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康鼓词

2016-05-31

浙江档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竹板永康唱词

“永康鼓词”是一种用永康方言进行说唱表演的地方民间曲艺剧种,主要分布在永康,流行于武义、缙云、磐安等周边地区。其形式是由演唱者身着日常服装,背一只装有道具的插马袋串乡走村、过街走巷,在农家、宅院、厅堂、市井、坊间、街沿、广场等场所摆下道具即席开唱。因鼓词艺人多为盲人,故人们将“永康鼓词”称为瞽词、盲词;又因鼓词以唱为主,人们又称之为“唱词”“唱公事”。201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永康鼓词”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康鼓词”始于何时、源于何处,尚无史典可考。据永康民间鼓词艺人传说,“永康鼓词”来源于商代京城。商代纣王时有一名叫古仁的国舅,因双目失明而辞官归隐,往日贵客盈门、热门非凡的国舅府第,一下子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古仁心中极其悲凉,深叹世态炎凉,几欲自寻短见、了却余生,以示对人世的不满。朝中文武百官闻知此事后,有深表同情者前来劝慰,其中就有武成王黄飞虎,他劝古仁不妨唱曲子以消烦解闷,其他的来访官员对此建议颇为赞同,随后六位在场官员表示每人愿捐助一块乌金。事后古仁请能工巧匠将这六块乌金拼制成一个圆形的鼓盆,六块乌金代表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六部官员;又在鼓盆一周薄金皮上铆272颗鼓钉,代表着当时全国有272个行政区域。鼓盆制成后,配上一根鼓箸和两块竹板,组成鼓词的全套打击乐器。从此,每当烦闷之时,古仁就用朝中编写的劝世歌词作为唱词进行演唱。后来,鼓词说唱几经变化流传于民间。

2016年“永康鼓词”演唱比赛冠军吕庭生

另有一种说法是,“永康鼓词”源于宋代的鼓子词。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载,鼓子词这种民间说唱艺术,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于市井坊间、厅堂宅院、酒楼茶肆之中。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移步归》诗中“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就是对鼓子词演唱的真实写照。大约在元代晚期,元曲出现后,鼓子词的唱词才突破了以劝世诗词作为唱词的艺术条框,逐渐发展创新,从戏剧内容中移植故事情节改编成唱本,开始长篇说唱。南宋期间,鼓子词从北宋京城开封一带流传到南宋京都临安(杭州)城乡。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鼓子词从临安(杭州)传到永康一带。后来,永康鼓子词演唱艺人的先行传播者将鼓子词从北方话说唱改造成永康方言说唱,自此定名为“永康鼓词”。

“永康鼓词”的演唱特点是:一人用多腔演唱多个角色,腔调既委婉曲折又高亢粗犷,既有长腔拖音又有急切利落的收腔,节奏时慢时紧,到故事情节关键时中断回章。用永康方言演唱,唱词流畅押韵、抑扬顿挫,声音铿锵清脆、扣人心弦。“永康鼓词”的内容大多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男女情爱、乐善好施等传统故事。演唱一般分悲调、喜调、怒调、水平调四种,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词无一定规律,多为长短句,少数为整段七字句,以方言押韵,有较长拖音。唱中夹白,似唱非唱,似白非白。唱本通俗易懂,情节曲折,诙谐有趣。“永康鼓词”唱腔没有曲牌称谓,一般按情节分为平唱、拖腔、土话、抒情叙事的套路。有些造诣较高的艺人,会以假嗓唱女声;有些官场审案则选用戏剧唱腔。

“永康鼓词”艺人一般为盲人,演唱时没有特定服饰,皆为日常服装,服装款式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使用道具很简单,只用一只鼓盆(俗称鼓板)、一根鼓棒(俗称鼓箸)、一副竹板,作为伴奏打击乐器。鼓板由六块黄檀木(也有乌柏木的)拼接而成,高约10厘米,厚约2厘米,鼓面直径约25厘米,用猪皮或黄牛皮包制,鼓边铆272个鼓钉。鼓箸约为20厘米长,用毛竹制成,与粗毛线针相仿。竹板用麻绳将两片长约12至15厘米长的毛竹片串联而成。演唱时,鼓词艺人将鼓板放置在右腿膝盖上,左手握竹板,右手击鼓点。其鼓点大致分为:“二见鼓”——先击边后击中;“三见鼓”——击边击中均可;“六见鼓”——转板时用,一般鼓板“台场”击完,再击六下鼓才开唱曲本;“火炮鼓”——从慢到快,多用于开场鼓;“打鼓”——紧而有力度,一般用于争斗、怒骂场面。伴奏鼓点随着曲本情节变化而变化,时松时紧,能为精彩的情节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永康鼓词”没有许多乐器道具,可随地开唱。开唱以前,先击打一阵鼓点,一般从“火炮鼓”开始,其节奏变化从慢到快,然后又由快到慢,最后将鼓板和竹板同时连击六下,才正式开唱。演唱正曲前都要先唱一曲“滩头”,唱四句、六句或更多句不一,借以招来听众。有的艺人把“滩头”与整个曲情结合,道出曲本的中心思想或哲理,就像评弹中的弹词开篇。也有部分艺人随意唱一段与主题无关的四句、六句,遂成张冠李戴的“滩头”。鼓词演唱主要以方言押韵和唱词切意为艺术特点,有较长的拖腔,使曲调平中出奇。在演唱过程中,一般把伴奏乐器作过门,但有时也边唱边敲打乐器,利用敲打的力度大小和速度快慢来加强语气或者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唱词以上下结构居多,但也有上上下、上上上下结构或者唱中夹道白等,唱词通俗、形象、生动、确切而押韵,很受听众欢迎。

“永康鼓词”是一种民间乡土文化艺术,演唱者多为盲人,其表演作为谋生乞求之手段,鼓词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鼓词艺术和演唱艺人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与关怀。1950年10月,永康县政府文教部门选派鼓词艺人徐友、孙金高等出席浙江省组织的系列观摩学习活动;1952年7月,县文化馆首次举办鼓词艺人培训班。此后,县文化馆又多次组织鼓词艺人学习政治时事和创作现代新曲目。鼓词艺人除演唱传统曲目外,还配合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把政治时事、政策法令、新人新事新风尚等编成鼓词曲目进行表演,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村各项运动的开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随着时间推移、岁月变迁,一批批知名鼓词艺人先后辞世,加之电视进入百姓家庭,群众娱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永康鼓词”逐渐销声匿迹,绝大多数喜爱听鼓词的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只能听鼓词录音磁带或看鼓词光盘了。

卢顶风在表演鼓词

童兆基在表演鼓词

2008年,永康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组织鼓词研究小分队分赴城乡开展大规模的采访调研活动;2014年至2016年,先后举办六期免费培训班,培养了180多人的鼓词演唱队伍;2016年8月,组织老艺人轮流在西津桥上演唱鼓词;近期,组织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鼓词演出队,在全市城乡农村文化礼堂巡回演出,用“乡音”传播“党音”,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

猜你喜欢

竹板永康唱词
唱词(外一首)
论姚永康瓷塑《世纪娃》的艺脉文心
将竹板磨细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永康日報
“店小二”王永康,这个月可真忙!
蕉岭县竹板歌艺术特征初探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视频公开课唱词制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