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陶瓷的历史流通
2016-05-30胡怡雯
胡怡雯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
陶瓷不仅是解读历史的重要材料,也是各国、各地人民生活面貌的重要反映。正因为陶瓷是全世界人类共同会使用的生活道具,并且拥有不会消亡的特性,从一个遗迹出土的瓷器,不仅可以作为考察该遗迹历史的手段,同时也是该地区甚至是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力反映。
中国陶瓷的历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和彩文土器,经历种种技术革新,渐渐生产出三彩、白瓷、青瓷、青花、五彩等等华丽的器形,引领着世界陶瓷界。英文里China这个单词,作为普通名词时也有“瓷器”的意思。就像这个单词象征的意义一样,中国拥有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像玻璃一样通透的白瓷技术。中国古代瓷器不仅仅有宫廷使用,还作为主要的贸易产品,大量出口亚洲其他国家、伊斯兰、欧洲等地区。中国陶瓷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最初的土器就在这个时代,虽然制作的时间地点尚未明确,但根据出土品的放射性碳素年代鉴定结果推测,应该是一万年前的原始土器。中国陶瓷的特色之一,就是在新石器文化期就已开始使用窑,因此可以高温烧制,从而得到更坚硬的陶土器。早在殷朝中期,公元前1500年左右,就有手工生产的灰釉陶瓷,到后汉时期,更有“古越瓷”这样的青瓷。在世界陶瓷史中,施釉陶的技术并非由外国传入,而是自主研发的国家,只有西亚埃及地区和中国。能代表唐朝时代陶瓷工艺水平的,就是唐三彩了,但唐三彩并非瓷器,而是铅釉陶器,且主要作为陪葬品和建筑材料,而并不是日常生活用品。到了宋朝设立了官窑,最具代表性的有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等等。元代生产的青花瓷,作为主要的出口瓷器,远销海外各国。到了明代,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在器形上绘画的青花和五彩等等开始流行起来。明末清初,景德镇的民窑和福建省的漳州窑大量生产与官窑作品风格迥异的瓷器,出口葡萄牙、荷兰、日本等国。清朝时期,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各种颜色釉的使用,中国陶瓷成形和施釉的技术已达到顶峰。
中国首屈一指的陶瓷产地,瓷都·景德镇,可谓是拥有六朝的制瓷传统。在白瓷素丕上施以钴料和纹样,高温烧制而成的彩画瓷器名为青花。青花瓷也是景德镇的主流产品,在英语里称作“Blue and white”,日文称作“染付”。在元代时一举产业化,经历了明、清时代向亚洲诸国、伊斯兰中东甚至欧洲西方世界大量出口,渐渐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
再观日本陶瓷,一般分为土器、陶器、炻器、瓷器四类。土器表面不上釉,有好的吸水性和不透光性。陶器是在粘土质的陶丕上施以釉料,大约1200℃烧制而成。炻器则是使用无吸水性、透光性的含有碱和铁的粘土材质陶丕,经过1200~1300℃高温长时间烧制而成的。瓷器是使用无吸水性,但有透光性的陶丕,较为轻薄,但比陶器更坚固具有耐久性。日本的陶瓷历史开始于日本绳文时代的绳文土器,至弥生时代有比绳文土器更薄更匀整的弥生土器,更加的朴素而实用。这之后有作为祭器的土师器和陪葬品的土俑。古坟中期到平安时代,基于大陆、朝鲜半岛传来的新的制陶技术,使用辘轳成形,在丘陵斜面建造的窖窑内高温烧制而成的须惠器产生了。公元7世纪后期,开始掌握了制作施釉陶器的技术。到了奈良时代,受中国唐三彩的影响,开始制作三色的奈良三彩。平安前期继须惠器之后有了在猿投窑持续生产的灰釉陶器。到了平安中期,公元10世纪后半猿投窑的灰釉陶器生产体制整顿,烧制方法由原来的还原烧制转换成了酸化烧制,由此能烧制白色的陶器。到平安时代末期,公元12世纪左右猿投窑开始以生产山茶碗为中心。所谓山茶碗,是以无釉的浅口的碗和碟为主,适合大量生产的日用器具。制作施釉陶器的濑户窑继承了猿投窑的流派成为制陶的中心地。这个时代的濑户窑参考了中国的制陶方法,将祭器、佛器、日用品等等施以釉料,在各地兴起了制陶工艺,爱知县的常滑窑、福井县的越前窑、滋贺县的信乐窑、兵库县的丹波窑、冈山县的备前窑这六处窑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六古窑。
随着茶文化的流行,日本的陶瓷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濑户、美浓地区,开始制作志野、黄濑户、濑户黑、织部等施釉茶碗、水壶、香插等等优美的茶陶。在京都开始制作乐烧。到桃山时代末期,从朝鲜半岛渡来的人,带来了新的技术,各藩开始保护鼓励制陶业,于是高取烧、上野烧、萨摩烧、唐津烧、萩烧等等高丽风的陶瓷便开始流行起来。紧接着到桃山时代末期,1610年李参平(朝鲜出身的陶工,被称为有田烧的陶祖)在有田(佐贺县)的泉山发现陶石,于是日本初步开始制作瓷器。更有有田地区的酒井田柿右卫门在浊手(柿右卫门独特的乳白色素丕)上使用红绘技法制作出的色绘瓷器。1659年,从伊万里港开始向欧洲大量出口色绘瓷器,因此有田烧也叫做伊万里烧。到了18世纪有田地方的瓷器制造技术已经传遍各地,在京都、九谷、砥部、濑户等地,瓷器制造也开始盛行起来。明治初期时,德国人Gottfried Wagener带来了石灰窑的使用、上色等新技术。全面传播欧洲的窑业技术知识,作为教育者来说也是非常大功绩。随着近代工业化发展,石膏型、机械拉坯成形、连续窑等陶瓷制造逐渐近代化,对于窑业的研究和教育也开始有组织的进行起来。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研究发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使得陶瓷的生产与流通變迁之路逐渐清晰起来,这不仅是陶瓷的历史,更是一面反映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的镜子,值得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