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金融教学改革对学生素质提升的研究
2016-05-30田雨鑫
田雨鑫
摘 要: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整个传统金融行业,逐步成为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这一态势也对现代高校金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标准。本文主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得出以《金融学》作为核心研究的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必然需要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的调整及影响,以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培养符合当今时代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最后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实例展示其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金融教学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学》教学改革 大学生综合素质 互联网创业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的出现,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依靠着累积多年的用户数据,互联网企业开始逐步向金融领域渗透,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正在形成并且发展势头强劲,这不仅为资金供求双方搭建了最便捷的平台,例如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银行等,而且网络保险销售和理财产品销售等多种新兴业务也油然而生,这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结构,实现了与客户的无缝连接。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它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形式,是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产物,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线投融资、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等。互联网金融现阶段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以互联网金融为基本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像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都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的焦点。从2009年到2014年,互联网金融由当初的起步到发展再到壮大已经实现了由2856亿元跃到了2011年2.84万亿,而由2011年的2.84万亿跃进到了2014年的10.86万亿。我国网上银行的注册用户自2011年起就已经达到了4.86亿户。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品种也由最初的支付及结算拓展到现在为客户提供、托管、担保和贷款融资等全方位服务,未来更有望创新小微企业和零售客户信贷融资的新模式,我国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高度普使得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逐年降低,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高度助燃。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学》教学的影响
由“互联网+”大背景下金融行业的剧变可以看出,进入数字化时代后,金融业发展日新月异。金融运行的理念、基石都在悄悄发生变化。而且,在传统金融中普通大众往往难以直接参与的金融活动,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却能很方便地参与。所以,我国高校目前的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大数据时代下各行各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这对金融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标准,以金融学教学作为核心研究的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必然需要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的调整及影响,以适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金融素养及眼界。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往往更多注重理论教学。结果,由于缺乏实际操作,无法将理论与现实应用更好地结合,过多生硬且落后于现阶段金融实务发展的理论学习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的变迁。因此,不仅关注精华的理论学习,《金融学》教学还应该鼓励学生关注金融时事热点,鼓励学生参与金融活动,拓展自己的见识和眼界,更要多多在各个金融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增加自身实践,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提高自身金融素养。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还应适当对非正式金融的内容做一定的补充。目前的《金融学》教材从逻辑体系来讲,缺乏一定非正式金融的介绍,对于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学生也往往难于理解和消化。比如,在关于投融资知识的教学中,现有的利率算法及投融资方式根本无法囊括现阶段金融市场,特别是新兴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投融资现状,例如P2P等,有一定脱轨的教学内容无法解释学生所观察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必然会引发疑问。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对非正式金融内容的适当补足来引入互联网金融。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勇于创新,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强调体验式教学。在传统金融体系下,因为政策、体制、参与成本等各方面的限制,学生很少能切身实际地参与金融活动。而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一个变化是,学生能通过互联网这个无限量大平台以及相应这个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利用各方资源,充分进行体验式学习、“实践出真知”,通过真正金融行业的实践教育和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创新特色产物,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微观金融活动的体验学习例如互联网创业、网上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公司实地实训学习等等,真正地提升对宏观金融的分析能力。
三、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两年来,为充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以及迎合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我院金融专业积极拓展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实训中创、创中学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际地将学生输送至互联网及金融相关行业中实训、学习,如互联网金融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当地高新区、各大高校等,并積极鼓励学生自发创业,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项目申报和资金众筹。相比以往的校内理论教学,这一系列金融专业教学的改革举措,再加上学院的本身的学生综合素质提项目,均取得了不俗进展。学生通过互联网创业及融资,他们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还带着自己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项目。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电子商务创业大赛,获得了多个特等奖、一等奖,项目也在互联网金融层面上获得一众好评。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互联网+”的创业及实战思维,这不仅是其金融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的充分表现,更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教学改革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01):2-4.
[2]刘国君.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基金业务的挑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62-63.
[3]埃弗雷姆·特班,戴维·金.电子商务:管理视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
[4]吴黎华,蔡颖.互联网金融加剧银行证券“脱媒”挑战[N].中国信息报,2013-3-27.
[5]李麟,冯军政,徐宝林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N].上海证券报,2013-1-22.
[6]赵洋.互联网金融的“鲢鱼效应”[N].金融时报,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