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临空经济区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5-30张文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临空经济区机场

张文

一、武汉临空经济区总体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对运输方式的依赖也逐渐由公路、铁路分散到航空运输上。临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中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已经逐步成为了一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它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性大型机场,并利用其对人流、物流的集散优势,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业,打造航空物流园区和临空工业园区,从而形成强大的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带动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临空经济区是以机场、保税区或航空产业园等为依托,利用交通枢纽便利条件,使生产要素在机场周围大规模配置,从而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的区域。

武汉临空经济区现有工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主导地位突出,2012年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其他总产值超过50亿元的行业包括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烟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对行业进行归类,2012年食品烟草行业总产值近350亿元,金属非金属制品业接近150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8 5亿元,汽车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超过50亿元。可认为临空经济区形成了食品烟草为核心。金属非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为主导的工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比重大致为1:1。

利用区位熵对工业分行业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可得到2012年临空协调区中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12个,其中烟草制品业区位熵最高,达9.36,具有很大比较优势。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区位熵也很高,但产值规模很小,属于区域特色产业。此外,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金属制品也有较高的区位熵,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总产值超过50亿元的行业中,仅汽车制造业区位熵小于1。总体上说,武汉临空经济区的主导产业与全国比较,均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地方优势资源得到了较好发挥,主导产业未来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武汉临空经济区2004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至今,这一比例近年来逐渐上升,表明临空协调区在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其中,东西湖区2012年GDP总量405亿元,在三区中工业发展优势明显。黄陂区2012年GDP总量394亿元,其中一产、三产在三区中较有优势。孝南区2012年GDP总量134亿元,孝感临空经济区大概有10亿元。东西湖及黄陂区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武汉市平均水平,其中东西湖区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增长较快,黄陂区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加较快,孝感临空经济区发展刚起步。其中东西湖区已形成食品加工、轻纺机业,临空、建材、包装、生物医药四大优势产业。黄陂区瞄准产业链高端环节招商引资,初步形成以航空产业、电子信息、轨道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消费品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但黄陂临空协调区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现状仍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与临空相关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均较为滞后。

二、武汉临空经济区内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临空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空经济对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临空经济,不仅有利于迅速带动机场周边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对于城市新型工业化、开放型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两型”社会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武汉临空经济区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设施一体化实施欠缺,口岸设施承载力有限,机场枢纽功能薄弱

由于天河机场周边缺乏保税物流功能,口岸设施的承载力有限,不利于外向型产业经济的集聚发展。经由天河机场进出口的货物其中过路货物比例高,对地区产业及税收带动作用很小。

另外,东西湖区,黄陂区,孝南区三区没有合理共享区内重大交通设施,尚未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各区仅重视自身交通发展和积极对接武汉主城区,各区之间尚未合理共享现有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未进行整体道路资源整合,造成临空经济区交通设施相互之间缺乏衔接配套,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机场通道严重不足,影响交通枢纽服务品质。轨道交通发展滞后,机场通道建设缓慢,导致与天河机场联系交通方式单一。天河机场客运方面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尚未集合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及快速公交等大运量交通方式,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薄弱,机场高速交通压力很大,亟需增加机场通道来分担交通压力。

(二)临空产业发展同质化,产业分布缺乏效率,临空优势未充分发挥

武汉临空经济区建设集中于主城蔓延区,临空导向的相关发展与建设基础薄弱。机场周边地区发展基础较弱,临空经济区相对于武汉其他区域发展基础并不突出,经济承载力不足使临空产业的分布缺乏效率,临空强指向性产业未能在核心区布局。由于武汉市其他区域发展基础较好,部分临空关联产业仍在原布局地发展,如计算机、通信等。

武汉临空经济区内产业发展规划同质化情况较为明显,武汉临空经济区内三区各区围绕产业发展及临空经济区建设出台了各项产业发展规划,各区规划间同质竞争普遍,产业布局没形成互补优势,如航空制造、航空物流等,各区均规划为重点产业,三区的招商竞争激烈。

(三)教育科研竞争力不足,人才供需错位

武汉临空经济区内区域教育科研竞争力不足。武汉市高等教育基础实力强劲,但是临空经济区此优势并不明显(仅有湖北工业大学、材料研究所等少量高校、科研设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偏差。武汉市企业科研创新力量与高等教育优势不匹配,与北上广、重点省会城市和沿海重要城市相比,武汉市高等教育和总体科研实力较强,但规模较大的企业科研人员数量偏少,高等教育资源没能转化成企业的科研成果。其次,弱势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满足武汉现代加工制造和服务型产业急需的一线从业人员需求,难以支撑武汉两型社会健康发展。对科研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现已成为武汉临空经济区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武汉临空经济区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武汉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三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现有的公路和铁路设施,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其次对机场周边的交通方式实现多样化,快速轨道和公路运输相结合,增加机场的分散能力。

临空经济区在发展阶段上的动力应以内部动力为主要因素,这是临空经济区持续创新的来源。因此强化临空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应着眼于提高区内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首先,提高产业创新水平。建立完善的产业创新网络,将武汉临空经济区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部门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在提高各创新主体的研究能力同时,发挥区域内知识共享、合作研发创新的优势。

其次,加强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间关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此提高武汉临空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临空经济区内的企业大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实力。企业应当适当进行技术引进,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通过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创新的途径,有效提升其自身创新能力。

(二)加快临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加快区域产业聚集和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产业培育,加快打造和构建产业链,形成高效率的临空产业体系是目前武汉临空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任务。临空经济区在产业选择上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产业类型多元化原则; 二是高端产业为主导原则,将产业发展目标和动力放在知识创新、创意以及高端商务等功能上; 三是产业链适度延伸原则,根据构建和延伸临空产业链的需求,加快腹地产业分工与联动,构建区域范围内的临空产业集群。

此外,加强对重点临空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临空产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高新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文化娱乐休闲业等,它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时效性强、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增加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稳固武汉临空经济区轴心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武汉临空经济区向临空产业集聚的特色园区方向发展。

(三)促进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一方面,临空经济区需要区域经济为其提供的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做支撑,由此引发流量效应和产业集群,增强临空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也需从临空经济区内获得经济利益,扩大其发展空间。因此各地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临空经济区发展和区域经济之间的融合,避免其走向“孤岛”经济。一是建立武汉临空经济区与腹地经济的连动式发展。在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应建立临空区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平台,以利益共享为基础,以技术为核心,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是临空经济区产业与区域产业的协同。应当优先发展依托区域经济形成的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平台上,定位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类型、功能结构以及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促进临空产业和区域经济需求相配套,延长产业链,这样才能形成临空经济区和区域经济的互动。(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临空经济区机场
机场罢工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生态空间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袁奇峰 空铁上的广州都市圈,花都临空经济红利空间巨大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临空高速目标多传感器自主协同资源调度算法
探析临空经济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面部识别使机场安检提速
最有创意的机场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