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都城上京兴建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016-05-30李政

学理论·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地位

李政

摘 要:辽都城上京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果,是契丹族的一座历史纪念碑。上京的建立为辽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础,上京作为辽朝政治文化中心,极大地推动了契丹社会的发展。文章通过研究上京兴建的背景和历史地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了辽朝历史。

关键词:辽朝都城上京;兴建背景;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137-02

公元916年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建立辽朝,随着疆域的扩张和社会的发展,辽朝境内的汉族和农耕人口逐渐增多,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统治,统治者学习中原定居方式建立了都城上京。上京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契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而且它对于后世都城建设影响深远。上京的规划思想和建设格局体现了契丹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上京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继它之后其他少数民族也开始建立了定居的都城,研究上京建立的背景和历史地位,可以更好地把握契丹族的历史和我国古代都城的制度。

一、辽都城上京兴建的背景

(一)契丹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

契丹是我国古老民族中的一个,本来是鲜卑族宇文部的一支。早在公元4世纪,我国的潢河、土河流域就生活着契丹族。古代契丹族生活在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中间,大兴安岭南部的辽河流域[1]。这个地区不像蒙古高原草原广阔,也不像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在当地的独特自然环境下形成了皮毛为衣、车马为家、放牧和渔猎结合的生活方式。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契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契丹兴起和建国的基础。

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会形成民族,契丹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民族沟通交流甚至产生摩擦。元魏时代契丹族主要生活在辽水流域,从事渔猎和畜牧业。这时的契丹分为八部,各部相对独立,因为生产力低下部落具有单一的民族成分[2]。唐初时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契丹各部走向联合成为部落联盟,联盟以大贺式为主并和唐朝交往密切,在首领摩会的带领下归顺唐朝,唐朝在契丹聚居区设都督府,将其纳入唐朝行政系统。公元745年契丹在遥辇氏带领下先归顺突厥,后来又依附回鹘。公元842年耶澜可汗即位摆脱回鹘统治继续依附唐朝,契丹和唐朝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得到发展,契丹深受唐朝先进文化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百姓不堪其苦很多人逃到契丹,促进了当地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汉人为契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契丹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契丹社会因为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制约,早期经济形式单一,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才开始形成多样化的经济。辽国建立前,契丹一直生活在西拉木伦河附近,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多山地丘陵区,草原和沙漠,所以契丹早期主要是以游牧为生,同时农业和手工业也在缓慢发展[3]。建国初期契丹仍以游牧为主,阿保机建设了国有牧场来推动畜牧业发展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天祚帝时期契丹族畜牧业很发达,史料记载拥有千匹以上的马群上万个。

另外,契丹族一直在扩张领土,随着疆域扩大辖区内农耕人口规模逐渐发展,为了维护统治,辽国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时辽国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差很大,阿保机部和中原接近,深受汉族农耕经济影响发展最迅速,最早形成土地私有制[4]。经济的发展为契丹人建城定居提供了条件,上京城的建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三)契丹社会发展的政治背景

最初契丹受到回鹘汗国的控制,每年契丹要向回鹘缴纳繁重的赋税,社会发展缓慢。公元840年,回鹘部刚刚统一,政治经济各方面还不太稳定,在黠戛斯人的攻击下分崩离析。回鹘汗国灭亡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又恢复了分裂状态,为契丹自由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机会。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各地军阀纷纷雄起抢夺胜利果实。当时契丹族相对比较强大,所有军阀都想拉拢利用契丹的力量扩充势力。为了保存实力,阿保机并没有参与后梁和晋王之间的混战,基本上坚持中立态度,各方军事集团为利用契丹也没有对其进行进攻,所以在中原混战的时候契丹社会却能够稳定发展[5]。契丹壮大后沿用中原地区的封建世袭制度;经济上由过去畜牧业为主向着半耕半牧的模式发展;军事上不但攻占了周围少数民族地区,而且攻打南方时俘虏了很多汉人,对于契丹农耕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辽都城上京建立过程

1.辽都城的雏形。上京城建立之前被当地叫作“西楼”,根据史料记载西楼是少数民族汗或者皇帝居住的帐篷。所以西楼不是楼阁建筑,而是契丹皇帝的行宫,就是用鹿皮、柱子等搭建的帐篷。契丹是受到汉人文化影响才建立的都城。首先是为了统治那些汉人俘虏,其次,随着社会发展游牧式政权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都城是契丹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6]。

2.皇城的初步建立。上京建立之前就记载了龙眉宫、明王楼等建筑,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仿照汉人制度建元“神册”,并拟了帝后封号,政权更迭采用汉人的世袭制。神册三年在西楼营建皇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完成了上京的建设。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俘的增多太宗时期又对上京进行了扩建,增加了宫殿和寺院。

二、辽都城上京对后世的影响

(一)对金元两朝都城的影响

以上京为首的辽都城对后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金元两个政权的影响上。女真族建立金朝为了方便控制在辖区多地建京城,史料记载说金朝“袭辽制,建五京”。上京会宁府是金朝早期的都城,是金朝前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建设和管理模式都打上了辽上京的烙印。根据历史记载,金朝上京也分为南北二城,北面是外城居住工商业者,南部是内城有宫殿。金上京的整体布局和建设思想都受到了辽上京影响。

王禹浪指出金上京布局未受汉族皇宫坐北朝南而且严格对称的布局的影响,和渤海国上京格局也有所不同。金上京南北布局和中间的隔断城垣和河流方向都有辽国上京的影子,所以说辽上京对于金上京建立有重要影响[7]。

元朝实行上都、大都两都巡幸制,上都是公元1263年设为都城的,也叫作开平府,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少数民族都会。公元1264年燕京改名为中都,后来又改名为大都,大都的主要功能是统治和管理辖区事务。元朝两都巡幸制也是为了达到因俗而治的目的,加强对境内不同民族的管理和控制,为蒙古族统治中原的愿望打下了基础[8]。因此说,辽国因俗而治的思想对以后的政权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燕京的发展和变迁

随着汉人统治区的重心不断南移,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中心也不断南移,也就是从北方草原地区转移到燕京,燕京地处南北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方便少数民族政权对南北的控制,所以辽国在此建都为南京。燕京被金朝攻占之后,公元1153年金朝将都城迁到燕京并将其改名为中都,可见当时统治者已经发现了燕京地区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崇尚汉文化,十分重视都城建设,在燕京附近建新城大都,作为正式的首都,将上都变成陪都。

20世纪末我国考古学界出现了“环渤海文化圈”的说法,这个概念包括的范围是我国内海、潮海附近地区,大概是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和吉林省等地[9]。从位置上来说辽都城上京处在这个地区的后方,上京的建立使统治者开始注意到其重要性并开始建设发展,促使该区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影响下新中国都城北京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三、辽都城上京的历史地位

据《辽史》记载,辽国有五个都城,其中上京是皇都,设有朝官和京官,其他几个都城根据情况设置官职,和上京官员制度有所不同。辽国真正的都城是上京,其余几个只能算是陪都,或者根据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责。皇都上京的建立是为了配合辽国南北因俗而治的政策建立的,通过上京的北官系统将这种南北分治的政策落实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在整个辽国历史中皇帝实行四季捺钵制,皇帝所在捺钵才是政治集权的中心,上京等都城主要功能是统治汉人并管理经济文化事务。

上京是契丹逐渐发展农耕经济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上京的建立和辽国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上京的建立促进了汉族文化和契丹文化的交流融合,以上京为载体各组文化思想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同时可以看出上京在建立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盘接受汉族文化,而是保留了契丹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元的辽国文化和历史。

通过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在辽国之前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都分布在北方草原上,和汉族政权之间有明显界限,北魏企图通过强制手段施行汉化,学习汉族优秀的经济文化模式,但是最后没有成功。从辽国以后的历史可以看出后期少数民族政权不断靠近中原地区,首先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生活的向往,其次这是社会历史交流统一的必然发展方向[10]。

在少数民族所建都城上京、燕京、北京中辽国上京是最先建设的,开创了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新纪元。中国古代逐步统一的过程中建立的上京是我国大一统的起点,上京好比辽朝贡献给中国的一座历史丰碑,它所贯彻的“潘汉分治”的思想对于后来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最早采取的是“行国”制度,后来随着内部社会农业人口的增加和辖区向中原迁移才出现了都城。比如匈奴政权建立的赵王城,主要是为了管理辖区内为匈奴服务的汉人才建立的。北魏前期出现了盛乐城和平城,是将旧城休葺后改建的都城。这种少数民族都城中最具典型的是辽都城上京,上京建立标志着我国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高度融合的开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的大一统进程。另外,上京的建立对于我国古代环渤海文化圈的形成以及北京走上历史舞台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上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契丹族的历史和古代都城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刚.辽上京兴建的历史背景及其都城规划思想[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冯珊珊.辽上京城市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程瑞.辽上京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D].呼各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4]王睿.辽代都城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现和研究述论[J].北方文物,2006,3(21):23-31.

[6]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J].考古学报,2006,3(17):281-312.

[7]伏来旺.走近辽都[N].赤峰日报,2009-07-09(2).

[8]吕成,王美子.“凝思古今处,千载叹辽都”——辽上京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4,8(3):49-52.

[9]景爱.辽代五京(下)[J].百科知识,2009,8(20):50-51.

[10]赵永胜.辽中京衰落的过程及原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5):1-3.

猜你喜欢

历史地位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江西豫章书院的历史地位、现状与开发前景
中央苏区医学教育历史地位探析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汉代音乐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地位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三字经》在蒙教中的地位与文化蕴含管窥
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