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匡庐图》看北派山水画风格
2016-05-30李波
李波
摘要:本文通过从《匡庐图》简析五代山水画的图真、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提炼的皴法,以及画面的置陈布势三个方面看北派山水画的风格。
关键词:荆浩;《匡庐图》;北派山水画;风格
唐朝晚年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四分五裂,原先以唐代都城长安为统治中心的统一局面被打破,在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南方的川蜀地区以及江浙地区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文化中心。这三个地区由于自然地域条件、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以及经济实力的不同,进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格,而这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北方和南方也表现了差异较大的艺术特色。北方以荆浩、李成为代表的山水画家,他们亲身走入北方地区的自然山林中,体验北方山水的雄奇、厚重,试图再现北方山川的壮丽景象;而南方的山水画较细腻、纤巧,由此形成了我国山水画历史上最早的两个绘画艺术流派。下面本文从荆浩的《匡庐图》看北方派山水画的风格。
1五代山水画的图真
为了避开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乱风波,北方的许多山水画家们都选择隐居在北方的高山峻岭中专心进行艺术创作。荆浩此时就隐居在北方的太行山,着重画出太行山地区的山水风貌。荆浩的《匡庐图》虚借庐山之名,真实地展现了荆浩生活周围的北方山川风光,且他画的石头石质坚硬,具有雄伟的气势,可谓:“云中山顶,四面伟厚,威峰重叠,山脉陡峭”。而画中的山泉林木,奇异灵动。在高山上面有数条瀑布横流而下,在高山下面有缓缓流淌的平静的水面,山顶和半山腰多出现密密的松树林。在这幅画的右下角出现了几棵枝叶非常繁茂的高大的松树。由于荆浩长时间居住在太行山附近,对该地区的山势走向以及泉水特色有了独特的艺术感悟,悄然神遇,所以,他笔下的画作真实地再现了北方山水的独特魅力。加之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都非常注重取法自然,强调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逼真描绘,所以他们画出的山水画具有充沛的生命力,画出了北方山水的神韵。
为了更加精准地展现出北方山水的宏伟气势,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震撼人心的美丽,北方的山水画家们常选用全景式的构图,在画面的上方为天空留有充足的空间,在画面的下方为大地留有充足的空间,画面的整体布局结构严谨,非常有条理。而荆浩的《匡庐图》就属于全景山水画的典范之作。这幅画从远处欣赏,画的远处仿佛和天色相连接,在画中的水面上,有一个人在撑着船,沿着石坡缓缓而上,而在山脚和山腰的地方分别都有一所茅舍,在茅舍的后面深深浅浅的石径盘旋深入到山深处,在山路上有一个人一边赶着毛驴走路,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而在画面的中央位置是高耸入云的一座座山峰,松树和柏树疏密有致,山中有万丈瀑布飞流直下,风景奇伟壮丽。向上观看该图,画中的最高一座山峰似乎已经深入到了天空中的云彩里面,在山峰的周圍飘着渺渺烟雾,一派人间妙境。
2皴法一对自然的观察和提炼
创立了“皴法”,北方画家进行真实地描摹自然界中的山山水水,在唐朝以前,各朝各代的画家在画山水画是主要采用勾线填色的方法,水墨山水画没有固定的“皴法”,到了五代时期,画家才使用完备的“皴法”,而荆浩则更是对这种笔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荆浩曾经批评吴道子的画是有笔无墨,没有把水晕和墨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荆浩的《匡庐图》是目前世上缩减最早的采用“皴法”的绘画作品。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作者所绘出的山石草木都已经不再使用线条进行勾勒填色,转变为使用有笔有墨的“皴法”,把自然界中各种事物惟妙惟肖的神态、内在的质感都更加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在这里画家为了表现出北方山水中雄伟大山独特的质感,首先,用鲜明突出的轮廓线和结构线进行勾勒,然后使用雨点,沿着山上石头的轮廓线进行巧妙的变化,再用浅浅淡淡的水墨一层层渲染,表现出了山石的凹凸有致,让人产生一种浓重的笔锋健朗的感觉。同时,荆浩的山水画中的景物完整细致,整幅画中散发着一股气势雄浑的气息。其次,荆浩非常注重在描画自然风景的基础上展现出山水的内在生命,进而创造出具有灵气的山水意象。在荆浩的《匡庐图》中,山体非常雄伟,相比之下,树木较为矮小,画面中远方分树木仿佛没有树枝,山在远方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皴,山的高度和云的高度持平,远远望去,水面一丝不动,没有波纹,但又仿佛像是人的眉毛在隐隐约约地运动。从山势挺拔的状态可以看出在半山腰仿佛有虚无缥缈的云雾环绕,但是行人上山的道路被淹没在这重重云雾之中了。
从六朝以来,我国的山水画画家都习惯采用青绿色描绘并进行勾线填彩,到唐朝,社会上开始出现了水墨山水画,但是尚未形成社会风气,发展到五代时期,画家们的水墨山水画的记忆渐进佳境,画家把笔和水墨进行巧妙地融合,表现出了大自然无穷变化的瑰丽景象,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3《匡庐图》的置陈布势
《匡庐图》这幅画作的第一个层次是:在一个广阔的水面上面停留着一只小船,船夫在悠闲、缓缓地撑着小船划向河岸,仿佛要把观赏者带进美丽无边的画境中,沿着山坡上到山顶,山脚处坐落着房屋和庭院,竹篱以及树木都在环绕着房屋,而房屋的后面有一排排整齐的石径。山脚下的云烟、泉水展现出一片苍茫景象,画面中有长堤、有板桥还有一位悠然自得的骑马人在欣赏着沿途的自然风景。第二个层次是:两个悬崖中间的瀑布飞流直下,浪花撞击在旁边的石头上面,让观者仿佛听到了声声清脆而又震动的声音,沿着石径行走,会路过一个小木桥横架在小溪流之间,而小溪两旁的墙壁高高耸立让人感到似乎是在天空中行走,飞了起来,而不是在陆地上。在陡峭的山势走向中,悬崖是垂直向下的,好像有一把利斧直直地劈下去,没有太复杂的章法,所以让整个山崖变得更加的崔嵬、奇险。眼前的山峦和身后的层峦叠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山和山之间也仿佛出现了宾主、君臣之分的感受,而后面的山峦好像正在向前面的山峦行君臣之礼。画面中的山峦恰到好处,数量不多不少,山峦多了会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凌乱和拥挤;而山峦少了会让观者感到山的单薄以及画面的单调。且山的疏密、远近明朗,远方的山没有连接到近处的山,而近处的山也没有距离远处的山太远,山和山之间的距离、山和水之间的距离相同。在半山腰中各个山峰仿佛迂回曲折地缠绕在一起。而山脚下幽静别致的房屋为整个画面增加了许多生气和层次感。
4结束语
唐末五代时期的北方山水画,传承了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精华,拓展了山水画的创作领域,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绘画历史上树立起一座光辉灿烂的丰碑。荆浩的《匡庐图》通过巧妙地用“墨”把自然界中各个事物的神韵画了出来,再现了自然真实的魅力,把五代时期北方的山水画具有独一无二、雄奇浑厚,而又自然、灵动、真实的绘画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