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蛙》的内容与历史环境的关系
2016-05-30茹瑜
摘 要: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莫言推出了长篇新作《蛙》。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小说直接将笔触向了中国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描写新中国不同历史情况下不同的生育状态。本文主要从历史环境演变的角度,來分析《蛙》的内容与情节发展。
关键词:蛙;创作内容;历史背景;生育观念
作者简介:茹瑜(1995-),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一、前言
普式庚有这样的诗句:“不是为了生活的吵闹/也不是为了利欲或斗争/我们是为了灵魂/为了甜的言语和祈祷而生的。” [1]简短的文字,表达了诗人追求文学作品反映内心想法,远离生活背景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观呈现出来,使作品显得“不食人间烟火”。不同于这种价值观念,莫言的《蛙》细腻地将历史重演,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与民俗风情。一如作者在前言中说道:“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 [2]作者的话特别强调了历史大背景,因为离开了这样的背景,《蛙》中的人物行为与故事情节将变得荒诞不羁,甚至无法令人接受。
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生育观念
大体来看,《蛙》这部作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不同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态度。
(一)由于饥饿,人们对于生育是冷淡的。
小说的前部分,1961年,公社四十多个村庄两年内也没有一个孩子出生,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人们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环境中。因为饥饿,男人们成了太监,女人们也没有了例假,所以生育率就大大降低。公社孩子少这种情况,自然引出公社的医生也变得极少,只有姑姑和黄秋雅两个女医生。作者安排了两个关系不好的女医生,也就顺势写出两个人因为一张传单而大打出手,致使姑姑自杀未遂并被察看处分的情节。
在第一个生育史中,饥荒背景的提出,引出了两个人物,并丰富了故事内容。一切顺势发展,环环相扣,所有背景情节人物都是恰到好处。
(二)吃饱喝足之后,人们对生育是渴望的。
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空前的大丰收,每棵地瓜秧子下边都是果实累累。于是吃草根树皮的日子就结束了,饿死人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背景下,人们身体快速地地发展,女人们的例假逐渐地恢复正常,男人们的性欲也渐渐恢复。在饱食地瓜两个月后,村子里的年轻女人们几乎都怀孕了,建国之后的第一个生育高潮来了。
在这个高潮环境中。姑姑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了工作,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就接生了八百八十个婴儿。而正好这个时候国家发展军队需要用人,生孩子就给补贴的政策背景添加动力,加剧了人口的增长。这些背景中的描写,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姑姑的形象,她为了托婴儿,满袖血污,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河上疾驰去给人家接生。在那个年代,姑姑成为了“送子娘娘”,且热心坚定的性格奠定了文革中姑姑受批斗不屈的情节。历史政策和生活的背景推动姑姑这个人物更加丰满化,而第二个背景的描写为下文的第三个背景埋下伏笔。
(三)计划生育下,人们对于生育是隐秘而恐惧的。
国家补贴促生育的历史,潜在地向我们引出第三个高潮“国家的补贴政策很快引起了社会人口比例不均的现象,上头感受到了压力,就‘火来水挡地提出了特殊的政策—计划生育”。这个政策背景的提出,也是小说内容的主要部分。
姑姑是拥护党的积极分子,既然国家政策是这样的,那么她就一定会二话不说地干下去。她不但与小狮子组成医疗队伍去做人流,提出发避孕套,结扎男子输精管等多种方法,还积极提出“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干什么吆喝什么,三句不离本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计划生育”的口号。这一背景的出现,生动地重现了计划生育中人们的无奈和执行者的雷厉风行。
当姑姑在大门外严逼紧追时,当张拳怒向相搏时,当王仁美苦涩回忆时,当张拳妻子在水中艰难挣扎时,当陈鼻妻子慌忙逃跑时,当这些人物因历史开始逝去并变傻变痴时,读者只能哀怨那个年代,那个背景。
(四)生育,随历史发展而永恒不变的话题。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展现了富起来的高密东北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切欣欣向荣。可是繁荣的景象之下,“无后为大”的伦理在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又出现了富人找二奶,三奶代孕的事情。这时,世风日下的恶习没有出现像姑姑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来遏制,连小狮子也沉沦其中犯了错。陈眉的故事悲剧,袁腮的暗度陈仓,秦大师与郝大手沉迷于捏泥娃的痴呆,还有姑姑被“蛙”的纠缠……这一切的命运,不恰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三.结束语
郝雨的《在典型创造上用力》中说道:“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艺术典型,正是诸如直接的现实环境以及全部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深度环境和综合环境所共同培育而成的。如此看来,小说的特殊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思路的源泉。” [3]《蛙》的创作显然是受到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文学领域中与这部作品一样运用大环境的还有很多。如鲁迅先生喜欢以辛亥革命为创作背景,他在《阿Q正传》中通过这个特殊的时代特点展示了革命脱离群众酿成苦果的事实,突出社会的黑暗。
高尔基曾说到:“除了风景画外,还有风俗画。”恰好,《蛙》反映了高密东北乡的风俗和生活。可以说,莫言沉浸在社会生活中,他是一个体验者,并是一个讲述者,是一个讲故事的现实主义作家。
参考文献:
[1]胡风.胡风评论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1,(前言).
[3]郝雨.在典型创作上用力[J].北京.文艺报.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