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对隐性课程的诉求

2016-05-30于江丽

学理论·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高职院校德育

于江丽

摘 要: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德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现状,呼唤德育工作的创新,而隐性课程教育是未来高职德育教育的趋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231-02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人才的标准之一是德才兼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要求,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建设者。因此,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才兼备理应成为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对隐性课程进行开发

高职内涵建设的关键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诉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历经探索,最终找准定位。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亟须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经探索与转变,教育部16号文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做出了更为准确、全面和科学的定位。这一目标定位要求学生的技术能力和精神境界共同提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要突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但只有德才兼备,才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高职大学生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显性课程来学习,而隐性课程对高职大学生的意志、精神、情感、价值观念等的影响比显性课程更加深刻和有效,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地要依靠隐性课程来实现和完成。

二、高职学生的特殊性需要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由“90后”大学生全面覆盖。“90后”大学生成长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年代,他们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信息化时代的便捷。这造就了他们思想活跃、想法新颖、表现自我、标新立异等时代特点,他们的自立自强、平等竞争和创新意识也强于前几代大学生。“90后”大学生乐观向上,有较成熟的人生态度,有独立的人生选择和人生规划。面对社会竞争压力,自觉根据社会需求,把自身打造成与时俱进的新时期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水平,而且有着鲜明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一样富有青春活力,有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的激情和干劲。但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也表现出了其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生源一般包括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以及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和具备高中文化程度、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在职人员等。相对普通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思辨能力较差,学习被动功利。在学习上,他们片面强调突出技能,从而忽略理论学习。由于基础薄弱,又缺乏拼搏进取、坚忍顽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学习缺少主动性和计划性。在人生观上,“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的高职学生,更重视自我发展,崇尚自我价值。他们并不反对牺牲和奉献精神,但却并不认可在牺牲和风险光环下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心理上,由于很多高职学生因为严重偏科或成绩不佳,没能进入普通高校而选择就读高职,因此有一定自卑心理。同时,“90后”个性比较突出,行为标新立异,意志力薄弱,抗干扰能力差,沉迷于网络,影响正常学业及身心健康。以上因素都加剧了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困难。高职学生突出的个性,使得他们对于说教特别反感,对教师的显性教育尤其叛逆。随着现代化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生活成本的提高,给“90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尤其要加强隐性课程教育,指导学生正视压力,调节消极情绪,提升个人素质。

三、高职德育现状存在的问题需要开发隐性德育教育资源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但相对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德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实效性仍有待提高。

(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忽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两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职院校德育的主要渠道,直接面对所有学生施育,在大学生德育中扮演着主导作用。但这种德育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其高尚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可操作性、个体的发展和行为导向性,以至于德育的目标显得空泛,缺乏个体适应性。高职学生生源良莠不齐,思政课大班授课,思政课课程本身博大精深,教师知识能力表现得相对不足,授课及教学管理难度加大。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即便是加强课内实践教学,也难以顾全所有的学生。所以,目前的德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难以做到完全了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对于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品格,以及加强人生观与职业理想的教育,都显得力不从心。

(二)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的德育教学侧重伦理道德知识的演讲,轻情感的培育;重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学生不能用心去体验,体会不到其中的人文情感、人性意识和人本理念,富于情感的德育变成了干瘪的道德规范,传递的只是知识,而没有情感、想象、思维,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知识丰富,但缺乏感恩之心、情趣之心和同情之心,难以做到知行合一。甚至有些院校为了扩大生源,赢得良好口碑,开设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淡化了德育工作,学生学习了知识和技能,人文素养却没有相应提高。

(三)道德实践片面重视形式,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增强。高职院校一般都是通过基地参观、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德育工作。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德育实践课要么不重视,要么流于形式。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参加人员少,走马观花,难以起到让学生了解革命历程,净化心灵的震撼作用。有些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不鲜明,没有价值升华,片面追求德育工作的手段、形式,忽略德育的根本目的,掉进了形式主义的陷阱。一些大学生长期受形式主义影响,容易偏离人生理想的航向,产生投机取巧的浮躁心态,做事偏向功利。很多学生为了考核加分、拿奖学金、评优提干而做好人好事,这并不能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作用”。德育不仅要重“知”,更要注重“行”。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方法一直备受重视,但因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因素、利益需求和心理特点,教育效果难具持久性。随着“90后”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日益增强,该教育方法日益显现出局限性,德育亟待从显性教育方法绝对主导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隐性教育在教育者的宏观主导下,以内隐的教育因素、活动和载体,间接地对受教育者施教,能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于情景之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不同侧面给学生以启迪和教育。高职德育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这一德育资源的潜能,使其与显性德育相得益彰,更好地实现德育工作的整体性、有效性与层次性。

参考文献:

[1]邱春明.高职院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兼谈《基础》课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2]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彭友良.高职院校德育实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4]崔常铭.吉林省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The Demands of Hidden Curriculum i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 Jiangli

(Guangd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areer Academy, Foshan 528216,China)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main task is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skilled personnel for the country.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the target lo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oral education, hidden curriculum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高职院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