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家口坝下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

2016-05-30杨薇梅兰曹海云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传承

杨薇 梅兰 曹海云

项目课题:本论文为2015年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课题编号: Y201425)研究成果。

摘 要:从古至今,张家口不仅仅是游牧民族和汉族争夺的军事战略基地,也是蒙古与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不断融合交流的文化形成了这里的民居建筑风格。张家口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花园中的一枝独秀,对于坝下地区传统民居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启迪,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坝下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传承

作者简介:杨薇(1983-),女,汉,河北唐山人,硕士,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学;梅兰(1987-),女,汉,河北张家口人,硕士,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科学;曹海云(1986-),女,汉,河北张家口人,硕士,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2

一、坝下地区传统民居历史简述

张家口地区处于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区,是蒙古与汉族的自然界定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蒙汉交融的文化特性,使得张家口地区尤其是坝下地区的传统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成为其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1、适应张家口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张家口地区为凉温区,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所以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时,张家口成为了最先受到影响的地区之一。因此,张家口的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冬季表现为干燥、寒冷、晴朗多云。张家口的春季多风沙干燥,从秋季的九月份到来年的春季四月份,都一直盛行西北风。

气候特点决定了民居聚落的建筑特点。街道传统民居建筑的朝向多见为朝南,因为这个朝向不仅仅是光线好,更多的是能够避开寒冷的西北风。因为民居建筑之间的距离较为狭窄,所以这个地区的街道较为狭窄,这就避开了风沙的侵袭。传统民居的整个建筑设计中的外墙一般不会开窗,内院会全部开窗,并且院墙较高大,外墙的高度一般是4-5米,为了阻挡风沙吹进院内。在张家口地区,为了防寒保暖,民居的墙体厚度一般会比较,墙厚一般为45-60厘米,因为黄土的保温性能较好,所以一般原料会采取黄土,黄土经过构造制成了热工性能很好的墙体。房屋的内部一般都会设有火坑,寒冷的冬季,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张家口的防寒措施主要是火坑。

2、受多元的文化环境和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影响

(1)多样性:由于坝下的经济较为发达,在古代常有各地商人的驻足停留,蔚县和宣化地区的煤炭丰富,使得坝下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好,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张家口坝下地区与华北平原接壤,所以燕赵文化对坝下居民的影响较为深刻,坝下的居民沿袭了河北地区的合院居民文化,在张家口地区常见的合院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并且坝下地区仍然有着很多原地本有的民居建筑——窑洞。窑洞按照地域进行划分,是属冀北窑洞区,很多的窑洞是分布在河流支部的两岸,在黄土高坡的向阳面上建造,怀安、阳原、万全等地区成为了窑洞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碹窑是最为普遍、最为广泛的存在,也就是利用土坯砖在平地上建起窑洞,并形成院落。

(2)防御性:张家口是四省市北京、蒙古、河北、山西的交界区,北京的北大门。在古代,这个地区成为了蒙古与汉族交战的前线地区,乃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张家口地区的居民一直有着较强的警惕心理,处于自我保卫的需要,他们会建造起性能较强的城堡。张家口地区,一共有400多座的城堡,包括了堡子里、开阳堡、西古堡、水东堡等,张家口地区的居民有了这些城堡的保护,才免遭战争和土匪的洗劫。

二、传统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1.建筑群体缺乏整体性保护,不断消减的建筑地域特征:受经济利益影响,很多地方以改造危房为契机,拆除了大量古民居。尤其是在拆除未规划的地区,调研不充分,使得很多的民居遭到破坏,留下遗憾。拆迁了大部分建筑,仅留下了一两处院落,这样就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失去了历史感。传统的民居建筑与现代的建筑相比,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传统的民居建筑无法满足日照间距。

2.缺乏资金,致使民居建筑保护不力:政府以及有关的文化保护部门,对于古代建筑群体的修缮和管理不足,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修缮工作的展开。张家口地区的部分居民还居住在民居之中,居民收入少,没有足够的经费修缮房子,房屋出现了破损时,他们无法进行修缮,破损程度无法弥合。

3.不明的产权关系使得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十分消极:解放前祖上留下的院落多是个人继承的,成为国有是在解放之后。因为产权纠纷,较多都是退还,但是出现了许多房屋退换过程中出错的现象。傳统民居破损时,只能任其发展,因为没有薪酬和负责人会出面进行修缮和管理。面临政府会随时接管民居,所以很多的民居出现了问题,也不积极修缮。

4.因传统民居而无法舍弃,变成了“古董”:由于关于民居保护的政策及保护规划还没有跟上,没有法律依据做后盾,同时缺乏切实可操作的实现规划分方法,无法制止对于本应受到保护的民居的狂拆现象。此外,农民生活的富裕首先反映在建房上,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多采用改造旧房的方式,或搬进新居,放弃使用旧民居。

5.地区居民文化不高,不了解古民居的价值: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精神文化的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我国国民的文化水平还是低水平,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深,认为屋子仅仅是屋子,住人的地方,并不理解民居文化的含义,也不理解其历史价值,很多的居民认为古民居是落后的建筑,不需要浪费金钱进行修缮和维护。

6.无人继承传统的工匠技艺:现今,西方的建筑风格十分盛行,而我国的传统建筑工匠技艺却走向衰落。虽然近些年传统工匠技艺逐渐地恢复了生机,但是困境还是未真正的摆脱,匠人收入低而其劳作又十分辛苦,原因向匠人学习的人十分少,传统的技艺无人继承,工匠技艺断档,需要及时的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民居建筑恢复,保护和传承传统工匠技艺。

三、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革新与未来发展之路

(一)地方化促进传统建筑的革新

1.使用本地区的建筑材料:当地材料的特质是当地的自然情况,极具自然特性,外观直接反应了材料的应用特质,直接体现了当地民居的建筑特色。使用该地区的建筑材料,不仅仅减少了运输费用,还能表现地区的民俗、自然和文化,表现地区优势。当代的民居建设师应该重新思考建筑材料地方化的优势和劣势,让其发挥最大的功能性。

2.地方化的建造技术:在古代,我国的建筑技术的完整性远比西方的要早,我国地区的建筑技术在人们的劳动中不断得到了修复和完善。现今,钢筋混凝土建筑盛行,而地方性传统建筑技术却逐渐消亡,使得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技术无人继承,逐渐消失。地方性的建造技术是不断完善和修改的产物,在长期的探寻中寻找出适宜当地情况的建筑风格,十分具有当地特色,地域性的建筑风格势必会成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3.地方化的视觉形象:色彩和材质直接体现了视觉形象的地域性,使得当地的民居極具当地的建筑风格。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内含,将我国的文化与建筑相结合,将新功能应用于传统的民居建筑之中,这样就增添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自豪感,其他地区的游客会对此留有印象,并且因为印象而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二)引导主体民居建筑,让居民共同参与

民居建筑的主体是居民,让居民们共同参与更新和设计的过程,因为传统民居的更新和设计与居民的需求相关。更新和建筑的过程,应该引导和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度,以居民的需求为本,设计和建造出与居民需求相同的建筑物体,引导居民参与设计过程,无形之中就培养了民众的保护和更新意识。并且增强了民居的自我决策意识,更能理解当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三)重视保护传统工匠技艺

2003年10月颁布的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以及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关的规定:1.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包括口头传说和口头表述;2.表演艺术也属于非物质文化;3.民族风俗、礼节和节日庆祝等;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条例并未对古代建筑的细节部分做出规定,例如门窗设计、房屋雕刻、瓦作和木作等等,所以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技艺失传的可能性极大,我们需要正视和保护失传的技艺,并且传授问题发动更多的人学习、研究它们,让项目的技艺传承有更大的空间。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保护传承
和田传统民居格扇装饰初探
基于豫西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的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