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及教育对策浅析

2016-05-30高晓敏史逸君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患关系医学生

高晓敏 史逸君

摘 要:医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学业压力和社会职业压力的双重挤压,呈现了并不十分乐观的情况。分析与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具有重大意义。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智力与心理的发展不平衡、易受社会舆论影响等特殊性,完善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传授医患沟通技能、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 医患关系 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正处于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的大学生产生了诸多心理上的新的困扰。近来大学校园诸多恶性事件、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等频频发生,这都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度关注。其中,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需要关注。随着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医生不仅需要解决病人的身体疾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这就不得不对医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领域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未来。是故,分析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现状,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成为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生心理现状的阶段性差异

从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来看,整体呈现良好水平,但仍存在着诸多隐患,甚至时有恶性事件爆发,上海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投毒案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般来说,当下的医学生以高分进入各大高校,普遍拥有着较为强的求知欲与约束力,能够在一定水平中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较为顺利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但由于学习、实习、职业等诸多压力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焦虑、抑郁等神经病性。医学生自进入大学殿堂,就面临着课业内容繁多、学习压力巨大的问题。一名医学人才的培养,一般至少需要5-8年,加之规培的新制度,部分医学生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个人的培养上。学习压力给医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扰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成才,成为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大因素。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阶段性划分:第一阶段,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突出矛盾是专业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医学专业的入门。很多学生才接触医学专业,被略带恐怖色彩的专业学习吓住,产生心理惧怕,影响学习;更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自我,不能承受繁重的学习任务而败下阵来。人际交往在此一阶段也成为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形成和培养的基础时期。第二阶段,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主要是临床见习阶段,这一时期医学生从事初步的临床工作。突出矛盾仍然是人际交往问题和临床学习问题,都在不断磨砺的过程中。第三阶段,以五年级为主,是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进入实习以后,也就意味着从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他们开始应对抢救危重病患、与患者直接接触。同时这一阶段也是职业压力倍增的时期,是考研还是就业,抑或从事其他职业,都成为医学生的重要抉择。 医学生从一开始的是否适应,到自我定位、自我认识,再到个人规划、自我实践,是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特殊问题都会带来某些心理困扰。因此,深入探索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

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医学生具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从而导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呈现出了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不尽相同的一面。高强度的课业压力、频繁的人际交往、无力改变的社会舆论都给当下医学生形成了无形的社会“低气压”,产生了心理困扰。

1.心理发展不平衡。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上投注了过多的精力,一方面给成为一名“合格医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会相应地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医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单调的学习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医学生自主活动与探索的时间,其他专业学生普遍拥有的素质拓展培养在医学生而言则相对缩减了许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幅度减少,从而造成医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质水平提升上的薄弱。智力上的高水平和心理素质上的低水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继而引发了诸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差、不能合理地处理日常细节、冷漠、不主动、焦躁等,从而阻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易受社会舆论影响。医学专业近年来受到社会不良倾向的严重波及,已经深刻影响到医学生的学习、择业和心理。医闹、暴力伤医的频频发生,让医学生开始怀疑个人职业的选择,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相对于其他专业,医学生除了需要对亲人、朋友、同学等关系进行维护与发展,同时还需要对一个重要关系——医患关系进行良好维护。由此可见,医学生的人际关系网并非那么简单,这更考验每一个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文素养。尤其在今天这个医患关系备受关注的时代,医学生对自身产生了更大的困惑和迷茫,心理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巨大。

三、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一词1843年首先由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它包括了人的知、情、意、行的健康状况,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操、情绪、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定位时,我们需要在心理健康基本定义的基础上,再融合医学专业自身的特色。由此,我们得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水平、情绪、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医学生需自身心理与外在行为达到和谐状态,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要求,达到职业的良好状态。为实现这一良好状态,医学院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搭建良好系统、有针对性地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医学院校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规范心理档案的管理,将心理咨询室的实际作用发挥出来,组建一支师资队伍,加强心理指导,全面地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心理氛围。 第一,加大心理课程比例,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的教学渗透进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中,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识准确度,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情绪管理与心理疏导。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比例来进一步增强心理教育。同时,教师队伍也是与课程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则能更大程度上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成为体系运转的关键。第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多样化专业指导。面向全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并有效地去宣传、实践,避免落于形式和一纸空文。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指导活动,比如开设心理讲座、主题研讨或通过主题沙龙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情绪调控能力的提升等。第三,学习生活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环境的美化,为学生提供轻松、美好的校园环境,这也有利于心理水平的提升,降低压力感,增强舒适度。同时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打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软环境,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向学生疏导正面能量。

2.传授医患关系沟通技巧。医患关系是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始终在关注着的社会话题。引起医患矛盾的因素很多,有医生和病患双方的原因,有医療制度的原因,更有社会媒体不良舆论引导的原因。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巧妙地化解医患矛盾成为减轻医学生心理负担压力的关键一课。所以在医学生的心理疏导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情况,进行专题研讨,传授医患沟通技巧,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规避伤害,同时积极发挥正面作用,救死扶伤。对医患沟通技巧进行深度教学,让医学生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服务态度,在工作中尝试建立起医患沟通的规范性常规制度,并重视建立患者的满意度问卷制度。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意识、原则意识,并通过组织一系列义诊公益活动来营造职业正面形象。

3.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既与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人文社会科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优秀医学生的养成,不能脱离人文涵养的培育、社会知识的学习。加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是树立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实施和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生命教育、优秀传统医德等为主要传授的内容,开展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对学生强调珍爱生命的理念,突出人格与尊严,让医学生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生命的威严感,去真正体悟其中,并践行救死扶伤的誓言。

参考文献:

[1]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年第 7期。

[2]佟柏峰,邹小明,《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3]刘琼瑶,《医患纠纷现状对医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年第6期。

作者简介:高晓敏(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学历,扬州大学医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明清文史。史逸君(1988年-),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学历,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医患关系医学生
“微信”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研究
对医患关系本质及双方权利义务的探讨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贯通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