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传导理论文献综述研究
2016-05-30王晓军
王晓军
摘要:本文开始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然后探讨了汇率传递理论中通货膨胀传递,指出通货膨胀的重要性,然后从通货膨胀的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出发对通货膨胀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类的帮助。
关键词:通货膨胀;汇率传递;微观视角;宏观视角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纵观各个国家的经济史,通货膨胀一般出现在经济复苏与经济发展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的CPI同比上升14%,是六年来最小升幅,PPI同比下降52%,下降扩大。整个2015年中国的经济遭遇了不少预期内和预期外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近几年,当我们国家频繁使用数量型货币工具后,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被很大程度的削弱,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依然不能被削弱。所以,学者们开始把调控通货膨胀的工具放在其他的途径上,比如汇率。但是,一些学者也对这一调控工具提出质疑。2015年IMF批准了人民币进入SDR。IMF总裁拉加德在发布会上也肯定了我国政府在货币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步。随着人民币进入SDR,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会认可人民币,愿意接受人民币,用人民币开展交易。随着人民币与世界接轨,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受外围和内部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相关领域文献综述
在汇率传递理论研究初期,学者们主要是从微观视角出发,得出了完全汇率传递模型。即汇率变动会迅速的反应在商品的价格中。当然,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市场充分开放,资金完全流动。上世纪中期,学者们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完全汇率传递模型是一个理想模型,与现实的情况相违背。因此,学者们提出了不完全汇率传递模型。此后的几十年里,学者们开始从宏观视角研究汇率传导理论,通货膨胀和汇率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步入二十一世纪后,学者们将研究重点这套理论会对政策制定者提出怎样的指导作用。近几年,随着结构突变理论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开始把结构突变这个影响因素加入到汇率传导机制中,以期当发生突发事件后,给政策制定者提出合理的建议。本节本文将按照上一节提出的三个问题将相应的参考文献进行归类。
(一)微观视角下的汇率传递研究
从产业组织视角出发,Krugman(1986)从市场角度出发,认为有些企业具有垄断能力,他们会在不同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一但突发事件对汇率产生波动后,这些生产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市场份额就会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最后反应在价格上,这就是早期的依市定价理论。Dornbusch(1987)在他的研究中总结了进口价格受汇率变化而变化的原因。他指出,两国之间的商品属于正常商品,他们之间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他们之间的替代属于不完全替代,这种情况下进口价格受汇率变化的影响远远比传统的理论复杂的多。随后,从产品的差异程度出发,Dornbusch(1987)提出,当市场产生垄断时,垄断者会因时而变,随着汇率的变化,垄断者会理性的调整自己的成本。Fisher(1989)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汇率传导程度上,认为汇率传递的强弱与本国市场的垄断性呈正相关。Sibert(1992)在Dornbusch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汇率的传递程度与出口厂商总体的合作程度以及他们所占得市场比例呈正相关。Goldberg和 Knetter(1997)提出由于人为对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设置障碍,从而产生市场分割,企业之间会对市场价格作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会表现在商品的交换的价格中,因此传统的一价定律理论不再适用,汇率传递效应也变为不充分。与此同时,在市场分割的情况下,他们认为,由于国家对政府采购的干预,使采购成本增加,进而对汇率产生影响,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不再适用。
从沉没成本理论出发,Dohner(1984),Froot和Klemperer(1989)在对汇率传导机制进行研究使加入了动态因素,然而他们在模型中加入了生产厂商无限供给这个假设,这也成为了以后争论的焦点。Baldwin(1988)提出了厂商动态跨时行为模型,他通过研究发现,当汇率波动和竞争形势没有发生大的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汇率的传递程度与市场沉默成本呈现负相关。Baldwin和Krugman(1989)在上一个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滞后模型,他们认为除了市场的稳定性会影响汇率传递的效率之外,汇率的波动程度以及时间区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到汇率传递的效率。Dixit(1989)对Baldwin和Krugman(1989)的结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后者的研究的前提条件是汇率波动是随机的,符合布朗运动,那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后者建立的滞后模型与现实不相符。
从市场分割角度出发,Knetter(1993)通过研究发现,汇率的改变会使出口厂商依市定价。Krugman(1986)通过研究指出分割市场上会出现同一商品不同价格的行为,即价格歧视。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初期的依市定价行为。所以,市场的不同也会对汇率传递的效率产生差异。Marston(1990)最初把上一模型应用到理论中,它假设一垄断生产厂商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销售时,会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分别销售到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二)宏观视角下的汇率传递文献
从计价货币选择的角度出发,Obstfeld和Rogoff(1995)从宏观中的凯恩斯理论融入Redux模型中,指出汇率发生波动与计价货币的销售价格密切相关,当计价方式采用生产者货币计价(PCP)时汇率的变化与销售价格呈现正比例变化,为完全传递。但当计价方式采用消费者货币计价(LCP),汇率的传递效率变低,为不完全汇率传递。Betts和Devereux(1996,2000)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指出由于进口价格提前制定,汇率的波动不会影响进口价格,即传递效应为0。Goldberg(2005)在研究中指出LCP和PCP的选择由国内外商品间的替代效应来决定。因此,计价货币的选择问题也成为了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中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从国家规模和开放程度角度出发,McCarthy(2000)指出,国家规模和开放程度与汇率传递的效率密切相关,国家规模越大,对外开发越大,汇率的传递效应越大。Ghosh和Rajan(2009)指出国家的开放程度对汇率的传递效率是柄双刃剑,一个国家如果越开放,那么这个国家的CPI就会其他国家的物价非常的敏感,因此如果这个国家越开放,汇率传递效率可能就会越高。反之,如果越这个国家越封闭,汇率的传递效率可能会很低。
从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角度出发,Taylor(2000)首次从通货环境的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通货膨胀的程度与汇率的传递效率呈正比例关系。同时,他还认为货币政策也会影响到汇率的传递效率,越稳健的货币政策会使汇率传递效率变低。Mishkin(2008)从实证角度对汇率传递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验证,他认为汇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起到调节作用,并且以美元为例,阐述了这一现象。Marazzis和Sheets(2003)他们也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阐述了美国通货膨胀比较低的原因与汇率密不可分。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汇率传导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何慧刚(2007)认为利率和汇率是调控货币市场的重要手段,他从理论和实证上做出了贡献。认为加强利率汇率传导机制是我国实现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途径。胡援成和张朝洋(2012)研究了美元贬值对中国汇率传导机制的影响,他利用无环图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多种渠道研究了中国通货膨胀的起因,并将中国的通货膨胀分类,从汇率角度分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曹伟,申宇(2013)他们运用1996到201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汇率传导机制中汇率变化与进出口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张靖佳,孙浦阳等(2015)他们从量化宽松政策、财富效应与企业出口关系出发,研究认为汇率的传导机制与量化宽松政策和企业出口密不可分,再一次验证了不完全汇率传递的理论。(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Kasa,K.Adjustment costs and pricing-to-marke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 1992 ,No3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