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
2016-05-30姜长云
摘要: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归结为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和服务业引领型融合等5条路径,可辨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着力点放在3个方面,即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创新农村服务业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5-0043-07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同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正式发布,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等战略高度。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其全部六部分30条内容中,专列第三部分共4条内容部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当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生产和流通业、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及其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带动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通过以下路径或模式来实现。
路径1: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立足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直销、餐饮、农产品物流等农村服务业等顺向融合,如兴办农产品产地加工业、建立农产品直销店等,甚至直接形成链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参见案例1)。少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甚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该路径的实施主体,逐步形成影响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开发能力,并在构建本土农业产业链、对接全球农业价值链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对资源、要素甚至农产品品牌的整合能力,形成对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带动力,提升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
案例1:湖北省YC市XXH①柑橘专业合作社2006年成立时纯粹从事柑橘种植,现已发展到集柑橘生产、加工、销售、果蔬冷链物流、农业科技开发、柑橘文化和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形成围绕柑橘产业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该合作社现有柑橘基地1.7万亩,辐射柑橘面积10万亩;2014年实现柑橘销售10.6万吨,营业收入3.6亿元,综合利税800余万元;已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省5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成员+实体”方式,投资成立了6家实体。牵头15家合作社联合组建了湖北XXH柑橘联合社,实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抱团经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时按照“成员股和投资股”的思路,探索成员资金互助方式,解决合作社实体发展的资金困难。合作社的标准化果园建设、专业化技术服务、商品化加工包装、多层面宣传推广和品牌化营销,有效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该合作社还通过疏通外贸出口、农超对接、农商对接、电子商务等渠道,构建畅通发达的市场销售网络,有效规避了柑橘销售由中间商把控、利益向中间商流失的问题,带动了柑橘收购价格和橘农收入的提高。
路径2: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
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建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甚至高产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逆向融合。借此,为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提供数量稳定、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原料保障,强化覆盖全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案例2)。结合逆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链分工,还可以丰富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有些超市或大型零售商,结合逆向延伸产业链,培育自有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发展体验经济,还可以更好地发现、凝聚、引导甚至激发消费需求,促进农业价值链的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由生产导向更好地转向消费导向。
案例2:2003年成立的湖北XSTX茶业有限公司以精心研制的“XSTX”牌品牌系列茶为主导产品,集茶叶种植、加工、仓储保鲜和销售于一体,实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现有资产总额5281万元,固定资产2769万元。该公司拥有新开发的无公害、无污染标准化茶园30000多亩,覆盖周边茶园40000多亩,带动周边茶农10000多户;年初制、精制加工干茶5000余吨,年销售额近亿元。2009年6月,该公司发起组建了YCGSYW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的运作模式,既帮助农民解决了茶叶鲜叶卖难问题,又为龙头企业解决了茶叶加工的货源和产品质量保障问题。2013年,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在YL区XBP乡JLS村按“整村入社,土地入股,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组建了XSTX土地股份合作社。XSTX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YCGSYW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资产评估作价入股,合作社利润分配中股金分红和茶叶鲜叶交易额分红分别占40%、60%。到2014年底,GSYW土地股份合作社拥有社员1008户,流转土地7658亩,总股份75948股,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GSYW茶叶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endprint
路径3: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
以农业产业化集群或产业区为依托,形成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空间叠合、集聚集群和网络发展的形态。许多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化产业区是以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及农资流通、涉农服务企业集聚区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产业带)为支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及农资流通企业、涉农服务企业等高度分工、密切协作、网络链接、有机融合的农村社会经济空间,往往集约化程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对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劲(案例3)。许多地方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建设特色村镇,属于这种形式的雏形。
案例3:河南XZ市系全国“优质大枣基地”和中国名优特经济林“红枣之乡”。到2011年,全市红枣种植面积近18万亩,已形成大枣加工企业100余家,年加工大枣8000万公斤,其中约1/8用于出口,年利税10余亿元,成为全国枣产品加工集散地和技术孵化中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HXN枣业”作为该集群核心企业,系国内加工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辐射带动力强劲的红枣深加工企业,拥有自建原料基地8000亩,联合建立的标准化种植基地50000亩,销售网络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的2000多家专卖店。红枣种植和加工的发展,有效带动了相关商贸物流业的兴盛。以“HXN枣业”为代表的若干红枣深加工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原料基地,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农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红枣,并按高于市场价格一定幅度的价格同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有效保障了原料质量。近年来,“HXN枣业”还在积极建设红枣冷库物流配送中心和中国红枣及特色干果综合交易市场。
路径4: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形式,激活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赋予农业的环保、科技、教育、文化、体验等内涵,转型提升农业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有些地方甚至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培育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或高端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如有些地方促进“桃子经济”向“桃花经济”转变,实现由“种桃卖果挣钱”向“种桃养花赚钱”的转型。有些地方还利用产业或产品生产的食物链、生态链关系,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原理,重组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并将其同拓展农业的教育、文化、科技等功能,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近年来,在中国许多城郊地区蓬勃发展的工厂化农业和社区支持农业等新型业态,当属此种路径。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旅游消费型模式,也属这种路径。
路径5:服务业引领型融合
通过成立市场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建设平台型企业,或推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向农业服务企业甚至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引领或更好地辐射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案例4)。如通过市场化的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等,承接农户的服务外包,帮助农户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化解农业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土地撂荒向土地规模化集约利用转变,也为转移农民向新市民或新型产业工人的稳定转型提供便利。近年来,有些地方通过创建平台型企业,发展涉农平台型经济,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涉农服务提供实体交易场所或虚拟交易空间,沟通农业上下游产业链及涉农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和消费者,并为此发挥服务中介和支持作用,带动价值增值。如通过C2B(ConsumertoBusiness,即消费者到企业)等逆向服务创新,从现有产品或服务提供流程的反向出发,发现用户新需求,创造新价值。C2B电子商务以消费者为核心,重塑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由买家主动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发起、商品定价和产品生产等关键环节,由商家根据顾客需求从事采购或定制生产,以此降低库存和相关成本。相对于前述路径,在服务业引领型融合中,服务业的引领、引擎或支撑作用更为突出。
案例4:大北农集团现有产业主要涵盖饲料(包括生物饲料)、动保、疫苗、种植、种业和植保等领域。近年来,该集团致力于向科技、信息、金融、人才“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型平台企业转型。拟在农业科技板块涵盖现有业务的同时,拓展以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依托的农业信息产业板块,形成包括猪管网(养猪企业管理与服务平台)、智农商城(农业电商平台)、农信网(农村互联网金融)和智农通(基于移动端的即时服务系统)的养猪生态圈;以农业和农村小微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板块;以培养、集聚农业专业人才或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板块,推动畜牧业联盟化、互联网化和金融化发展。
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属于服务引领型融合。即通过农业电子商务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的有机结合,形成线上带动线下、电子商务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格局。许多地区在发展设施农业和高端、品牌、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这种方式。有些地区还结合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加强同电子商务等平台合作,形成电子商务平台或“互联网+”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格局(案例5)。
案例5:YCYW长江生态渔业有限公司作为上海CXT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坚持“以环保为标准,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同上海海洋大学合作,专注于三峡肥鱼的种源培育、繁殖、生态养殖和养殖水体环境保护,形成环保型网箱生态养殖模式,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被农业部命名为第6批健康养殖示范场,YC长江肥鱼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有效规避市场上同类低质产品的恶性竞争,推进产品品牌化建设,该公司同国内排名第一的生鲜电商平台合作,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线上带动线下的方式,共同推动长江肥鱼冷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目前已在北上广三地同时上线推广销售冷鲜肥鱼,形成覆盖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22个城市的物流配送体系。endprint
以上5种路径,主要是根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对地位和组合方式划分的。路径1和路径2实际上是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按照产业链延伸的方向进一步细分的产物。有些地方把发展有机种养同发展餐饮经济结合起来,形成“前餐后种”“前餐后养”的发展路径,也属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相对而言,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往往进展较慢,容易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容易与农民参与能力的成长进程相适应,农民也更容易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容易形成公司(包括平台型企业)主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进展往往较快,但农民容易丧失主导权和利益分享权,陷入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农民参与能力不适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的现象也容易形成。日本政府在推进农村“六次产业化”的过程中,更多地鼓励农业后向延伸,内生发育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防止工商资本通过前向整合兼并、吞噬农业,防止农民对工商资本形成依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路径3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在地域空间上高度集聚、叠合和网络化发展的结果。路径4是农业功能转型和业态创新的产物,主要形成农村第一、第三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相对于前4种路径,在路径5,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更为突出,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更为密集,甚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地带有线上线下结合的特征,“互联网+”特征更为鲜明。
现实中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往往属于以上5条路径之一,或者程度不同地带有上述部分路径结合的性质。如按顺向融合或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的路径,可能同服务引领型融合结合起来。
也有人将种养重组的循环经济型融合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但笔者认为,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至少应有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到场”且交叉重组或相互渗透,应该有别于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自分立发展。种养重组的循环经济型融合实际上是农村第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不应列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实际上将种养重组的循环经济型融合归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但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内容主要放在第三部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其中并未涉及种养重组的循环经济型融合。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两个关系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发展乡镇企业或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科学辨识其相互关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
谈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许多人自然想到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倡的“六次产业”概念和由此引发的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将日本“六次产业”和农业“六次产业化”推到中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师”的地位。今村奈良臣首倡“六次产业”,旨在通过鼓励农业生产者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农资制造业和农产品或农资流通业、农业旅游业等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将流到农村外部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内部化,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获得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旅游业等附加值,借此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活力的增强。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形态有产地加工型——利用本地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地直销型——产地生产组织自行建立直销店和旅游消费型——发展乡村旅游②。其实,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宗旨和主要形态,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中早有体现,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这方面的探索并不晚于甚至早于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实践,只不过较为初级而已。
在此说到中国乡镇企业很早就有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类似做法,并非基于“老子先前比你狠”的“阿Q”情节,只是提醒中国乡镇企业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如从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该注意立足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地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与日本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有许多共通之处。日本政府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一个重要动因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带来的山间农业区、山地与平地之间的中间农业区(即“中山间地区”)人口过疏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缺乏活力的问题。从历史上看,这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在实现农业的产品功能上面临诸多不便。但这些地区良好的农业环境和自然景观,有利于开拓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有利于传承农业科技、教育和文化。随着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业的关注日益由农产品价格转向优质、安全、放心,饮食健康、消费体验甚至传统的饮食文化和农产品新鲜度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日本中山间地区发展农业的传统劣势,反而有利于转化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土特产品生产、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的优势。类似现象在我国许多山区也有体现。如云南省许多山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调”,按照常规的农业产业化思路,这些地区农产品品类多,但单类连片规模小,不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这些小众化农业、农村特质资源,反而更容易营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提升其竞争力。近年来,云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庄园经济成效显著。这些现代农业庄园主要是通过开发农业的产地营销、观光旅游和休闲养生等功能,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乡镇企业是过渡时期的过渡现象,甚至当前就总体而言,乡镇企业的概念已经过时。乡镇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体制背景基本消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许多地方乡镇企业加快衰亡,与不重视市场开拓和创新也有密切关系。乡镇企业的这种命运,对于当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一种警示。如应该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在面向、适应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的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和文化内涵,增强创造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业或农产品消费的主流已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由生存性消费转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与农业相关的服务消费日益成为农业消费的主要增长点。这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增强开拓市场、引领市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许多地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仍处于“幼树期”或“初果期”,尚未进入“盛果期”。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政策支持的日益强化与明朗化,增强供给侧的创新能力对于增强开拓市场、引领市场的能力更应具有前瞻性。否则,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入“盛果期”规模的扩大,市场进入过度、量增价跌效益降的问题很可能由“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endprint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发表了《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并用超常规篇幅介绍了山东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该文认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已有若干举世瞩目的“单项突破”,需要把各个单项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继续向前推进,呼唤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思路。农业产业化战略“体现了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由单项突破进入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是“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思路”。农业产业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它通过“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依托”,“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起来”。此后,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制度创新也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农业产业化是个较为综合和包容性的概念,可以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源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延伸和发展,在外延上包括但大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延伸版和升级版。如前述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按逆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型融合。在服务业引领型融合路径中,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往往并非单纯的产业链延伸关系。相对于其他模式,在此种模式中服务业的引领、引擎作用更为突出,服务业与第一产业甚至第二产业的关系更多地发生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如由平台型企业带动或电子商务带动实体经济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此,服务业引领型融合更多地具有农业产业化升级版的特征。从外延上看,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产业边界往往更加模糊,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更为丰富,技术创新更具有整合集成和跨界融合的特征。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当前,就总体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中国仍属新生事物。但在部分地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已清晰显现。按照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为了更好地“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科学选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1.逐步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相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或农业产业化,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参与主体更加复杂多元,因此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更为关键,应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着力点。除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农业的工商资本等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各种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社区支持农业等方式,许多市民、社区或其联合组织也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甚至投资者。供销社、农信社、邮政系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电商企业、农机公司、农产品配送公司、农业设计公司等新、老农业服务主体,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
近一年来,中央政府重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很大程度上源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的优势,有利于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的特质资源和特色优势,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也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由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更为复杂多样,利益主体更为复杂多元,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应该因地制宜、因类制宜,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为贪图形式上的“紧密”,导致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可持续性。
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应该努力引导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合作和激励相容关系,引导不同类型经营主体之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甚至分层发展、分类发展、网络联动新格局。要把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或服务主体更好地带动农民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获得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会,与带动农民增收、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红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通过支持农民合作和联合,帮助农民增强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话语权”,防止垄断资本凭借资本优势和市场强势将农民推向权益分配的边缘地位,形成类似“企业控制产业融合”的现象。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要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将“老板跑路”“环境破坏”等负面现象消灭在“萌芽”之前。
2.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
当前,在中国许多地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尽管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市场同质竞争问题已经日趋凸显,错位竞争和个性、特色、服务体验不足的问题较重。许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规划前景诱人”,但实际经营惨淡,融资难、项目落地难、吸引人才和优质要素难,与此均有很大关系。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创新能力不足恐怕是共性甚至最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搭建增强创新能力的平台应是主要着力点之一。如搭建企业家成长和培养培训的平台、搭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骨干人才培训平台、销产衔接和市场信息平台等。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说企业家是“领头羊”,骨干人才则是“顶梁柱”。销产衔接和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则有利于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市场、引领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endprint
3.创新农村服务业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贯彻这些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利于让农民更好地参与融合发展进程、分享发展成果。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具有“画龙点睛”或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农村服务业发展理念,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对于发挥服务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层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创新农村服务业发展理念,归根到底要靠完善体制机制来保障。要按照创新理念,着力引导农村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着力引导农村服务业优化质量提升机制,推进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为农村服务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参与、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创造条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更好地发挥城市服务业对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为提升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为更好地发挥城市消费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力创造条件。
注释
①为避免给相关地方、企业或合作社带来超出预料的不便,本文中涉及这些地方、企业、合作社时一律用英文字母表示。
②之所以将此冠名“第六产业”,源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2+3=6”“1×2×3=6”。后来今村奈良臣进一步强调“六次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积,意在强调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13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上海: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桂小笋.大北农转型农业综合服务商瞄准四大途径[N].证券日报,2015-01-14.
[3]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3).
[4]陈郁.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调查研究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44).
[5]姜长云.转型发展:中国“三农”新主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6]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改革,2013,(8).
责任编辑:晓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