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学生,就先栽培自己
2016-05-30王晶
王晶
我原本以为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于是我给教学生活的常态用粗线条勾勒了一幅画,可是愈是走近学生,愈是觉得自己的简单已无法承受生命之重。而当我略窥堂奥,时时会有切肤之感。每每这时,总能在敬畏中萌发渴求新知的想法,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了我一份爱的供养,它让我平素从不关注的教学画面有了别样的情怀和意义,也让我明白了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
令人敬佩的美国老师雷夫,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平凡却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他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他们的故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我们重视还是忽略,学生的世界总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存在,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具有复杂性、多维性和不确定性。面对这样不易把握的特性,我们实在应该对学生多点生命的怀想,少点轻举妄动。
读着《你就是榜样》,那句“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常常用规矩和道理来要求学生,却很少考虑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到。那一年初二,我们班的两名男生因为一个误会发生了矛盾,最初的时候还只是互不理睬地冷战,可是因为其中一个男生很容易情绪化,一个炎热的午后,矛盾升级了,两个人竟然拳头相见。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待他们冷静之后又梳理了一下事情原委,发现“拳头”背后竟然是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唉,男生怎么可以这样斤斤计较呢?我有些怅然,开启了讲道理的模式,情绪竟然随着“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道理越发激动。我也在不必要的计较中变得不淡定了。其中一个男生也许是受不了我的“语言暴力”,问我:“老师我想说,您对我们不也是斤斤计较吗?有时候一点小事,您就大发脾气,大张旗鼓地批评我们,以致我们都不敢说话。每次您的急脾气都让我们很烦躁,时间长了,内心积郁难平,遇事时就会情绪化。”孩子的一番话,让我震惊又无地自容。是啊,是我没有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却还在一味地要求他们来承受专权者的施威。身为榜样的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好的构想,而不是当个专制的暴君。现在我明白,以那样的角色教导孩子,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
同样没有做好的还有“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读书太少,只是功利性地选读一些为课堂服务的书,可是我却总是批评学生不爱读书,知识面太窄。有一次,在研究某一个知识点时,我顿住了,觉得似曾相识,好像在哪一本书中看到过,但真的好久不读书了,怎么也想不起来。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点醒了我,并会心地留下了一句话:“老师,原来你也没读多少书。”虽有些尴尬,我还是扪心自问:“自己有给他们做出榜样吗?”有些时候,也许老师做了,学生就做了,潜移默化的力量胜过繁多的叮嘱和告诫。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掌握了科学原理和心理学知识,然后我们开始虔诚地依赖这些真知灼见对学生指手画脚,自信认为了解孩子的一切,就忽视倾听他们,理解他们,那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对我们虚心受教,对我们百般体谅呢?
班级里有一个性格内向的男生,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可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不肯写作业了。我向来把他当重点生来培养,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马上把他叫到办公室,想了解原因。他不说话。索性不等他说话了,我就把准备好的一大堆语言一股脑塞给他。他还是没有说话,眼睛木然地看着前方,我好像气息难平,又想找他父母来问。可就在这时,孩子失声哭了,希望我不要打扰他的父母亲。我竟然还认为他不懂我的良苦用心。回头看看自己,这件事情上已经走了一大段路,却还浑然不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倾听,没有理解,怎么能让学生信任你,又怎么能轻易向你敞开心扉呢?想真正爱学生,就要先栽培自己,让自己成为他们的身教的榜样。
这本书的阅读结束了,可是它带给我的文字和精神的力量却还在脑海中久久留存,它告诉我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爱他们,就先栽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