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的多样化记述平台构建探讨
2016-05-30段雨彤李鹏飞
段雨彤 李鹏飞
摘 要:“口述历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史学观念的转变及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大众媒介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学研究的视野,已从单纯文献求证转向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即是世界历史研究的趋势,也是新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口述历史多样化记述平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探讨了如何构建口述历史的多样化记述平台,旨在为我国口述历史平台的构建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口述历史;多样化 ;记述平台
一、引言
口述历史,就是通过采访历史当事人,用文字、声音、影像等手段记录历史,是记录者与讲述者合作的产物。口述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口述历史的实践早已存在。司马迁写作《史记》,就作过大量的口述采访。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为了进行民族识别,对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进行采访,通过他们的口传,了解他们的民族历史。而口述史学成为历史学的独立分支,始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芮文斯教授。他1938年创意,1948年形成规模。华人教授唐德刚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从1957年参加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对流亡在美国的民国政要进行口述访问。完成了《胡适口述自传》与《李宗仁回忆录》,承担了对顾维钧的采访的一部分工作。他作口述历史的实践,对中国当代口述历史的兴起,产生了直接的推动。本文希望通过构建口述历史的多样化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民间历史史料,为更好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丰富历史的内涵,作出一点贡献。
二、构建口述历史多样化记述平台的意义
1.保存精神文化遗产的方式
口述历史,就是保存精神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式。作品发表之后,在细节的真实性方面有时会受到批评和质疑,是正常的现象。人的记忆力是有局限的。口述者对往事记忆有误,是很难避免的。他们在评价自我时,有所避讳,或有自夸的倾向,也是人之常情。作为口述史学的采写者或整理者,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案头工作和追问,尽可能复原历史的真相,固然值得提倡。但有些真相一时说不清楚,或有歧义,先以忠于口述者原意的方式记录下来,公之于众,供别人讨论比较鉴别,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口述者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同时也是在评价历史。我们希望看到深刻的历史反思,但又不能苛求口述者对历史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加以反思。在这方面,还是应当有一种包容的态度。
2.将历史还原给人民
就像保尔·汤普生所说的那样,口述历史,便是通过人民的声音,把人民的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历史家不能贪功,说历史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由口述历史工作所促成;实际上,人民的历史观,本身也并不是口述历史的直接产物,而是历史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也是人民的历史。这一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普遍性的历史观念。问题是人民的历史如何书写?在这方面,口述历史的优势与贡献就十分突出了。口述历史的工作宗旨就是要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让人民的声音成为历史学交响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找到历史的根本
口述历史以人为本,如此才能够找到历史的根本。传统历史学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纪实为目标,即以事件的真实性作为研究者的追求;二是以说理性为原则,即历史学的研究最终是要寻找某种历史哲学的真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社会形态及其历史分期,即所谓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历史的框架已经预设,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往预设好的框架格子里填充事实。但这种做法很容易成为历史学的一种异化力量,甚至有可能彻底扭曲历史学的本性。追究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固然值得发扬,但若非以人为本,而只把人当作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附属物,那就有可能主次颠倒,最后走入误区。
三、口述历史的多样化记述平台的构建方法
1.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开展资源整合与引导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资源重复投入、史料挖掘未必深入”是构建口述历史平台的一个普遍问题。要解决资源投入分散、各自为政的状况,不妨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新加坡非常重视口述历史对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其国家档案馆内设有专门的口述历史中心,中心又设“档案与口述历史咨询委员会”,积极鼓励和协助社会各团体机构有计划地开展口述征集与研究,并对传播和教育计划提供意见。所以,我们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从前期调研着手,继而搭建起一个广覆盖的资源整合平台,即便通过简报的方式互通信息,也会起到很好的引领协调作用,从校园广大青年群体扩大项目的影响力,成立青少年志愿者,从社会广大公益人士和公益机构处申请基金扶持项目的进展。
2.吸引社会力量,创设“城市记忆”基金
城市对“口述历史”的需求,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都有反映。除了文化部门之外,我们还看到,很多企事业单位也开始采用“口述”存史这一手段来充实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民间自发编写的各类回忆录更是数不胜数。资源整合平台的作用就是依托政府号召力,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并给予帮助。例如,香港亚洲研究中心的口述历史档案机构,凭借其精良的专业水准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在北京,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崔永元公益基金、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携手启动 “中国口述历史研讨会项目”。该项目一方面开展“口述我的历史,传承精神财富”的视频拍摄,另一方面也为其他民间口述项目的开展予以了资金支持。因此,创设“城市记忆基金”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政府统筹,民间出资”的口述存史模式在西方社会已为定式,在商业文明较为发达的香港、澳门也运作良好。基金会所吸纳的资金,即用于民间城市记忆的日常搜集,也应专门设立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
3.设立专门的展示平台,创建开放的“城市记忆资源库”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西方社会公共史学日益强盛,学院史学日渐式微。公共史学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终极目的,而口述历史被认为是达成公共史学的必经之路。在此理论指引下,我们可以创建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开放式“城市记忆资源库”。
4.注重多媒体资源建设,创办城市品牌电影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因其更真实更直观的特性,实现了文字图片无法展现的效果。“口述历史”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新时代下,影像资料的搜集整理是“口述历史”的一大抓手,尤其是电视台的新闻资料,应该发挥其史料作用,定期整理归档并对公众开放。“口述历史”多媒体资源建设在存史之外,也更易于形成品牌效应。
四、结语
作为尊重以口述者为视角的“口述历史”多样化平台的构建,标志着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已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关注社会下层、“自下而上看历史”的历史学研究观念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为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一方面从和口述者的访谈过程中挖掘珍贵又不为人知的历史的其他层面,另一方面给广大社会人群提供了扩大知识面,重新认识历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0(03).
[2]汪琪.电影文化的口述历史研究问题探微[J]. 电影评介. 2014(20).
[3]蒙丽静.历史与记忆之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第一届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综述[J]. 当代电影. 2013(07).
[4]陈墨.史学之谜:真实性、口述历史与人[J]. 当代电影. 2011(03).
[5]陶涛,林毓佳.口述历史:在回忆中制造过去[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6).
[6]赵京梅.用镜头展现“口述历史”的魅力[J]. 新闻与写作. 2015(07).
[7]Ronald .J. Grele. Envelopes of Sound : The Art of Oral History.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