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分析
2016-05-30杨淇斯
杨淇斯
摘 要: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之争已有较长的一段历史,在文学翻译的早期,以归化为主流,但随着异化的翻译策略涌现,文学翻译开始出现了不同分支。本文在以《德伯家的苔丝》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译本为例,比较分析归化和异化的特色,揭示两种不同翻译方式的差异。最后,倡导将两种翻译方法的有机结合,以求翻译出能反应原文的语言特色,又容易使读者理解的文章。
关键词:苔丝;归化;异化;张若谷;孙法理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1
一、归化与异化的研究概述
西方有学者曾这样认为,对于文章的翻译不外乎两种方法,其一是作者高高在上,而让读者不断地去接近作者,其二是让读者安居不动,而让作者主动地去走进读者内心。美国的翻译学家Venuti Lawrence 在他的作品《译者的隐身》中将上述两种方式总结为“归化法”、“异化法”。归化法指出,翻译要尽量使外文文本融入本土语言的文化价值观,即将作品本土语言化;异化法则是要在外国语言和本土文化的差异上,译者要深入原文情境,将读者带入外文情景。此外,更有学者将政治、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纳入翻译考虑的范围之内。
二、译本的分析
(一)语篇结构和用词特点
首先,翻译体现的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下面以《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精彩片段的翻译,来对归化和异化两种译本的方式进行对比评析。
So the baby was carried in a small deal box, under an ancient woman's shawl, to the churchyard that night,and buried by lantern-night, at the costofa shilling and a pinto of beer to the sexton, in that shabby corner of God's allotment where he lets the nettles grow.
孫法理译:于是,在那个夜里,用一条女式旧围巾包裹着的婴儿,被放进了一个棕色的木质箱子里,被抬进了墓地。教堂执事者获得了一品脱啤酒和一个先令,目的就是要把那个婴儿投放在上帝分配的丑陋的角落中,那里长满了蓖麻。
张若谷译:于是那天夜里,把那个婴儿,装进一个棕木匣子里,用一块女式的旧围巾盖着,送到墓地那边,用一先令和一品脱啤酒,请求教堂执事,在上帝分配的那一块长满蓖麻的荒地上面。
对比以上的两种翻译方式,张若谷先生的版本,语言表达得当,读文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这正迎合了汉语的表达习惯,符合中文的语言特点。对比之下,孙法理先生的译本读起来不仅有点拗口,而且也比较难理解文章的意思,根据以上的例子不难发现,张译偏向于归化法,而孙译偏向于异化法,归化法句子概括凝练。
(2)How the vicar reconciled his answer with the strict no-tions he supposed himself to hold on these subjects it is beyond a layman's power to tell, though not to excuse.
张译:既然这位牧师对于这样的事情有不同于他人的意见,那么当他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需要如何表达才能不和自己的意见相违背呢?
孙译:这位牧师如何让自己的答案与他本身在这个问题上的所奉行的看法互相平衡,是我们这些平常人所理解不了的,即使那也不能原谅。
对比以上的例子,显然可以看出张译和孙译所代表的归化和异化的典型语言特征。汉语的表达习惯善于运用四字成语,张译的“绝不通融”可谓把人物的心理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孙译的一大段定语看了也难以理解,用词过于直白,不懂得变通。
(二)人物语言特色的形象化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就像演员对自己内心戏的刻画,只有充分深入原文的各个角色,了解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做到观其字如见其人,听其声而闻其心。译者进入居中的角色才能把剧中各个人物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演员演戏的道理正好不谋而合。
“Perhaps it will be just the same to him if you dont……? Will it be just the same? Dont for Gods sake, speak as saint to sinner,but as yourself to me myself——poor me!”
张译:“可能你看见而不对他行礼,这是不是一样……是不是一样?请你念在上帝的份儿上,对待我不要像对待罪人那般说话,请把我当做平常人来跟我说话就好啦!唉!”
孙译:“可能你不为他张罗葬礼对他也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完全一样?看在上帝的份上,跟我说话,不要像圣人对待罪人那样,要像你自己和我自己说话一样来跟我这个可怜的人说话!”
张译的版本,善于利用汉语的文化特色,并且可以在翻译上灵活运用,这就是以归化为基础的,能从整体上把握原文要表达的意思而又不失汉语的文化特色,而孙法理先生独爱直译的风格,虽然尊崇了原文。
三、结论
基于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基础上,综合以上节选的翻译片段,不难发现张若谷先生的译本更多地体现汉语的语言特色,这就是典型的归化法的特色;而孙法理先生的译本则是运用直译的方式去尽量回归原文。但是在翻译中,无论哪种方法,必然有利也有弊,作为译者,一定要在实践中尽量深入原文的各个角色,保留原文的真实感,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
参考文献:
[1]康晓东.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比较《德伯家的苔丝》[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崔学荣.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名著复译的必要性——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译本为个案[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