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中的社区冲突机制研究
2016-05-30罗应萍吴声凤
罗应萍 吴声凤
摘要:本文运用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对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发生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立意抽样为主,对贵州省已实施扶贫生态移民社区的两个地方为调研地点:贵安新区和榕江县,对移民、土著居民及乡村镇干部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根据调研所得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最终的研究结果,分析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化解机制,以此为后期移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冲突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长期被视为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主要有大量少数民族为主的贫困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贫困面积广,程度最深,所以成为扶贫开发任务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基于现实上,2012年贵州省启动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自2012年到2014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已实施搬迁40万人。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中,涉及范围广,行为主体很容易产生冲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这项工程对贵州“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同步进入小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存在的冲突没有得到事先的预防和妥善解决,会导致冲突的恶化和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所以对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机制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是非常重要的,并提出移民社区冲突的化解机制,提供其实际效果,保证后期工程的顺利进行。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许多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基于理论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展开,对它的研究整合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学等研究领域,而在移民社区冲突的研究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了解到生态移民不仅仅是反贫困的一种策略,它也是反贫困过程中的一种社区运动过程,它涉及到社区重组、社区组合和社区嵌入。(于存海,2004)。而在这些社区运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移民社区冲突,主要有文化与利益等方面的冲突。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扶贫生态移民社区机制、体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各种建设规划的短视,以及各个搬迁的社区人员阶层分化和文化素质裂化,导致社区服务发展严重失衡,(程进,2013)由于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影响到扶贫生态移民社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社区冲突也就日益加剧。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居民聚居的少数民族的差异性、社区服务人才的短缺及扶贫生态移民综合素质偏低,更加加剧了各种冲突和矛盾。
最后,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问题,缺少具有特殊意义的代表性扶贫生态移民社区的研究,本文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对于理论框架更加丰富的诱导因素,定会对今后的扶贫生态移民社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社区的基本现状
通过对贵州省已实施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地方进行调研,以立意抽样为主,分别对具有代表性地区的贵州省贵安新区和榕江县的移民社区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从扶贫生态社区移民之间、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移民与政府、政府自身或社区建设主体自身之间四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对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各个层面的了解分析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现实境况。如表一所示。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贵州省贵安新区与榕江县的移民概况资料主要来源于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对湖潮芦猫塘地区的经济状况调查,芦猫塘村经济发展规划方案。榕江县移民概况资料,主要来源于对榕江县古州镇丰乐移民新村调研所得。
两个移民点的移民农户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逐户调查。分别在贵安新区湖潮乡芦猫塘村发放问卷30份,榕江县古州镇丰乐移民新村发放问卷30分,在调查中总共发放60份问卷,收回55份,实际有效问卷48份。
(二)研究方法
顺利实施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和加快其进度也是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意味着
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在Verhulst在Malthus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Logistic模型,为揭示各个因素对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形成机制的影响,我们在考察移民社区冲突的发生机制时,它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情况,因变量的取值为分类变量,所以不适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而要采用使用得较为广泛的离散模型,即Logistic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主要适用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口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公共卫生学当中等领域,主要用途寻找影响因素、预测和判别的功能,本文采用二元因变量的Logistic模型的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不要求样本呈正态分布,采用 SPSS 软件的 Logistic 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对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机制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然后通过最大似然法对回归参数进行估计。
本文采用 Logistic 累计分布函数,建立模型为:
P=exp(α+∑ni=1βiXij)1+exp(α+∑ni=1βiXij)
在公式中: P 为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发生的概率,n为影响因素的个数,βi是第i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Xi为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第i个影响因素,ɑ为常数项。
四、实证分析与讨论
在已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两个地点的调研中,对移民、土著居民及村镇干部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移民搬迁的时间不同,从不同地方搬迁来新移民区的意愿不一致,受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导致移民社区冲突发生的概率也不一样,等等。探讨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影响因素,假设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是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共同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从移民基本情况,如年龄、居住年限、文化程度等,家庭状况,移民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参与与利益诉求、文化习俗等指标,考察其对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发生的影响。
将扶贫生态移民冲突类型分为个体冲突与群体冲突,对先迁的为老移民,后迁的为新移民,假设在2010年之前搬迁的为老移民,取值为1,2011年及以后搬迁为新移民,取值为0,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冲突发生的预测进行分析。由于各个解释变量的标准差较大,都有合理的平均值,需要借助SPSS 软件中的 Binary Logis-tic 模块,分析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影响因素。最后逐步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显示经济利益、社会网与资源有限性等对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影响较大,进入回归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2 Log likelihood、Cox & Snell R2 和Nagelkerke R2三个参数值分别为26375、0401和0512,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可以进行较好的拟合。结果如表二:
由上可知,家庭情况与文化习俗对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种类的移民,差异并不明显,家庭人均收入、文化习俗与家庭人口数量的影响显示是负的,生活质量、社会关系与经济条件是正的。这说明移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搬迁意愿、资源争夺与经济利益,是影响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主要因素。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贵州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影响的移民个人信息、经济利益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社区资源、技术与资金、移民社会关系因素、社区文化与环境因素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 Logistic 模型,对移民个体的主要信息,包括对年龄、性别、迁入时间、文化程度的特征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性别、年龄的社区冲突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 091、071,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均纯收入、主要收入来源的社区冲突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 082、159、102,显示了扶贫生态移民社区个体信息的冲突影响不显著。而迁入时间、文化程度的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112、147,在迁入时间年限、文化程度对贵州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影响显著。
第二,内生因素中的生活环境、文化差异与经济利益因子分析上,由于移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老移民生活至今的历史遗留问题等,内生因素影响冲突发生概率为3681%,内生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第三,新、老移民总体上对搬迁的生活质量与条件的变化、生产与就业环境的态度,经济收入的难以保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社区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冲突的潜在因素,移民技术与资金短缺、移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是生态移民存在的主要问题。上述问题若无法解决,不仅激化了各个主体内在冲突因子,受到外在因素的催动下,更会影响移民政策的实施,还可能导致移民的社会性冲突的产生。
第四,地方经济的制约与外部产业的对接问题,使移民在对社区资源的争夺与经济利益的得失不断进行博弈,使得移民的社会关系处理方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少数民族移民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的碰撞,都使得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受限,生产方式和技术、资金的缺乏,使得扶贫生态社区移民之间、移民与土著居民之间、移民与政府、政府自身或社区建设主体自身之间存在很多嫌隙,成为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发生的导火索,所以对扶贫生态移民社区冲突的形成机理,即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使得冲突的概率增大。(作者单位:1.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AndrewJS.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mediation to land use conflicts in small-scale mini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11(2).117-130.
[2]Owusu QOteng-Ababio M,Afutu-Kotey R L.Conflicts and governance of landfill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ityAccr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4(l):105-113.
[3]于存海.论西部生态贫困、生态移民与社区整合[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25卷第1期,2004,(01):128-133.
[4]常健.公共冲突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李锦鹏.城市边缘社区冲突的影响因素研究——以 X 市为例[D].河北经贸大学,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