation, insomnia and anxiety[J].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4,22(1):63-69

[11] 王新玲. 皮肤交感反应和r-R间期变化率评估双相障碍的临床治愈[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12] 李赓,曹艳玲,雍生满. 单相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6):713-715

[13] 李苏义. 单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研究[D]. 广州:广州医学院,2010

[14] 冯丽君.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抑郁的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168-169

[收稿日期]2015-06-05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06-0649-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6.028

猜你喜欢

相关性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性
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探讨
医学教育中基于蛋白质驱动的miRN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