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灯

2016-05-30周士龙

辽河 2016年2期
关键词:炮竹贡品窝窝

周士龙

过了年三十,转眼就到正月十五了。弟弟从乡下打来电话,约我回去一起给过世的父亲“送些钱”,这让我想起小时送灯的场景来。

我的老家是松嫩平原南部的一个小村子。小村民风淳朴,虽然那时日子很清苦,但每逢节日,人们都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展示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元宵节更不例外。

这天早晨,母亲老早就起来,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还从仓房里拿出玉米面和平时舍不得吃的荞面、白面,捏成一个个上面中间有深坑的窝窝灯。用玉米面做的叫金灯,用白面做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灯芯,窝窝灯就算做成了,然后放到外面冻起来。父亲则忙着给我扎彩灯。而我却是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好跟父亲去送灯。

傍晚时分,柳树梢挑起了一轮明月,月光照亮了洁白的雪地,把小村笼罩的朦朦胧胧,母亲从外面拿回冻硬的窝窝灯,连同火柴、装煤油的瓶子,还有贡品、黄纸一起放进兜子里,让父亲背好,又给我点亮扎好的彩灯,送我们出了门。三叔和老叔已在门外等候了,我们一起去送灯。

外面已经很热闹,村北通向坟地的土路上亮起来,不知村后趟街哪家的善人,在路两边每隔几米远就事先洒了“灯笼”(用谷糠拌煤油点着的小火堆),人们带着贡品、炮竹,提着灯笼也都陆陆续续出发了。父辈们一路踏着浅浅深深的雪窝,一边跟人打着招呼。我和小伙伴们只有惊喜,在雪地里嬉戏打闹,比谁的灯笼好看,比谁的灯更亮。

到了坟地,在亲人坟跟前东南方向,清除雪,露出一小塊空地,摆好贡品和纸钱,爆竹就响了起来,飘逸在空中的火星落在旁边雪地上,嗞嗞地响,变成了一缕缕烟岚飘散空中。我好奇地跟在父亲身后,把窝窝灯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倒上煤油,点着了,坟地里立刻闪烁着幽幽昏黄的光芒。父亲就开始念叨:送金灯、送银灯,有儿孙坟前一片明;送金灯、送铁灯,祖祖辈辈亮晶晶……

不同于以往祭日那样肃穆悲切,今天的气氛里,大家都是高兴的,坟地里也没有了往日的恐怖,而是被一种祥和的灯光笼罩着。灯照亮了雪,雪映红了灯,家家的灯遥相呼应,整个坟场成了灯光闪闪的世界。我们一些小孩子,还别出心裁地将一些窝窝灯绕着整个祖坟茔摆放,瞬间就围成了灯光闪闪的大花环,让祭奠立刻多了一层鲜活生动的寓意。此刻,我觉得这样的风景再美不过了。

这灯光随着后来的人群,范围不断扩大,有的人家还把面窝窝灯放到离坟地较远处,说是为了给没有儿孙的死去人引路。先来的,看着灯光越来弱,烧掉了纸钱和贡品,大人排在前面,小孩排在后面,按照顺序一起下跪磕头。我和父亲、三叔、老叔也跪在祖坟前,作揖磕头,三扣首。年长的老人是不下跪的,衬着机会到这家坟看看,到那家坟看看,彼此嘘寒问暖,谈论着坟里死去的人活着时候的光景,还有春天买种种地的打算。先来的回去了。落后的人家也到了,也开始“送灯”,也放起了炮竹和烟花,都做着几乎相同的程序。

我和父亲回到家时,母亲已经用一撮子谷糠拌了煤油,在房前屋后洒了“灯”点着了,仓房前、井台前、鸡窝前,大门旁都闪烁着微微的小火光,我们小心翼翼的地守护着,像守护着燃烧日子的火种,直到火灭后才悒悒地散去。

现在,这样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都讲信科学树新风,祭祀也倡导健康、节俭、文明的方式,送灯的习俗在老家渐渐地沉淀到历史的河流中去了。

在城里生活这么多年,每逢正月十五看惯了烟花漫天,却始终怀念儿时那送灯的情景,因为那其中的家族团聚、缅怀先辈、灯火流传的欢乐场景,至今还是让我难忘的,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回味!

猜你喜欢

炮竹贡品窝窝
黏窝窝
常州龙泉印泥:昔日贡品 今日精粹
“粮窝窝”的大米为啥又吃香了?
澳門炮竹行業
迎亲
推·电影
新动工房
2018首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落幕隋朝宫廷贡品麦秆画走进水贝
崢嶸歲月
自己的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