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交流
2016-05-30范传刚
范传刚
摘 要:福斯特是西方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作家。他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他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小说中刻画了众多人际间的交往:反英国殖民者,亲英国殖民者和中立者。但是英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就很难界定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像殖民者与反殖民者之间的关系那样紧张,又不像亲英派那样阿谀奉承,以谋求个人私利为主要目的。他们之间有存在国家利益的矛盾,不能通过正常的交往消除隔阂,而只有通过“心灵感应”进行交往,也许才能消除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英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就变得曲折复杂,令人难以捉摸。穆尔夫人和阿齐兹医生的交流表现为矛盾、友谊、冷漠、和神化。阿黛拉小姐和阿齐兹医生的交流体现为冷淡、暧昧幻想、伤害、相互谅解。哥德博尔教授与英国人之间的交流则更多是通过沉默、言说自己的宗教信仰、善恶观等等。最后,小说中的人物交往达成了彼此“心灵”上的谅解,虽然殖民主义在印度还没有结束。也正是这种心灵上的交流才能消除英印两国之间的隔阂,最终使殖民主义寿终正寝。因此,理解了小說中这些人物交流上丰富性和复杂性,对于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学价值的也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人物交流;复杂性;心灵感应;隔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体现出很多的复杂因素。这些复杂因素的出现体现了作者渴望英印两国能够实现平等交往的人文主义关怀。如何消除英印两国人民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以及文化差异等等交往障碍,作者通过刻画小说中主要人物间的交往,通过不同的交往方式,在最后提出了所谓的“心灵交往”。也许通过“心灵交往”,英印两国人民能够消除误解和隔阂,实现有效平等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同时,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复杂而又细腻的交往,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不再呆板单调、整齐划一。这种人物塑造的方法又使得作品中人物栩栩如生、复杂多变、难于理解。此外,也造成了对于作品主题理解的多样化,从而为文学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
一、神化的穆尔夫人
自从阿齐兹医生和穆尔夫人在清真寺相遇后,他们之间的友谊迅速建立,令人感到有些诧异。简短的交谈后,竟成了亲密的朋友。这是真正的友谊吗?彼此之间值得信赖吗?是什么让他们之间有如此交流上的默契和和谐。仅仅是他们在举行伊斯兰教仪式和祭祀神圣的宗教圣地的偶然相遇?
穆尔夫人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宅心仁厚。常有奇异和难以言表的直觉,这种直觉是一种关于上帝、上天和天堂中神秘力量的感知。她坚信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完整统一的。自然、人类、星体和天堂的和谐统一所体现出真实的和平与宁静让她心灵上悠然自得,就像一条清澈干净溪水水流过她的内心。“一股与上天的亲密无间的统一感油然而生,在她的内心中穿梭而过,就像水流流经池塘,给人一种奇异的新鲜感。”
然而,她对印度和周围的人接触越多,她就感到越陌生。英国官员漠不关心、她儿子冷酷无情、卡伦德夫人粗俗虚伪、阿黛拉小姐大惊小怪—这一切都伤害了穆尔夫人的感情,破坏了她的日常生活世界。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祭祀他神灵、寻求内心清静的神圣之所。一次偶然的机会,穆尔夫人和阿齐兹医生在此相遇,他们只不过是想在这个混乱、与人疏离的社会找个地方安静一下。更出乎意料的是,穆尔夫人竟然熟知清真寺的教礼。与其他的英裔印度人不同的是,她尊重印度人的习俗和文化。在清真寺,她对阿齐兹说:“都一样,上帝就在这里。”进入清真寺之前,她遵守伊斯兰教的风俗脱掉鞋子,这个举动赢得了她眼前这位陌生人阿齐兹的尊重。当阿齐兹意识到一位英国女士踏入他们圣地之后,他非常生气,便对那位女士大声呵斥。然而,是他误会了,这位女士在进入清真寺时,已经脱下了鞋子。经过一番问候,阿齐兹就意识到穆尔夫人能够理解和尊重印度、印度人以及他们的信仰,这完全和英国殖民者截然相反。在清真寺这个神圣之所,宗教的神秘力量使得英印两国之间的鸿沟瞬间消融,能够让彼此不同的人之间产生友善和亲密的交流,使得他们间的友谊顺理成章地快速建立起来。
阿齐兹一再表示无人如何他都想和穆尔夫人交往以取得一个好的印象。在小说结尾,事实上阿齐兹为他的友善和他所谓的君子成人之美的行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阿齐兹医生竭力示好,很想领穆尔夫人到处逛逛。他甚至还建议去参观他工作的明托医院,因为在昌德拉普他实在是没有什么能为穆尔夫人所做了。但是穆尔夫人已经参观了医院。现在能做的就是护送老夫人回俱乐部了。
从小说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穆尔夫人实际上并没有为阿齐兹医生做什么事情。她只是在进入清真寺前脱掉了鞋子。但她的行为举动却触动阿齐兹医生,以至于他认为穆尔夫人与其他英裔印度人截然不同,从而渴望着结交这位老夫人。
阿齐兹医生与穆尔夫人在印度一个小县城的圣地一座清真寺中相遇。清真寺本身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融合。这可以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清真寺中有些被隐藏更深,更像是只显露一侧的英国教区教堂。”小说中清真寺意味着某些特殊瞬间,即有可能实现伊斯兰教徒和基督徒之间真正的友谊和赞美。也许这就是福斯特所认为的“心灵间的秘密交流”。同时也是阿齐兹医生和穆尔夫人间心灵的秘密交流。这就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融合。尽管阿齐兹的呵斥让穆尔夫人在清真寺受到惊吓,但是她却通过自己简单而有效的行为举止给出合理的解释。
经过阿齐兹医生和穆尔夫人间的交谈,似乎他们之间已经完全达到了存在心灵感应的地步。阿齐兹医生和穆尔夫人间的心灵感应似乎表明,东西方之间很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谊。阿齐兹医生和穆尔夫人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对彼此的直觉反复验证了心灵感应的存在。当阿齐兹意识到穆尔夫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时候,一股暖流从心中流过。同时“友谊”的思想在他的脑海中油然而生。他们似乎已经能够真正地理解彼此,即使他们有很多地方不同,甚至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穆尔夫人和阿齐兹医生间心灵感应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他们之间的心灵感应似乎无法解释。阿齐兹医生说:“穆尔夫人,你就是东方人。”他就这样草率地下了结论,后来发生的事情影响到他们间的友谊。当阿齐兹医生因强奸指控而被捕时,穆尔夫人突然变得对阿齐兹很淡漠。她无意为阿齐兹去辩护,尽管知道他是无辜的。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穆尔夫人去世后竟然谣传她是印度女神“额斯密斯额斯穆尔”。在女神的神秘帮助下,阿齐兹竟然被无罪释放。
二、特立独行的阿黛拉小姐
阿黛拉来印度是为了和罗尼结婚。罗尼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英国殖民者的代表。当阿黛拉小姐意识到自己的未婚夫对印度以及印度人的偏见和鄙视后,她感到很羞耻,甚至想要和他断绝婚姻。阿黛拉小姐通过很多办法试图改变自己的未婚夫对印度人的态度。在阿黛拉小姐和阿齐兹医生交往的过程中,两个人竟然首先关注的是对方的相貌。由于双方相貌都不出众,因此两人的关系比较冷淡。但是,一次偶然出游的机会却改变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使得彼此开始考虑对方的思想。
阿齐兹医生出于热情好客邀请穆尔夫人和阿黛拉参观马拉巴山。当他们进入到一个山洞之中时,穆尔夫人就听到一个很奇怪的回声。这回声让她很难接受。并且这种奇怪的回声开始以某种难以形容的方式让她心绪难宁。她被迫提前结束旅行。此时的阿黛拉似乎没有听到这奇怪的回声。穆尔夫人决定不再继续探险。而阿黛拉小姐、阿齐兹和向导则继续他们略显乏味的探险。当她进入到另一个山洞中后,她忽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回声。由于不知道这奇怪的回声是怎么回事,阿黛拉对此十分恐惧,让她备受折磨。阿黛拉想知道这奇怪的回声是什么,但是她又无法了解,因为此时的阿齐兹和向导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跟随她进入这个山洞。奇怪的回声令她无比烦恼,脑海中一片混乱。此时已是心烦意乱,眼前竟然出现了奇异的幻觉。幻觉中似乎有人要非礼她。她拼命地挣扎,使尽了浑身力气才逃出山洞。这奇怪的回声让她失去了理智,变得无法理喻。就是这奇怪的回声让她控告好友阿齐兹要强奸她。
奇怪的回声触及到阿黛拉小姐的内心深处,她试图去发现探索。结果反而让她产生了幻觉,似乎有什么人要非礼她。她开始变得不安、恐惧。这种回声可能是横隔在英印两国人民之间的殖民主义,可能是阻碍阿黛拉小姐想了解印度的文化隔阂,可能是适应不同文化的心理反应。小说中奇怪的回声是作者在创作小说时使用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暗喻。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福斯特本人也试图给出解释,但是他也没有解释清楚。这种寓意丰富的回声改变了阿黛拉小姐和阿齐兹医生之间的交往。之后的交往两个人不再以对方的外表为聚焦点,而是更多地注重对方的思想,也许正是彼此关注的对方的思想,才使得他们在小说最后达成谅解,解除了双方的矛盾。
三、含糊其辞的哥德博尔教授
哥德博尔教授和穆尔夫人之间的交流很奇特,他们试图通过哥德博尔教授唱的这支宗教歌曲实现相互理解。在小说结尾,他们之间成功的交流是在克里希纳神诞辰仪式上。虽然哥德博尔教授是婆罗门教徒,穆尔夫人是基督教徒,但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所谓宗教上的“心灵感应”,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似乎还挺顺利。
菲尔丁先生首次提到哥德博尔教授是阿齐兹和菲尔丁在政府学院相遇时。哥德博尔教授是菲尔丁先生的助手。阿齐兹医生称呼他“学院派婆罗门教徒”。事实上,哥德博尔教授是一位很虔诚的婆罗门教徒。每当他与穆尔夫人或菲尔丁先生交谈时,总会讲一些有关宗教的事情、神话故事以及印度历史。
在茶话会上,哥德博尔教授行为古怪异常。他一直闷头吃东西,很少与人交谈。在茶话会结束后,哥德博尔教授只是为英国女士们唱了一支宗教歌曲。他甚至没有和菲尔丁先生说一句话。哥德博尔教授和菲尔丁先生的第二次会晤是在阿齐兹被逮捕时。当菲尔丁先生询问阿齐兹是清白还是有罪时,哥德博尔教授却表示希望菲尔丁帮忙给他创办的学校取个名字。后来,他们谈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他给菲尔丁先生讲了一个有关池塘匕首的传说。他所说的似乎和阿齐兹受审没有任何关系。
哥德博尔教授的哲理就是没有什么是孤立的。善恶相随,因为它们是事物的两面。当菲尔丁先生问他阿齐兹是否有罪,哥德博尔教授拐弯抹角地谈起了善恶问题。善恶并不总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统一。哥德博尔教授的辩证法是更深入地诠释了人类与宇宙的本质。哥德博尔教授的辩证法对于具有西方思维的菲尔丁先生很难理解。因此,哥德博尔教授的善恶观对于菲尔丁来说就有些神秘。小说中描述的一些形象就充分体现了善恶间的矛盾和统一。难以理解的印度教恰恰就体现了宇宙中的神秘和混乱。善恶相随正是印度教的核心主旨,即接受、妥协、统一。这些就是人類和谐统一的理念。
通过哥德博尔教授的宗教歌曲、茶话会上的沉默、阿齐兹被捕时的含糊其辞以及善恶观,我们可以看到哥德博尔教授的言行正是他们文化中特有的部分,他将这些与众不同的文化风俗信仰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试图通过曲折的方式让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来理解。这不正是哥德博尔教授和小说中其他人物以及读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吗?
参考文献:
[1]崔少林,《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J].外国文学,2000.
[2]丁建宁,《印度之行》中的统一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9.
[3]弗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的小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王丽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6]王树英,《宗教与印度社会》,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