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余华小说前后期的转型

2016-05-30刘靖之

新校园(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余华人性转型

刘靖之

摘 要: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关键词:余华;转型;人性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他的创作承载了新时期小说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余华的创作开始于20世紀80年代,几乎每一部小说都能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转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环境平稳发展,文学再也无法如80年代那样引起社会的轰动。余华开始了自身创作的思索和转型。余华的转型主要体现在进入社会现实之中,用温情的目光审视着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善良和美好,在接近于现实主义道路的创作中包含了先锋的性质。

一、转型原因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巨大转型。这种转型是明显而机智的。探究影响其创作转型的因素可以分析出很多方面,有来自社会大背景的,也有来自余华个人的。先锋作家们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创作中强烈地表达着个人的感悟。那个时期的先锋作家们带有启蒙主义的创作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余华将自己的作品主题定位于对人性恶的揭示,更注重个人观念的展现和创作的实验。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文学再也无法如80年代那样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而此时余华的经验阅历和心态观念也产生了变化,由反叛和愤怒趋于平缓和温情。

二、转型体现

余华的转型是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并从先锋的神坛走向现实生活,承担起巨大的意义和责任。八十年代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和同时代的许多先锋作家一样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他用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以冷漠的目光审视社会,更注重对现实秩序的破坏和自我的感受。

转型后的余华创作出了注重现实和历史的作品,文学风格朴素而深刻,当然这不能表明余华回归到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先锋作家余华在转型后其实依然带有先锋性,形式上温和而骨子里先锋。余华在新的创作时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体风格平和朴素。他不再只是为了追逐叙事技巧和文本实验,而是将内心的观念化为对历史和社会的写作。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其创作转型的标志,在之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中都充分体现了余华的转型特点。余华把创作视点集中于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之中,用温情的目光审视着普通民众的生活,在现实主义道路的创作中继续努力。这时余华笔下的人物形象逼真而饱满,典型的人物有力地表达了人性中真实的善意。余华用有力的笔触和简洁的叙事手法,演绎着从“人性恶”到“人性善”的巨大变化,使得余华的作品充满了情感的力量。

三、转型影响

余华转型后的作品赋予了读者深厚的、本土的现实感受,这样的作品将更多的普通读者纳入范畴。余华用恢复传统的方式替代了先锋的形式,代表了以余华为典型的先锋作家逐渐摆脱了西方的影响,文学风格更为纯熟和本土化。余华后期的作品继承了先前的先锋性,此时小说的变化只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小说深层次表现的内容在本质上没有改变。作家创作中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和存在价值。

余华的创作转型可以说是机智而成功的,在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古至今,对文学的功用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作家应该承担起巨大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性和心灵的文学不该高高在上,而应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哲学意味的救赎并不能代替人性中善意的温情,只有在走下神坛后,才能赋予文字最富情感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田雪隽.论余华的早期小说创作与第一次创作转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黎杨全.“经验”的贫乏与救赎——论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创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86-91.

[3]赵书影.先锋文学的本土化探索——对余华小说转型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8(3):96-97+95.

[4]竺琼.“先锋精神”的延伸、变异与背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

[5]王永兵.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化[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

猜你喜欢

余华人性转型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人性的偏见地图
转型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