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端协同的两岸教学交流新模式
2016-05-30王初薇
王初薇
摘 要: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远距离跨境协同教学提供了契机,也孕育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文章分析了云端教学协同模式的主要特征、意义,并通过大陆、台湾教师开展基于云平台的远距离跨境协同教学案例,指出这一新模式的若干特质:多元主体参与、云端技术支持、内容深度融合、多方互利共赢——这些特质决定了云端协同教学有望成为培养师范生未来职业能力的新路径。
关键词:云端协同;跨境教学;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8-0020-04
在跨境交流日益频繁密切的大环境下,海峡两岸的教学协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囿于经费、技术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研究存在较多不足。主要局限在理论层面的宏观政策研究多,涉及到微观具体问题的教学研究少;在实践层面上,静态的、停留在表层的两岸教学比较研究多,动态的、深度关联的协同研究少。
为此,国内学者提出不同策略:如贺继明[1](2005)认为通过引入境外教材资源,可以实现“不出门的留学”;徐同文[2](2009)提出以课程建设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突破口;焦建利[3](2010)在对资源建设反思的基础上,指出“新型学习文化建设”是关键——上述成果都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但教材、课程是静态的,单向的资源引入,并不能带来教学方式的深刻改变,如媒体广泛报道的“台湾国学教材‘登陆遇推广难”的问题[4]就是例证。单纯地引进外部教材难免出现教学适应性等问题,也无法促进国内外教学的深度碰撞和交互。
云服务的出现,为实现两岸教学的深度协同奠定了技术基础。我国台湾地区具备较好的云技术积累和应用经验。如2012年台湾新北市与微软合作打造“云端未来学校”,[5]参与全球伙伴学习计划(Partners in Learning)以及台湾“电子书包”的广泛应用等。
台湾地区教育云发展规划也应时而动,实时制定政策推动云端技术的应用。同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发布《教育云端应用及平台服务推动计划(2012-2014年)》。[6]次年,更是以“整合云端学习资源”为核心目标,提出全面性的《数位学习推动计划》。
在此背景下,笔者借助台湾地区的云服务平台,自2013年9月起,与台湾地区的教师合作开设中文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两岸云端教学协同。
该课程最终获得“全球中小学校学习社群创新学习模式竞赛”虚拟学校组别第一名,它以极低的成本、便捷灵活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云服务下两岸跨境协同教学,已经显露出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良性互动以创新共融的双重意义,目前该模式已面临由实际经验向理论范式的跃升。基于此,认真思考该模式的意义并科学建构其理论和实践体系是一个重要且现实的课题。
一、云端跨境协同教学个案描述
云端跨境协同教学模式的提出既是云计算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有其实践依据和理论根源。从实践上说,新课程改革强调对话式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理论上说,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曾明确提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真正的学习是协同学习”。[7]因此,师范生必须认识、掌握乃至熟练运用对话教学,以满足未来教师的职业需求。更进一步而言,云端跨境协同教学是对话教学理念的延伸与具体化。
两岸合作课程设计主要遵循佐藤学的三个具体观点:一是透过与事物的相遇和对话来构筑世界,实现活动式学习;二是与他人的相遇与对话来构筑同伴,实现协同式学习;三是与自己的相遇与对话以构筑自我,实现反思式学习。
具体跨境教学实践过程如下:
1.云端环境构建
自2013年9月,笔者与台湾地区南宁高中语文教师合作开展云端跨境协同教学。全过程采用台南大学林奇贤教授开发的云教学平台“群学网”①。
“群学网”作为线上虚拟云学习空间,同时支持“实体班级、同校跨班与虚拟学校”三种编组开课方式,并提供“社会化互动、分享交流、作业作品提交、虚拟财富”等多种有效机制。此外,还邀请到教育技术学相关专家及学生家长参与进来,作为教学协同体指导、评价学生使用Dropbox(提供云端文件的分享)、Skype(提供双向的视频对话)等免费云端工具开展海峡两岸的信息互动与共享。
2.探究主题描述
本探究以《返本开新,海峡两岸学生如何重释孔子人生之“摆脱”》为题,由广东省惠州学院中文系大二师范生与台湾地区南宁高中的中学生结成八个合作小组,共同研读、重绎经典文学作品。
该主题关涉文学史两个经典文本:一是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摆脱》,二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述《论语》。尽管两个文本的生成时间相距两千年之远,但朱光潜作为学者和教育家,在谈青年面临人生抉择之际,应如何坚定目标,做出不改初心的理性取舍,与孔子作为改革者与教育家,身体力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精神,这二者之间能够进行互文性的阐发与观照。
本活动即建基于此,在充分考察两岸学生学习习惯、知识积累、认知起点的基础上,寻求学习领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两岸协同教学活动框架(如表1)。
该框架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两岸学生拍摄自我介绍微视频,上传至群学网平台,既锻炼个人形象营销能力,又借新媒体消除群体间的疏离感,意在结成亲密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效学习小组;
二是由大陆师范生指导台湾中学生,从文章的语句大意、篇章结构、疑难段落的分析入手开展合作学习。相比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区别在于教学媒介由实体课堂转向了云端平台,由“青年指导青年”可自定步调,并整合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教学实践;
三是以孔子儒家意识为实践向度,引导学生在视野、思维及行动上形成积极面对生活困境的正向情绪。在该活动中,学生成为“返本开新”剧本的编撰者、剧情的演绎者、剧作的录制者,采用数字化广播剧的形式生动、形象、立体地重现了孔子的人生境遇与生命体验,与古人展开穿越式相遇,带着朱光潜的百年之问重新感悟孔子的千年之思,从而理解“谈摆脱、求本心”的人生永恒命题。
二、跨境云端协同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1.资源分享,丰富课程体系建设
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平台资源、实习资源等。借助云环境与台湾地区教育的联姻,可以共享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打破两岸协作的时空限制,降低实体交流的风险和成本。借助云端技术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台湾地区的原版教学资料,例如,本次合作即采用了台湾翰林出版社的“国文数位教学资源包”,其中包含“电子教科书、题库光盘、写作、吟唱、趣看现代作家、孟子说”等丰富的内容,形成有特色、差异化的教学“积件”。
在跨境协同模式下,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促使传统师范课程模式“走出去”,将境外优质师范资源“请进来”,提高了师范生驾驭未来语文课堂教学的能力。就效能层面而言:一方面台湾地区国际化程度高,两岸合作可以吸收现代教育改革的精华;另一方面,大陆和台湾文化背景同根同源,有着天然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优势,通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互动拓展出稳定的学习社群,不仅能提高传统课程的吸引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2.互融共进,构筑协同创新链条
我国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使各类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出现同质化趋向,这就要求研究者应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学改革,发现体系设计上的误区与盲点,更好地调整与优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文化氛围上相似,借鉴其基础语文教育中的有效经验与做法,无疑对当下的教学改革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跨境协同教学中与更加复杂、多元的学生群体良性互动,有助于教师跳出常态的思维框架,用不同的视角审视各自的教学困境;借鉴同行智慧以实现对课程更为深刻的反思,促进教学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在时间维度上,云计算环境能够以更低廉的成本支援跨境合作,有效融合在线和离线的协同实践;在空间维度上,云计算环境能够有效弥补“空间相邻协同”(如内地高校和港澳地区高校)与“空间相隔协同”(如海峡两岸高校)在深度、层次上的差距,构建完整的教师教育课程协同创新链条。
3.面向未来,提高师范生专业综合能力
就工具层面来说,未来语文课堂面向混合学习环境,云端跨境课程正是建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因此,大陆师范生可以通过跨境协同教学得到很好的体验与习染,潜移默化地掌握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信息化素养和教研能力。
就人文层面来说,台湾地区中学生在语文(国文)知识、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可以极大地开阔大陆师范生的认知视野,激发他们的研习兴趣。课程后续调查也表明,近93%的学生表达了对跨境学习的兴趣,认为可以增进两岸教学的理解,也愿意将课程中学习到的方法运用到未来教学中。占87%的大陆学生表示对云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将语文教学与自身知识积累做简单的记忆关联,而是开始构建跨境视野下有关母语教育的整体认知。
三、跨境云端协同教学的结构和特质
1.教学结构
(1)理论与应用一体协作
对于云端协同的学习者,即本次教学案例中的语文师范生而言,跨境协同教学模式能够融合理论、技术与方法为一体。这里的“一体”指的是——在提供跨境协作理论、模式、策略的“形而上”内容时附有云环境下的应用案例,使学习者能够模仿学习,为未来混合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演练、示范的机会;在提供云端教学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云环境下的讨论互动等“形而下”的操作层面的内容时,则能够引领和启发学习者领会和理解背后的基本原理,以激活其思维。
(2)输入与输出平衡制约
云端跨境协同教学模式并非简单地移植外部的教学资源、课程结构、教学设计等表层理念,而是双方教师互相协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实现教育输入与输出平衡制约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策略运用、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开展等诸多环节构成的完整链条都离不开双方教师的智慧参与。以教学对象分析为例,需要同时对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习者进行前测和后测分析,并根据双方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储备,乃至文化隔阂等差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能够适应网络云环境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2.教学特质
(1)多元主体参与是关键
按照实践取向、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与台湾地区学校、教师的深度合作和扎实探索,把教师教育课程引入一个开放、持续和共同参与的变革框架中,[8]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大学与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多元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其一,在跨境协同教学当中,学生亲自参与到由外部师生、专家、家长共同开设的主题讨论、互动交流、作业提交、小组评价等学习活动中,还需要彼此协作以解决云技术应用的各种问题,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二,由于跨境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经过显性编码的知识具有各自的文化属性——例如,大陆和台湾同为汉语体系区域,但在惯用词用法、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繁简体字形等方面皆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学习者扩充传统专业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有积极影响。
(2)云端技术支持是手段
在两岸协作中,充分发挥云端技术在成本、服务、资源、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云环境联结跨境双方,实现云技术与传统师范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是跨境教学中云环境的构建问题——跨境协同教学应采用适合的平台,并辅以云共享、网络视频对话等工具支持;其次是充分发挥云环境在学科知识多元表征上的优势,改进传统师范教学模式,满足师范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为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展新途径,实现“再生式”的教学创新;最后,以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契机,探索云环境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能促进师范生理解和体验信息时代教育经历的深刻变革,建立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一致的实践场,为破解教育课程的协同创新难题提供实践范例。
(3)内容深度融合是根本
从课程文化角度来看,跨境协同教学旨在消除束缚两岸教学协作的思想壁垒和技术障碍,推进台湾教育“成物”特色与大陆教育“成己”传统的和谐融合,[9]革除以封闭性、保守性为主要特征的旧课程文化,催生以开放性、协同性为特征的课程文化新理念。
该模式在丰富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资源落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利用云计算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学习者在两岸教师、云学习环境、跨境学习内容等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灵活多变的能力结构与丰富健全的素质;两岸教师之间可以便捷地交流,分享个人智慧,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家长参与机制,还能让两岸家长随时关注合作进展,形成教育与社区之间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
(4)多方互利共赢是目标
在教育云环境下,跨境协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形式。而课程实施层面、学校机构层面和学生培养层面的多方协作共赢是跨境协同教学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主要体现为:课程实施层面上,云端跨境协同教学能丰富传统课程教学供给,让学生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更好地了解台湾地区的文化精华,从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学校机构层面上,云端跨境协同教学能吸收两岸不同的教育管理理念,缩小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形成地方院校办学特色;在学生培养层面,云端跨境协同教学能帮助师范生建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一致的学习信念和能力系统,助其成为放眼全球教育潮流、视域宏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未来教师。[10]
四、结语
目前的高等教育处在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关键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将会引发传统学科在内容、体系、结构、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云端跨境协同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两岸教学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优化协同,推动双方形成合作、协调、互补、共进的关系,围绕课程建设的热点及难点,有效聚集两岸的创新优势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由于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的建设,高校有能力通过信息化来拓展全球触角,云端跨境教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上进行的有效尝试。这种新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有望打破原有边界和壁垒,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学机制,从而产生协同效应——让教学模式变革的内在动力引领课程走向复杂多元的创新模式,逐步构筑两岸教学交流的新话语。
注释:
①群学网平台网址:http://cop.linc.hinet.net/
参考文献:
[1]贺继明,肖文,张日新等.中外合作:提升地方院校办学水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徐同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临沂师范学院为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焦建利.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式课件的比较[J].远程教育杂志,2010(5).
[4]吴洁瑾.台湾国学教材“登陆”遇推广难 上海将改编沪版[EB/OL]. http://edu.gmw.cn/2014-08/19/content_12614058.htm,2015-6-15.
[5]陈建宁.台湾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科技计划:缘起、内容与影响[J].学术评论,2012(6).
[6]王运武.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7]曾国华,于莉莉.专访佐藤学:“学习是相遇与对话”[J].中小学管理,2013(1).
[8]张景斌,蔡春.教师教育中的合作共同体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12(1).
[9]刘仲林.东西方创造教育的特质与会通[J].教育与现代化,2003(4).
[10]李丽华.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重构——以中文教师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评论,2012(1).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