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风格设计的流行因素解析
2016-05-30张中杰毛白滔
张中杰 毛白滔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后工业风格”的设计与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本文从社会结构、大众情感以及设计理念的方向入手去分析后工业风格的内涵,并以此简要分析后工业风格设计的流行原因。
关键词:后工业风格;社会结构;大众情感;设计理念;内涵
1后工业风格设计的内涵简析
在工业社会,物质还没有达到供大于求的阶段,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产品功能的需求问题,而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基于“功能主义”的工业风格的设计已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更多地在于精神文化上,对于产品的形式感、主题样式的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功能的需求。
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例如,产品的外观设计,除却最初的包裹、保护和介绍说明等基本功能外,人们开始注重该产品的美观元素、文化元素等。在后工业社会的消费理念中,人们不再是对产品本身的消费和欣赏,更多是偏向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选购消费。
同产品包装一样,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于居住容身的基本需求,开始上升到一种文化选择的境界。作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室内空间,逐渐地成为情感与精神的载体。后工业风格的空间以其包含了人们对于过去时代的记忆和感受的属性,加之设计师们对于空间的处理也愈发注重象征意义的情感表达,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得以并存。这种感性的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也使后工业风格内涵渐渐从“物质设计”向“精神设计”转化。
2后工业风格的流行因素分析
在人们的理念中,“后工业风格”更像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于工业时代的怀旧情感和记忆的延续,继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形式,其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后工业时代的新技术材料,又巧妙地配以工业元素,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感意义。它的流行与其所处时代背景大众情感和设计师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2.1结构因素——社会
后工业风格的流行必然与其时代属性不可分割,主要原因还是归结于社会结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重大转变。
后工業时代是一个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新的科技材料资源丰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专业的元素已逐渐占据人们的生活重心,处于社会运转的中心地位,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趋于结合,理论知识相较工业时代的技工经验占首位,而对于社会组成元素之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也使得设计成为了继科学、文学之后的第三大要素,尤其是工业时代之后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为了避免产业的停滞,就必须加大对技术的改革以及对新领域的探索和开辟力度。而社会变革带来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人们对新技术的过分依赖,这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种不确定的危险因素,故人们无法对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发展加以掌控。
后工业社会中,随着新的预算和探测技术的产生,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技术进行变革,设计师们也可以运用更加自然、多元的手段进行设计行为。后工业时代的设计模式将不再仅仅限于简单、理性、几何的层面,大量的新的科技材料的产生与发展,也令后工业时代的设计更自由、随性,人们的需求也不再是个人化的了,而是开始趋向一种更加符号的、象征性的需求系统。
2.2情感因素——大众
时代的变迁与进步,势必会给大众的心理和思想上带来冲击,进而使之寻求新的精神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
随着工业时代的落幕,后工业时代开始绽放出它的强大生命力,而在时代的交替过程中,工业社会将自己的一切传授给了新时代的人们,新时代的设计者们在对工业社会的元素进行收罗整理过程中,发觉了工业社会的重大缺陷。美国管理学家埃尔顿·梅奥在其《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指出:“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在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几乎遵循一切理性、实用、个人、机械的原则,却缺少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人与社会也因此缺少了情感的交流和释放。
后工业社会的大众群体开始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强调人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由冰冷的机器占据着人们的生活。面对因工业社会问题的遗留而导致的大众情感的缺失,法国思想家、导演,情境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等人建立的“情境国际”以及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等人倡导的“日常生活革命”都主张大众群体从打破工业时代残留下的僵化日常开始人手,以艺术、设计的途径恢复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重新建构“人”的环境,用来反抗物质现实对人精神的排斥与统治。因此,大量带着工业时代记忆和色彩的艺术、设计作品被后工业的人们用来抒发对旧时代的情感。
2.3理念因素——设计
从设计及其理念上来说,“后工业风格”的设计与设计师的情感是无法分隔的。如果说“后工业风格”的流行是一种大众心理层面的共性因素,那么“后工业风格设计”的流行则有其专业性的特点。
大众对于“后工业风格”的情怀在于其对与工业时代的怀旧上,甚至于大众群体更倾向于各类复古的做旧的事物。故相较于大众对于“后工业元素及其风格”的设计而言,设计师们对于“后工业风格的设计”显得更具有说服性,这也是专业群体和大众群体的主要区别所在。换而言之,专业设计师们已经开始逐渐地向“后工业”的深层次进行分析和挖掘,而大众只是停留在单纯地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层面。所以,这种“后工业风格的设计”对于大众群体而言是一种流行性的存在。在经历了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之后,这种流行性倾向将会慢慢消失,而专业人员将其作为课题和项目而言,就有着较强的持续性特点。
在“后工业风格的设计”流行这一问题上,从广义而言,设计师与大众一样,都是对它有着特殊的情怀的。但从狭义上来讲,这种风格的流行更多的是因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层面的研究和设计。例如,德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对于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设计中的探索,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念,发展出的极具古典均衡感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影响了其一生的建筑设计作品。
同过去各个阶段的引领各种风格设计的设计师们一样,这种对于“后工业风格设计”的研究而发展和延伸出来的理念也将贯穿很多设计师的一生,并可能会成为他们整个专业生涯中最值得自豪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