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公司治理对企业实际的效用
2016-05-30吴锦辉
摘 要:近年越来越多企业采用公司治理来管理,监管机构主要是透过建议性的条文及自愿性的常规,鼓励企业透露更多公司内部讯息给外部投资者,以增加企业内部的透明度、解决讯息不对称、优化激励合同政策等。
关键词:公司治理;监管机制
公司治理慨念源于美国,于90年代才兴起,于2002年Enron等大型企业爆发丑闻之后,公司治理成为灸手可热的话题,2002年当其时颁布Sarbanes-Oxley Act,该法案涉及面广,对公司治理、会计审计制度、证券监管等作了许多新的规定和相当严厉的发律措施。近年来,投资者、投资机构、银行、相关监管机构、政府等都越来越关注企业的透明度,而企业越来越关注自身公司治理的问题,尤其是大型跨国的上市企业,结构越大型越复杂的企业,透明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工作流程亦需要更有规范。而一些地方性的企业,为实行转型及发展,亦都利用公司治理来实行企业架构上的调整。相信于不久的将来,公司治理会属于管理一家企业的其中最重要之一环。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多数会按英国1992年颁布的Cadbury Repor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8及2004年颁布的The Principal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以及美国2002年颁布的Sarbanes-Oxley Act。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过程、惯例、政策、条例、制度,去影响的监控。周清杰认为(2003)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成本主要包含治理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和遵循成本。所以公司治理是一个解决委托-经理人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讯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公司治理内容包括了,自愿性披露公司数据,例如是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之薪金、持股量等;社会责任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盈利预警及预喜之机制;成立不同管理委员会,例如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企业主席与行政总裁职位分明;增加非执行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之数目及会议次数;重视企业内部监控流程;外部审计监管等。这些政策都属于公司治理之范围。
二、从产权的角度分析内部性的制行机制
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一家企业不同角色的权利,亦即是产权。外部投资者及少数股东,有知情权、质询权、表决权、大股东表决限制权等,还有股息分配请求权,但实际权利很少。大股东,于周年股东大会及特别股东大会有绝对的决定权。管理层,企业主要的决策人,于公司营运有大部份的决策权。员工及工会,为企业工作,每月拿工资的权,亦有可以向管理层争取权益的权利、集会权。监管机构,运用监管条例,有向大股东、管理层的监管权。
每个岗位有不同的产权,亦有相对的制衡机制,大股东跟外部投资者互相监测、管理层跟员工及工会亦都是互相监测、大股东有权任命管理层、监管机构监管大股东及管理层等。每个角色都可以于不同的领域上有所发挥,同时亦可以互相监察、互相制衡、或者是互相激励。但慢慢发展过来之后,发现权力开始过度集中于管理层或者是大股东身上,更有些情况是管理层又是大股东的身份,权力更集中,外部投资者更加处于弱势,例如是管理层提出供股、配股、私有化等方案,都是大股东削弱了少数股东常用之手段,外部投资者对大股东之监控名存实亡。再加上中国等亚洲地区的公司,工会势力薄弱,甚至是根本没有工会、工会法等保障工人之权益,根本谈不上对公司管理层有什么制衡的机制,权力集中于大股东及管理层身上。另外一个问题是家族式的管理,权力过度集中,外部监管机构对公司内部运作亦不熟悉,监管深度有限,加上现时市场上存在不少复杂的衍生工具,亦增加了外部监管机构对公司监管的难度。
实际的情况,各方对大股东及管理层已失了去监察作用,变力权力过度集中。所以近年来开始不断有人提出公司治理的概念,于公司内实行公司治理,对管理层、大股东等比较强势的角色,有一定的制衡作用。于公司治理的制度中,有要求分开公司主席与行政总裁职位分明、成立不同委员会等机制,在加上外部的审计、政府机关、监管机构,以平衡各方面的权力。
而实行了公司治理之后,产权更加细分及更加清晰,每个角色有自己的责任及影响力,实行公司治理后,对各个角色的权力、责任及功能都更加清晰,可以达致互相监察、互相制衡作用,以防止大股东、管理层权力过大的情况。而于产权的角度上,主席、董事局、管理层的剩余控制权跟剩余收益权得到合适的匹配,角色上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故实行公司治理对公司发展有正面的作用。刘曼琴指出(2004)企业控制权潜在的转移风险能警示现有经理层,使经理层更专注于公司业绩的提升。控制权市场活跃,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
三、从产权的角度分析外部性的社会责任
公司治理中,其中重要的一环为企业社会责任,而企业社会责任管治的概念于欧美等地发展迅速,香港公司近年来亦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但于中国却仍有其不少发展的空间,中国社会责任的工作跟披露都十分缺乏。再以产权角度来看,是否实行社会责任的产权是企业本身,但所带来的影响是整个社会,剩余控制权及剩余收益权不一致,按科斯定理来说,不能带来最有效的结果。而产权交易的成本很低时,也可以达致效率最大化,但实际上,产权交易的成本往往是很高,整个社会上的消费者,不可能跟企业谈判是否实行社会责任产权,解决方法是第三方的介入,除了政府、监管机构之外,其中一个有效方法是以公司治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来调控,效果等如是政府以抽税来调控,如果企业实行公司治理,市场上对该企业的股价会有相对正面的回报,算是除了政府干预外,另一个有效的调节机制。
四、讯息不对称
以现代经济理论来说,增加透明度就如解决讯息不对称的问题,公司治理就正正解决这种讯息不对称问题,透露企业内更多的讯息给外部投资者,使企业内高层及外部投资者的讯息更加对称,以实现整体效用最大化,而相关监管机构亦都可以少花一些资源去监管,理论上对于整个社会都有效益作用。加上企业自愿实行公司治理,可规范化企业内部本身的流程,防止权力则重于某些既得利益者身上,除了可以解决讯息不对称的问题,对解决讯息传递、组织协调、绩效考核等问题也有直接的帮助。
实行公司治理,自愿性透露公司内部更加多信息,监控程序有规范,透明度高相对上比较高,对外部投资者而言,他们比较愿意投资到这类公司上,这种行为可以直接反映到股价上。当公司有资金需要时,很可能会于市场上集资,如果公司一路以来都实行有效而透明度高的公司治理,外部投资者会比较容易接受公司配股、供股等集资方法,但如果公司一路都没有好的公司治理,给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不信任,公司配股、供股公布时,外部投资者对此类政策很可能产生反感情况,于投资者反对之下未必能顺利推行配股、供股等集资方法。
而对银行家而言,因透明度高而相对的道德风险问题较低,收取利息、手续费、担保等借贷成本亦有下调的空间,更加重要的是,当市场上资金短缺或经济不景时,银行家会比较愿意向实行公司治理的公司贷款,而不会向一些没有实行公司治理的公司贷款,这亦是一家公司能否于经济不景时渡过难关的关键因素。
五、重视内部监控流程
完善公司内部监控,不论对提升公司营运效率方面,以及对激励员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公司治理要求公司对内部各项的流程中,设置不同的监控流程,又有需要成立内部审计部,由审计委员直接会进行监督,以达致公司能够实现高效率、善用资源,于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有效用于公司内部的情况下,有效的内部监控制度,以及指导式的调控,于效率及效用最大化中的表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内部审计职能与公司治理理念是一致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注的利益群体和面临的问题也是一致的, 都在于帮助组织内部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促进各个环节管理活动规范、高效、经济地运作, 有效预防企业风险, 以实现节约投资、降低消耗、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另外公司内部监控,对激励合同的执行,有直接的帮助。当公司内部监控越完善,激励合同就越有效合,反过来说,于一个完善的监控情况下,更能够依靠激励合同来推动公司业务上的发展。
六、结语
上述之公司治理之成效,对公司发展必然会有帮助,而且趋势是越来越多企业实行公司治理,而规模越大、涉及更多跨国业务的公司,采取更加多公司治理的完素,可见公司治理是近代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Eric Zegarra, Insight into Hong Kong Corporate Govern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Asia,Vol.7,p.43-45.
[2]杨家雄,企业管治—公司上市及内幕交易,CHINA LAW 2010/04,p20-22.
[3]李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4,p4-6.
作者简介:吴锦辉(1978-),男,广东中山人,民族:汉 ,上海财经大学,学历: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