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代豫亲王府建筑规制与传承研究
2016-05-30李春青张力维
李春青 张力维
摘要:北京清代王府是清朝封建社会宗法与礼制结合的产物,是体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与风貌的典型载体之一。豫亲王府作为世袭罔替亲王府,属于当时最高等级的王府,一共居住过了14任府主,由于爵位的升贬,其中有10位豫亲王、4位信郡王。1916年,沿用近300年的豫亲王府被低价卖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后来在其基地上修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的规划建设深受原有王府建筑特色影响,是将西方学校建筑功能与中国王府建筑形式有效结合而创造出折中主义的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群。
关键词:清代王府;豫亲王府;建筑规制;传承创新
北京清代王府作为清朝封建社会宗法与礼制结合的产物,具有严格的建筑规制,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与风貌。豫亲王府作为世袭罔替亲王府,属于当时最高等级的王府。后来在其基地上修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原王府已不存。本文通过对豫亲王府历史沿革、建筑规制和其与当前现状建筑的关系研究,可以理清豫亲王府的规制特点、历史演变及其对后来城市发展的影响,这对北京王府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一、清代豫亲王府历史沿革
豫亲王府原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是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西南部的一部分。其东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处,南侧为东单三条,西邻校尉胡同,北临东帅府胡同。
和硕豫亲王作为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代代相传,豫亲王府一共居住过了14任府主,由于爵位的升贬,其中有10位豫亲王、4位信郡王。
第一任府主是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清太祖最年幼的嫡子,与多尔衮是同母兄弟。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多铎被皇太极封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执掌礼部事务。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多铎率军进攻河南,四月顺利南下占领了江浙地区。回京时顺治帝亲自迎接并晋封其为德豫亲王。顺治四年(1647年),又被加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多铎患天花而亡,年仅36岁。顺治九年(1652年),因受多尔衮削爵之累,多铎被追降为郡王。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豫郡王为“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高宗追叙其开国之功,命复豫亲王封号,配享太殿,八月入祀盛京贤王祠。
多铎之子多尼于顺治六年(1649年)承袭豫亲王爵位,赐号为信。顺治九年(1952年)因父罪降为信郡王,豫亲王府也改名为信郡王府。其后,鄂絷、董额、德昭、如松、修龄均承袭信郡王爵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信郡王修龄复位豫亲王。其后,裕丰、裕兴、裕全、义道、本格、懋林、端镇均承袭豫亲王爵位。
末代豫亲王端镇,字东屏,民国二年(1913年)承袭豫亲王爵位,年仅4岁。其父懋林于民国二年(1913年)去世后,其生母佟佳氏作为太福晋掌握了处置豫亲王府家产的权利,民国五年(1916年)将沿用近300年的豫亲王府低价卖给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
据《燕京访古录》中记载,豫亲王府所在地最早是隋朝北平王罗艺的府邸,唐高祖李渊封罗艺为燕王,并赐姓李。从元代至正年间的《北京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出此地是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西南部,位于文明门街以西,属于澄清坊。
《王府的前世今生》一文中记载明初此地改为北平按察史公署,朱棣登基后,这里便成了明朝都察院。在明代晚期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的《北京历史地图》中显示,这里是诸王馆,西邻校尉营胡同,胡同西是会同北馆与明代未成年王爷居住的十王府;南邻三条胡同;东邻内东巡捕和帅府胡同。
清朝时建豫亲王府,后历任豫亲王、信郡王家族均居于此。乾隆年间豫亲王被降为信郡王,因此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北京历史地图》和《乾隆京城全图》中都将豫亲王府写为信郡王府。由于这里建造王府,地块南部增加了凸字型地块,把原来的三条胡同一分为二,成为东三条和西三条胡同。这是豫亲王府除了按照规制要求外,在府门外建造的前庭,即狮子院。并在院东西方向建造用于平时出入的阿斯门,此时府西北的十王府已经改为了贤良寺,府东的帅府胡同改成了东帅府胡同。在1901年的《北京地图》和1907年的《北京附地》地图中可以看出信郡王府改为了豫亲王府,狮子院还在,贤良寺的西边改为了枪炮厂。在清宣统年间(1901-1911年)的《清北京城地图》中豫亲王府位置不变,府北是东帅府胡同,府东邻夹东道。但府东已经出现了协和医学堂,它是由1906年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名为Union,译作协和,为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在民国初年的《北京地图》上原来的协和医学堂西部还出现了大和俱乐部。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了协和医学堂。因基金会的成立者美国石油巨头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在十九世纪末决定发展全球慈善事业,且1909年他派出的“东方教育考察团”发现中国在医学教育方面需求迫切,于是1913年他成立了基金会资助中国医学教育。1916年基金会收购并拆除了豫亲王府,想在基地上建造北京协和医学院,使其象征“发展中的中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一期工程筹建的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柯立芝(Charles Coolidge)和清华学校第二任校长周诒春都推崇西式风格,但是基金会坚持采用中式风格,以利于西方科学的传播,并减弱西方科学入侵的印象,最终设计建造一座中西合璧、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与医院建筑群。美国建筑师哈利·赫西(Harry Hussey)设计了第一期工程,1921年完成;建筑师安纳尔(C.W.Anner)设计了第二期工程,1925年完成。因此,在民国十年(1921年)的《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中,豫亲王府已不存,原地建成了协和医学大学,大学东侧原来的协和医学堂变成了日本俱乐部和协和医院。
建国后,协和医学院东边新建了协和医院门诊楼、住院楼以及医学院教学楼,部分建筑有中式坡屋顶;近代在北边新建急诊楼、国际住院部及西边校尉胡同的高干病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与原有建筑整体协调性差。协和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协和医学大学、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同时承载着深厚的王府建筑和现代学校与医院建筑的文化与精神,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号称“中国式宫殿里的西方医学学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豫亲王府建筑规制
由于特殊的封王不赐土的政策,清代的王府几乎均位于北京旧城内。从清乾隆十五年的《北京历史地图》上看,信郡王府(豫亲王府)西北侧紧邻贤良寺,东边临近宁郡王府,南侧有昭忠祠、裕亲王府、显亲王府等府宅,西边不远处便是紫禁城。豫亲王府的选址充分表明府主身份地位尊贵。
清代王府规制经过多次更改与细化,主要的记载集中在《大清会典事例》和《钦定大清会典》中。顺治九年(1652年)所定的《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围墙。正门广五间,启门三。正殿,广七间,前墀周围石栏。左右翼楼,各广九间。后殿,广五间。寝室两重,各广五间。后楼一重,上下各广七问。自后殿至楼,左右均列广庑。正门、殿、寝,均绿色琉璃瓦……正殿上安螭吻、压脊仙人,以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清光绪年间(1871-1908年)的《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八规定亲王府规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门柱丹垩,饰以五彩云龙纹……压脊七种……”。刘大可先生在《北京的王府(上)》一文中分析了两种不同时间段王府规制的异同,表1中已经将两种规制的不同点画线标出。
据《乾隆京城全图》上信郡王府的平面布局可以看出,该府坐北朝南,府门之南是凸字形狮子院,中部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前出丹墀,东、西两侧翼楼各面阔五间,并与北侧面阔十三间的配房相接,翼楼的东西外侧各有一三进的东、西跨院。北侧是一道内墙,居中是三开间的后殿,过院门有一墙围合的小院,再过小院门,迎面是后寝殿一重,面阔七间无抱厦。再向北无后楼,是面阔十三问的后罩房。共屋五重,后寝殿院落东侧有一路三进的小跨院。
从表1中可以看出,豫亲王府除了正门符合两种建筑规制外,其余项目基本都低于规制规定,其他项目略有差异。但《事例》规定后寝室两重,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会典》的规定和豫亲王府的后寝殿都仅有一重;另外豫亲王府没有后楼。因清代规定,王府营建有逾制者皆治罪,因此豫亲王府规制略低也是常理。
清代王府门前一般会按照等级安置站立的石狮,但豫亲王府门前现在却保存有两座卧狮。尽管传言是顺治皇帝为嘉奖多铎特允许府门前放卧狮,但据王府学者冯其利调查爱新觉罗毓臻的父亲说,卧狮来自东直门外大亮马桥他家的祖坟。另清代有谚语说:“礼亲王府的房,豫亲王府的墙。”可见当时豫亲王府的墙非常之高。
三、协和医学院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协和医学院旧址总体布局沿十字轴线对称布置,形成院落式布局,主楼包括协和医学堂旧址、娄公楼、哲公楼、文海楼等,除了礼堂之外,其余各楼都有走廊互相连通,整个建筑群以图书馆为中心,每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由通道连在一起。如今建筑群南侧的5栋建筑为协和医学院办公楼,约占整个地块四分之一的面积,北侧为协和医院。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建筑体系开始进入中国,在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下,近代中国出现了各种形态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协和医学院旧址就是民国时期将西方学校建筑功能与中国王府建筑形式结合而创造出的折中主义的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群。
协和医学院旧址与豫亲王府都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并形成了院落式空间特色,屋顶都采用坡屋顶形式及琉璃瓦等。这些共性可以看出协和医学院与协和医院的规划建设深受基地上原有王府建筑特色影响,是一种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式之一。同时,也可以看出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亲王府仅纵向主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屋顶采用绿色琉璃瓦且脊兽数目为7;而协和医学院建筑则都用琉璃瓦且脊兽数目最高为9。亲王府主要建筑彩画为五彩金云龙,但医学院则采用的是旋子和花草彩画。另医学院仅部分主楼入口采用了门柱丹垩,而且庑殿顶的广泛使用也是逾制之举。由此可见,仿亲王府的医学院在很多方面还仅仅是仿。
协和医学院旧址采用东西和南北单一的双向轴线,主次分明,十字交叉。而豫亲王府居中为一条主轴线,两旁分布着三列小跨院,形成三条与主轴线平行错落的复合次轴线。两者的南北主轴线比较类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豫亲王府原有轴线和格局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建筑师本身西方规则式布局的建筑理念密不可分。
协和医学院旧址的建筑尺度由功能决定,为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如安置医学设备、提供教室、实验室及图书馆等功能性要求,所设计的建筑体量偏大,建筑形式单一,变化较小。豫亲王府的建筑尺度与院落空间尺度都变化较大,相互协调,类型多样:中轴线上大院落空间中建筑尺度较大;次轴线上小院落中的建筑尺度较小;附属建筑尺度更小。
协和医学院旧址与豫亲王府的空间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前者利用建筑单体来划分空间,侧重建筑单体的占领,强调建筑实体;后者利用墙体来划分空间,注重院落空间围合,侧重的是一个个尺度变化形成层级关系的院落序列。这都是与东西方哲学文化差异息息相关的。
(责任编辑:严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