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无缝学习化课程模式

2016-05-30刘春花冯圣嫫

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微信平台艺术设计

刘春花 冯圣嫫

摘要:信息技术给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信息技术,从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课程资源进行创新,群建共享动态生成性学习资源,整合和优化资源,创新课程设计模式,实现无缝学习日常化。

关键词:微信平台;艺术设计;无缝学习;学习化课程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急剧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对象及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设计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当今,设计原则的易变性以及设计知识的交叉性,意味着设计作为一个专业要获得幸存,可能会逐渐减少对传统设计教育的依赖而更多的富有策略地去响应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同时被环境问题和开发技术所影响。”因此,设计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以及在这种挑战下怎样根据专业定位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去培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课程学习模式,在课程之外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无缝学习化课程的内涵

纵观全球,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已被很多教师应用于课堂。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慕课、社交网络学习等,也萌发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翻转课堂、创客教育、协作学习等。这些新兴科技、学习方式及教育理念给教师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赫伯特·西蒙1972年就断言,信息需要耗费注意力,信息的泛滥可能导致注意力的相对贫乏。对于在学习中要经常性地收集信息、分析资料的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是新機遇还是负担?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是个重要的问题。

无缝学习的概念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2006年我国台湾学者陈德怀教授首次在移动学习基础上提出无缝学习的概念和框架,并呼吁学者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英国沙普尔斯(Sharples)教授认为可以利用移动技术及其他教育科技手段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联结,跨越个人学习与社群学习,衔接现实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无缝学习空间,而学习者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将成为他们无缝学习的中介工具与学习中枢。

2无缝学习化课程模式综述

关于利用移动信息平台开展无缝学习课程模式的创新,国内外已有不少开创性的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Peter Seow(2008)教授提出了基于时间、空间、社区、情境、内容、认知工具、人造物七个组成要素的无缝学习模式,其核心是基于认知工具、学习者与教师、专家在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中进行学习互动和知识创造。基于5R适应性框架,Kinshuk及其研究团队(2011)提出了无缝学习空间中基于情境感知的适应性移动学习系统架构,为智能化地采集处理并运用情境感知的动态变化信息以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一套新型系统设计方案。此项研究所提出的5R适应性框架和基于地点的自适应移动学习系统构建框架成为移动学习技术及无缝学习空间向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的新起点。

余胜泉教授主持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构建基于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将课内学习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与家庭学习相联结的无缝学习模式,以及设计相应的无缝学习活动为核心,提出了基于手持式网络系统环境的无缝学习模式,为实现学校学习、家庭学习以及社会学习的无缝联结提供了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关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无缝化学习,刘云(2014)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策展平台设计,探讨如何设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策展优质数字资源,促进资源优化整合。余胜泉教授提出基于学习平台的微课设计,认为微课是在基于移动平台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由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认证服务四部分构成。在微课使用过程中,每个用户都有机会主导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知识的贡献者和共同建设者。学习不仅是浏览信息内容的过程,也是参与社会对话认知网络连接与共享的过程。通过社会性聚合机制,学习者可从不同的学习或实践共同体中得到高级认知能力的训练。也有不少学者就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微型学习的实际应用开展研究。首先,张艳超等(2013)针对职业培训类课程,通过学习需求、资源建设、平台搭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环节的调研,构建微信公众平台支撑下,适合新生代员工的继续教育模式,以及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其次,王晓玲(2013)通过比较微信、QQ两种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在分析群聊的发言频数、活跃程度、学习满意度等数据的基础上,验证微信公众平台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无缝学习化课程模式创新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热点和趋势,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特别是国内这两年使用比较广泛的微信平台的专业学习实践也正纷纷展开,而且关注点主要放在学习资源的建设、用户与学习平台之间的互动以及有效学习的评价上.

3基于微信平台的艺术设计无缝学习课程模式

艺术设计学科倾向于鼓励学习者不是去寻求持久的解决方案或答案而是去打开陌生的领域和接触新的想法,通过鼓励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做法,并探索不同的含义和解释。艺术设计的学习是有经验的连续变化的修正,更新和自我建构重点是创造力、创新和超越现状。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以微信为主要移动平台的手机来有效地增强环境,并支持设计学习以及在课堂内外实现无缝学习。

3.1模式特点

(1)学习时空的无形扩展。首先,设计学习因为有了移动设备可以无限拓展。活动始于课堂,由老师引导,还可以在课外持续,最后再回到课堂总结。例如,做设计调查,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并开始,课下用移动设备做调查、收集数据、拍摄照片,再将其带回课堂分享研究成果,这就是在不同地点之间实现无缝化和连续性学习。其次,通过微信平台的朋友圈、公众号等,扩大学习圈。学习者与正在学习本内容的学习者可以编辑制作学习内容,并与不同专家产生联系,形成学习圈子,不仅可以找到这个知识领域内最权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本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这种学习不是传统课堂上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的模式翻版,而是一对一的学习,更是多对一的学习,多个权威领域的专家来指点你,从多人处获取智慧。

(2)学习资源和活动的扩展。信息技术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海量学习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支持发挥用户群体的集体智慧和力量群建共享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贡献小型学习内容,微型内容汇聚可以形成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资源生成链条,满足未来学習资源无限扩展的需要,满足不同群体乃至个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学习资源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以及行业人士与学生之间的流动,在参与学习的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认知网络,收获持续获取知识的管道与人际网络。

3.2模式价值和应用

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的教学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创新思维和加强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上,不仅满足知识掌握,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运用。鉴于此,在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创新的应用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基于微信平台,对课程资源进行创新,群建共享动态生成性学习资源。微信平台的即时性特点让学生能及时分享信息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拓展。除了教师针对课程和学习任务进行即时的信息和资源、案例的推送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发送出来,经多人点赞后即可形成优质的学习资源。

(1)通过微信平台建立互动性更强的实践社区,创新拓展学习情境,建立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体系。微信的朋友圈、群聊功能大大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行业人士之间的互动学习,让设计交流变得更加活跃与富有创造性。扁平化的信息体系让各具优势的师生能优势互补,共同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知识社区的构建。微信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相关内容的资源,更提供了以内容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工具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于学习者来说,微信平台已经不再只是静态的学习资源,而是一个能持续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管道。通过参与互动,学生将获得来自工厂、设计师、销售管理各方面的广泛渠道。产品设计专业所具有的特色不仅仅是创新的产品开发,还有营销、管理能力培养,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学会“微营销”,也是一种重要能力的培养。

(2)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信息和资源的策展、整合和优化资源,实现无缝学习日常化。网络上的信息资料鱼龙混杂,而通过教师团队策展的微信平台,对信息和资源进行筛选和过滤,带来学习资源的有效性、指导性和权威性。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流和互动,将大大促进专业课程和跨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校内课程和企业项目的交叉融合、课程内和课程外的融合、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的融合,同时有助于促进体验型联合教学团队的构建,实现智力与知识的共享。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随时在不同情境下学习,且在移动设备的辅助下,快速且容易地在不同学习情境间切换。

4小结

利用以微信平台为主的移动信息平台,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对围绕基于无缝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将能有效地进行艺术设计课程资源的创新、学习平台的创新、学习情境的创新与学习活动的创新。

猜你喜欢

微信平台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Nirvana涅槃》
《星.云.海》
《花月夜》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
微信平台在税务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