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在视觉艺术中的独特性
2016-05-30李静文
李静文
摘要:通过摄影术的短暂历史,研究其在技术层面往传播层面发展的过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又出现了艺术层面的改变,使得摄影能够在艺术的殿堂占领一席之地。在设备技术方面,摄影术的变换显示出了与其他工具不同的一面,所以它是独特的;在传播载体方面,从2D平面的相纸或胶片到电子技术的三维动态影像再到互联网间的广泛传播,体现出摄影是独特的;在拍摄内容方面,摄影借鉴绘画的描述手法准确清晰地记录事物,又运用这种视觉语言去表达摄影师内心的思想情感,又体现出了它的独特。
关键词:摄影;视觉艺术;独特性;传播
1从绘画到传统摄影术
1.1摄影术的诞生
从我们接触美术之初,绘画几乎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我们日常接触的美术印刷品中,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梵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西方作品尤为杰出。这些绘画作品我们还可以分为很多流派,如印象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每每站在这些世界著名的画作前,每个人都会为它丰富多变的人物性格、和谐雅致的色彩搭配和高超精妙的表现手法而赞叹。对不同于绘画作品的摄影而言,它从1839年诞生开始到现在的发展不到200年,本身就是一个很短暂的历史过程,而在这期间,摄影也在不断从绘画中吸取大量的养分。
对于摄影技术和设备的认识,我们最早是由小孔成像得来的,接着逐步出现了“干版摄影”“湿版摄影”,再到后来柯达公司生产出第一台便携式照相机,种种迹象表明,摄影术和它的设备都是在不断进步更新中的。在更新之初,摄影也仅仅是为贵族们服务的工具,发展到了今天,它可以融合到我们的生活乃至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当中。后来就有了我们观念上所认知的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商业摄影等风格化摄影类别。
1.2绘画与摄影的关系
绘画被称作“视觉艺术”,是運用造型的手段来反映生活和表现创作者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从原始绘画到现代绘画,已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经历了写实和模仿为主要组成的重现性绘画到表现性绘画的发展过程,继而从具象美走向抽象美。摄影作为光的艺术,它的瞬间是纪实性的瞬间,它逼真且一次性整体完成摄影的整个过程。因此,摄影也被称作“纪实性的瞬间艺术”。
摄影和绘画同属于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拥有艺术上的共性特征。它们常常应用相同的艺术语言对审美的对象进行艺术构造,但是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早期出现的摄影家大都由画家转行而来,他们把对艺术性的追求当做摄影的主要目的。而与此同时,摄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没有现成的规律可以去遵循,绘画早早地就形成了规范和审美定式来为摄影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如构图的运用、采光的方式等。以前的西方传统绘画就是把模仿和还原自然视为唯一的目的,而画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正是逼真地还原现实。摄影的出现、迅速崛起及逼真地捕捉自然的能力让画家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没办法,他们不得不去探索摄影技术无法替代的艺术领域,即从再现自然中的外部世界转向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
所以说,摄影的历史是短暂的,相对于音乐、舞蹈、书法等远古时期就存在的艺术形式而言,它的阅历与内涵沉淀还不够,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人把摄影归类到了技术的误区。
2从传统摄影到动态影像
2.1照片的本质
摄影发展的初级阶段确实是在工业革命历史背景的带动下而产生的,利用化学药剂加以反复实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摄影技法。最早的摄影术——银版摄影法所拍摄出的照片,不仅成功地完成了感光影像,而且解决了定住影像的难题,只要人们按照他的说明去做就可以成功地把影像附着在照片相纸上。逐渐地,对于人们还是未知领域的摄影之门被开启。想要把事物了解得足够彻底,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人们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但是对于目前的摄影影像研究,许多人都进入到了一个误区,不论是别致优美的照片还是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印刷出的照片,大家潜意识地认为照片中出现的影像只是镜头、快门和传播媒介的产物,深层次上却不知这些照片都是拥有共同特点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特点才决定了出现在我们镜头面前的世界是如何转变成一张薄薄的照片的。恰恰这就是照片的与众不同,它利用自身的特点去构成一种视觉语言来表现出不同照片的内涵。
直到艺术表现手法繁盛的今日,这种用视觉语言来表现内涵的手段,都是按照照片的风格来决定的。目前,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出现了许多风格种类的摄影照片。就拿新闻照片和艺术照片来举例,虽然它们的表现手段同为摄影,但是本质特点却是不一样的。
首先,从传播目的来看,新闻照片大都讲究时效性、价值性,它往往传递的是一种信息,而这种信息是由社会活动属性所决定的。艺术摄影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情感,而且这种情感非常鲜明,是超越物理意义上的神奇现象。其次,从技法上来看,新闻摄影照片最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真实性,因此在拍摄此类照片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限制,比如构图上一定要严谨不能个性,画面内容一定要直白不能让观者捉摸不透,时间上一定要及时不能延迟。艺术照片相对于新闻照片而言会显得生动活泼,它在基本构图和时间点上没有特定的要求,虽然拍摄者拍摄的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可是实际上它是经过艺术者的“二次加工”的真实情感。最后,从照片内容上来看,新闻照片向人们展示了各种社会活动,如会议、展览、纯粹纪实题材等,总之是贴近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所知的。这类照片往往多数传递的都是“正能量”,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一些尴尬的场景或者不符合拍摄信息的被摄体,我们要尽量避免使它们进入到镜头画面中。而艺术照片中的内容可以随性一些,根据摄影师想要表达的情感而来,真正有艺术的照片,是摄影师利用照片的物质特征和形式特征来界定和阐释出的内容。照片的物质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像的视觉效果,它可以挂在家里,也可以展览出来供大家欣赏;它可以复制为影像资料,也可用到商业广告中;它可以被买卖,也可视为艺术品。在不同背景下观看照片,会影响我们理解照片的含义。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是脱离不了艺术性的。只有存在艺术价值,新闻摄影作品才能打破时间空间甚至是时效的束缚,成为有意义的东西。
所以,一张照片的本质,不单单只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层面和描述层面这么简单,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层面。三种层面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丰富内容的“生命体”。
2.2微媒体时代下的摄影
我们经历了工业革命,经历了电子通讯时代,在这个互联网科技发达的社会,我们迎来一种新型媒体的诞生——微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来说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是新媒体但在随后的发展中将会变为旧媒体。我们所熟悉的微媒体,很可能就是在新媒体发展变化中的一个时期阶段。微媒体是一种平民化、私人化、广泛化的传播者用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更贴近于我们的生活。它是基于网络应用之上的新型媒体形态,一听“微媒体”这个名字,我们不难猜测,它一定是由许多微小的传播单元构成的,当许多个微小的传播单元汇聚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传播网络。现如今,像是BBS、微博、微信、微电影等都可以纳入微媒体的行列之中。那么,在微媒体盛行的时代下,摄影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对于摄影术在媒体领域中的应用,我们更多地把它和传播联系在一起。在傳播频繁的生活里,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静态的照片,这就需要摄影研究者在新的设备领域里发出挑战。电视的产生,恰恰就是挑战的开始。渐渐地,有了照片本质的“前车之鉴”,人们也学会了利用视听来表达思想,于是电影就此诞生。照片拥有自己的视觉语言,电影亦如此,如蒙太奇、长镜头理论等。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微电影”,就是电影在微媒体中的升华版。首先,微电影的总片长不会像电影那么长,传播途径也仅限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所包含的内也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等主题,既可以单独成片,又可拍成系列变成剧。其次,它的制作周期和成本也没有传统电影那么大手笔,由于片长有限,所以它的情节必须最大限度地紧凑,这对编剧、导演、演员和后期制作人员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微电影的创作者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将一部拥有剧情完整、人物刻画饱满和内涵寓意深刻的影视作品展现给观众,并且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所以,在媒体的传播下,虽然摄影看似只是一种简单的传播媒介,但是它已经能够把静态图片,转换为另一种视听表达方式,利用更为生动的电子影像加以后期技术处理,展示给观者。既能给予观者们视觉上的“新鲜感”,又能有效传递摄影作品的内涵意义,这种视觉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复制的,而且它是一门对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有着高度依赖的艺术,摄影的发展,始终与摄影器材的发展密切相连,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更改的必然规律。
3结语
这个世纪是与众不同的,它带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并把大部分的成果运用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使得人们享受到了高科技的福利待遇。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开始——科技,过去不存在,未来也不可能复制,它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样一个科技盛行的时代,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也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中,慢慢地,对于摄影所形成的视觉作品,也在不断地发展提升中。
摄影术的进化与演变,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历史很短暂,摄影设备仍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不断地更新变化,很多领域都能与其进行融合,如音乐、舞蹈乃至医学、科研等,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摄影的发明让人类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彻底改变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深刻而有力地促进了人类认识宇宙和自身的能力,它直接作用于天文学、生物学、信息传播、军事和艺术领域,建立起一个以影像媒介为基础的科学方法系统和大众视觉文化。摄影发明后,最先从两个领域开始发展的:一个是面孔识别和建筑留证以实用为目的的摄影方面;一个是让人从审美角度去欣赏艺术的摄影方面。而在这两方面中,最贴近大众生活的就是新闻、风光和商业类型的风格化摄影。这样一来,人类的文化发展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也是摄影为此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