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清真词之不“贞”
2016-05-30杨亚威
杨亚威
摘 要:刘熙载评周邦彦词,说其当不得个“贞“字,何谓清真词之不“贞”?品清真词富艳精工,艳不仅表现在辞藻华丽等形式上,更是指其内容上的艳词。然而因其艳词定清真词不“贞”并不恰当。通过理解周邦彦作词善檃栝,或可帮助理解。更主要的是品周邦彦其人,他在徽宗一朝亲近蔡京一党,或借此仕途通达,另一方面又在词中塑造了淡泊名利的高洁自我形象,这或许就是刘熙载说的美成词“当不得个‘贞字”。
关键词:《艺概》;清真词;人品;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论及周邦彦词时说道:“周美成词,或称其无美不备。余谓论词莫先于品。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个‘贞字,是以士大夫不肯学之。学之则不知终日意萦何处矣。”[1]接着又道:“周美成律最精审,史邦卿句最精炼,然未得为君子之词者,周旨荡而史意贪也。”[2]《康熙字典》中解释“贞”字有正的意思。刘熙载认为词之正中是豪放,婉约则是词之变体,在《艺概》中对苏轼、辛弃疾大加称赞。周邦彦的词大多可归为婉约词的行列,但因此说他的词当不得个“贞”字却是不妥的。毕竟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很多。那么为何刘熙载认为周美成词当不得个“贞”字? “论词莫先于品”。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先来“品”周邦彦其词、其人。
一、清真其词
周邦彦的词从内容来说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大致范围,其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艳”。彭孙遹在《金粟词话·论吴周词》:“美成词如十三女子,玉艳珠鲜。”《词学集成》卷五郭频伽亦有“周、秦以绮靡为宗”。《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也说周美成词“富艳精工”。从内容来说,周邦彦的词确有一些艳词丽曲。《宋史·文苑传》中称周邦彦“疏隽少检”,“博涉百家之书”。这样一位疏放不羁的才子其感情经历,投射在向来多“言情”的词作中只是绮丽多姿。周邦彦作了许多的恋情寄内赠妓之词,或描写爱恋时的深情蜜意,或书发离别辗转后的不尽相思回忆。《花心动·帘卷青楼》、《满路花·帘烘泪雨干》、《浣溪纱·薄薄纱橱忘似空》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词作旖旎,风格流于绮靡,难当雅正。同样是写爱恋相思,无论是“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还是“小轩窗。正梳妆”,亦或“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在格调上都比周词要高。因此,《词学集成》卷五陶篁村自序云:“倚声之作,莫盛于宋,亦莫衰于宋。尝惜秦、黄、周、柳之才,徒以绮语柔情,竞夸艳冶。”其下又有“词之坏,坏于秦、黄、周、柳之淫靡”[3]之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有:“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娼妓之别。”[4]周作艳词,而格调又流于绮靡,刘熙载称周词当不得一个“贞”字,或许有这一原因。然而词在初兴就多用于极致的摹情体态,晚唐五代这类艳情词作也有许多。有宋一朝,纵然是欧阳永叔,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大家其词作中也不乏艳词。此类的艳情词,柳永无论是在数量上或格调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因为这样而称周词当不得一个“贞”字,是不充分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梅溪品格》中:“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贪。此两语令人解颐。”[5]这句虽是评论梅溪的,在这里也可借用来理解周邦彦的词何谓当不得一个“贞”字。清真词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檃栝。隐括就是把前人作品(特别是韵语体的诗赋)中的句子乃至全篇进行裁剪改写。孙虹曾就点出周邦彦的词无调不檃栝,有的一个词调中多达三五处。《瑞龙吟·章台柳》、《西河·佳丽地》等就是檃栝唐人一首或者几首诗的意境而成的新作。清真词中最明显的就是檃栝前人诗句入词。据不完全统计,清真词中檃栝唐诗达五十多出,檃栝汉魏六朝的也有二十多出,此外还有宋诗的。至于周词中的词语渊源,也多是从汉魏六朝及唐人处得来,如“暗柳”、“清江”、“凉月”、“照眼”、“哀弦”等。古人在化用前人诗句上面并不认为是剽窃,有的化用精巧还会得到赞许仰慕,甚至还有些诗句在原来的作品中并未吸引读者的注意,反而是在化用中宛若天成,为人所熟识。所以才有了将融化前人诗句的这种做法定为一种写作手法,称之为“檃栝”。至于清真词中大量从前人诗句中得来的词语亦可看做是语言在历史中的沉淀积累。清真词因化用前诗巧妙得当,受到了许多的称赞。陈振孙《齐斋书录解题》中就称:“周美成多用唐人诗句檃栝入律,浑然天成。”[6]张炎《词源》也有:“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词句。”[7]如此,将周邦彦这种“偷”用他人诗句的做法看作是不“贞”可能不太恰当。然而在清朝后期,随着文学思想的发展,于刘熙载时,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换个方式来理解为何称周邦彦的词当不得个贞字。这一点可以从稍晚于刘熙载的王国维词论中受到启发,实际上,王国维的许多词论思想都是受到刘熙载的启发。
二、清真其人
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周邦彦)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贵人學士、市儇妓女知美成词为可爱,而能知美成为何如人者百无一二也。”[8]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主张。欲评判一个人的作品,必须要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所在的时代特点,甚至更为具体的要知道他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欲了解刘熙载为何称清真词当不得个贞字,还需更多的了解周邦彦的为人。
论及周邦彦的为人,现存的资料并不多,并且多有抵牾,其真实可靠性还有待考证。《宋史·文苑传》称其“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东都事略·文艺传》亦说他“性落魄不羁”。记录较为简略。张端义的《贵耳集》,周密的《浩然斋雅谈》中记载有周邦彦、李师师、徽宗的风流韵事。两则记录情节相似,前因后果不尽相同。特别是明显的时间出入使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大受质疑。王灼《碧鸡漫志》还记载有,周邦彦初在姑苏,与营妓岳楚云者交游甚久,后来还写了《点绛唇·辽鹤归来》寄之。《挥尘馀话》中记有周美成为江宁府潥水令时,主簿的家室聪慧美貌,美成常款洽于尊席之间。此类事件的真实性已不可知。即使是真的,因为周生活放荡不羁而认为他薄于操守,德行有亏,那么宋代的大多数文人都难辞其咎。那么因周邦彦放荡不羁而称其词不贞也不是那么恰当。欲知道刘熙载称其词当不得一个贞字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的了解周邦彦的为人。
欲了解一个人的人品如何,不单要听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周邦彦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他生于仁宗嘉祐二年,卒于徽宗宣和三年,经历了北宋的新旧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在最初时期,其主要目的都是寻找振兴国家的途径,只不过方法不同。但到了末流,新旧之分变成了忠奸之分。特别是蔡京集团掌权以来,新党名存实亡,所谓的新党不过是划分利益集团的范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周邦彦所作的几件事显的并不算高尚。据《挥尘馀话》记载,蔡京生日,美成献《生日》诗,其中有:“化为禹贡山川内,人在周公礼乐中。”蔡京听后大喜,之后投桃报李推荐周邦彦升迁。周邦彦之后具体有没有得到蔡京的回报暂且不提,用赞扬帝王的语言来称赞蔡京这样的奸臣,这是不合适的。第二件事记载于庄绰《鸡肋编》。周邦彦在做侍制时,曾为刘昺之祖作埋铭,并拒绝了数十斤白金的润笔。昺无以为报,“因除户部尚书,荐以自代”。后因事未成。刘昺何许人也?他是蔡京集团的重要人物,又曾在父母,祖母去世后多年不埋。蔡京、刘昺这样德行有亏之人,周邦彦与之结交,怕是希望借其掌权高位使自己的仕途有所进益。第三,周邦彦在隆德府任上写的《田子茂墓志铭》一文,不辨是非、毁誉忠奸,称奸人吕惠卿为公,直呼范纯粹为奸臣。这也未免有攀附蔡京一党的意味。而根据《清真事迹新证》中所考的周邦彦的交游者亦多为蔡京一党。周邦彦在徽宗一朝,官运亨通,屡屡越级升迁或许和蔡京一党当权不无关系。儒家讲求忠孝仁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渴望声名显达,汲汲于名利者不乏其人。然而取之无道,不免流于下层。周邦彦不辨是非,攀附权奸,是其人品上的污点。这在其美轮美奂的词中是看不出的,或许这就是刘熙载说其词当不得一个贞字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上文所说的周邦彦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其追求仕途的手段,汲汲于名利,然而在周词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厌倦仕宦,渴望退隐,追求自然闲适生活的江湖倦客形象。《兰陵王·柳》中:“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9]《锁窗寒·寒食》中又有:“似楚江暝宿,风灯凌乱,少年羁旅。”[10]此类感慨仕途坎坷、飘零不偶的羁旅词贯穿于周邦彦的整个仕宦生涯。事实上,至周邦彦宣和三年去世,周邦彦一直都在任上。《隔浦莲近拍》中有“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11]自比诸葛,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而在《蓦山溪·湖平春水》中则是亲近自然,一派的乐山知水。《满庭芳·风老莺雏》中“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12]借陶渊明来写自己的真诚直率。《法曲献仙音·蝉咽凉柯》中“倦脱纶巾,困便湘竹”[13],塑造了一个潇洒不羁、不拘小节的文人形象。《一寸金·州夹苍崖》下片写到:“自叹劳生,经年何事,京华信漂泊。”后又有:“情景牵心眼,流连处、利名易薄。”俨然是厌倦仕途,淡泊名利。此外周邦彦多次作词咏梅咏雪,借此塑造高洁的自我形象。他在词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和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如上文所述)截然不同。言行不符,未见其诚。他在词中流露出轻名薄利的高洁品行或是有意的自我形象塑造,或是无意的选择性抒发。当时的写作背景再不能亲历,周的心理活动也难以准确的复制。将其词与人联系起来,不难理解刘熙载评其词当不得一个“贞”字。
小结:
清真词富艳精工,他以长于铺叙,音律谨严,浑然天成。单独看其词作,虽有一些艳词丽曲,然而却很难理解为何刘熙载评其词当不得一个贞字。借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评论内容,可以从周邦彦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入词的填词方法来理解刘熙载的评论。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了解周邦彦的为人,知道他在德行上有所亏损,且在词作表现出言和行极大的不一致。这或许可以帮助理解何以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评清真词“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个‘贞字,非君子之词”。从这里也可看出刘熙载在评词中看重词人的品行。
注释:
[1][2](清)劉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06-507、507页。
[3](清)江顺诒辑,宗山参订:《词学集成》,见《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70页。
[4][5](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4、50页。
[6](宋)陈振孙:《齐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18页。
[7](宋)张炎,沈义夫:《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页。
[8]《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9][10][11][12][13](宋)周邦彦撰,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清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39、45、99、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