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中打破英语课堂“沉默”的实践

2016-05-30张飞军

新校园(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沉默学案英语课堂

张飞军

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对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NSERC)的模块设置强调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理、心理的发展需要,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作了系统的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新课程注重“互动和实践”的教学理念,笔者针对民办高中英语课堂的“沉默”做了实践。

一、“沉默课堂”的表现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通常有以下表现:一是没有开口的意愿;二是不敢在课堂上大声地表达;三是不认为朗读是重要的作业形式。

二、“沉默课堂”的归因分析

1.基础不好,造成对英语没有兴趣

笔者执教的高中列入杭州市第二批招生计划。根据历年杭州市教育局编制的《招考指南》中所提供的数字,第一批招生的重点高中、优质高中及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数约占报考高中生源的85%以上。换言之,进入我校的学生处于同龄人的后15%。对我校高一的中考成绩进行了统计,英语科目的平均分为86.3(注:杭州某重点高中该届英语中考平均分为110.5)。学生英语基础不佳,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英语课“饱和情绪”的产生

“饱和”系化学术语,“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学生产生的“心理饱和”现象,关键原因该归咎于教师讲得“太多、太滥”。如能做到讲解精辟,语言到位,从不拖堂,学生则会少出现甚至避免无心听课的情况。如果在阅读课中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自主理解文章,效果会好得多。

3.英语课堂上“消极心理气氛”

导致出现“沉默”的另一原因是教师讲的“时间”太多、“内容”太滥“方式”太悖。“多讲”,教学时间被教师挤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英语能力的下降;“滥讲”,一味地重复唠叨“分析”课文,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导致学生产生“饱和情绪”;“乱讲”,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创设让学生成功的平台,不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导致学生缺乏自信,使消极、对抗的心理潜滋暗长。在教师如此的“讲解”之下,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没有自主性,英语基础差,不敢出声,最后导致英语课堂的“沉默”。

在消极的心理气氛中,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产生不满、紧张、焦虑、厌恶等情感体验。在教师管理过度严厉的情况下,学生呆若木鸡、昏昏欲睡;在教师管理较松时,学生心不在焉、无动于衷、思维懒惰、反应迟钝,甚至产生对抗心理气氛。要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需要用“中药”对其进行长期“治疗”,而此味“中药”的药引子是“少讲”。有了教师的“少讲”,才有学生的“多学”,才可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发挥其主动性,使其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打破“沉默课堂”的有效实践

如何打破英语课堂的“沉默”?在笔者近几年的实践中发现,“多学少讲”的课堂模式正是治疗此种病症的一味“良药”。

学生“多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的活动多,即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寫,动情感受、领悟,体验的时间多、机会多,得到的锻炼就多。二是学到的知识多,信息量大。三是学生的收益多,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高,学习效果好,相关素质能够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

“少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少进行“给予式”的讲解。5分钟能讲明白的,绝不讲6分钟;学生自己能够研究明白的,教师绝不讲。从而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是把课堂视为“展示”教师讲演水平,学生被动听和接受结论的舞台。

针对“沉默”现象的有效实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以英语“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载体开展“多学少讲”。第三,加减分考核法在课堂内外的使用。

1.导学案的运用为打破沉默做前期铺垫

英语教学中的“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而设计,在教学前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导学案的部分内容需参照教案制定,部分关键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式可以在导学案上通过问题的形式告知学生。学生通过对导学案的学习,不仅明确了预习的目标和任务,还能改变传统预习作业难以落实的局面。

(1)导学案的设计

教科书面向全体高中生,既要满足层次高的学生的需求,也要适合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情况。因此,教材在设计中本身就有一个潜在的目的:可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笔者根据新课程英语教材的这一特点,尝试把导学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和要求。其中的任务设计主要包括:

①明确知识要点,了解需掌握的语法、重要句型及词汇,理清单元知识网络。

②合理设计问题,使学生能通过个人努力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预习单词、词组,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③利用小组合作,对文章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并组织好语言发表个人看法,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

④同一导学案不同层次的设计。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导学案中部分问题属于简单题,学生可以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部分问题难度居中,让学生的思想转个弯才能得出答案;另一部分问题则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求助其他途径(如网络、词典等),并经过探索后才能得到答案。有些题目可设计为无标准答案,学生自由想象表达。

以人教版英语选修7第一单元的阅读课中的“阅读环节”为例做一比较。在传统的教学中的阅读内容设计为:

Step III Reading:Deal with the reading part.

I.Scanning

Scan the text and find problems Marty have in his life and what he does in spite of his disability.

Task1:What kind of person is Marty? Discuss in groups.

suggested adjectives:

brave, unlucky, weak, clumsy, strong-minded, optimistic, happy, independent, stupid

Task2:Discuss the next two questions on Page3.(Deal with the next two questions in the same way.)

II.Suggested answers

I think Marty is very optimistic. He is strong and independent. He has learned to enjoy life.

I think when others make fun of him or feel sorry for him, he may feel hurt and get annoyed.

Maybe at the beginning I will feel very low and disappointed, but Martys story will encourage me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 will learn to adapt to the disability and try to live a positive and satisfying life.

III.Careful reading

Read the text carefully,finish Ex3 on Page 4.

Suggested answers:

Paragraph 1: I have a muscle disease, which is very unusual.

Paragraph 2: No one knows how the disease develops.

Paragraph 3: The difficulties I have in daily life.

Paragraph 4: My fellow students have begun to accept me for who I am.

Paragraph 5: All in all, I have a good life.

Paragraph 6: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can also live well.

Read Paragraph 4-6 again, deal with Ex4 on Page 4,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以上設计步骤的实践,在笔者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沉默”的现象,只有小部分学生能跟上笔者的教学设计思维,部分学生是懂而不说,更有部分学生对文章根本无法理解,整个课堂十分“沉默”。

使用导学案后的课堂气氛则截然不同。在此次学案的设计中,笔者仍使用上述问题,只是将问题提前一天告知学生,鼓励其积极讨论并在课堂上发表个人见解。

导学案部分内容:

Ex1.Answer the questions after you read and discuss with your classmates, give your supporting sentences on the text.

I.What are the problems Marty have in his life ?

II.what he does in spite of his disability?

Ex2.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discuss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finish Ex3 on Page 4, try to sum up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1:

Paragraph 2:

Paragraph 3:

Paragraph 4:

Paragraph 5:

Paragraph 6:

课前学生完成导学案后,课堂上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上述导学案的内容,课堂上的组织为:

Teacher: now you can discuss with your members again about Ex1.Make sure each group get an agreement with 2 minutes.

After 2 minutes teacher an invite some volunteers to give their answers and their supporting sentences on text, other students should give their judgment about their answers.

此环节让学生先发言,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陈述本组意见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相关句子。

Teacher:Discuss with your member again about Ex2 to make sure your answer is the best one of your group, besides, give your supporting idea according to the text.5-7minutes is limited in this step.

Students can discuss with their members and get an agreement for each paragraph.

此环节中,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协助学生完成对文章的理解,在参与中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以作下一步针对性的讲解或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设计各个环节给学生带来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思维不畅的时候,这时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点拨,给学生一个跳板,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最终,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阅读的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自行理解,主动权下放。这样的英语课堂不仅在形式上打破了“沉默”,更从思想上打破了“沉默”。在没有教师严格讲授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显得更为放松,与同学间讨论不再拘束,发现问题能及时问教师,也有机会发表个人的见解,有效地避免了一部分学生“怕丢脸”的心理,从而让更多学生参与对课堂内容的思考,达到打破思想“沉默”的目的。

(2)导学案的作用

第一,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使用导学案必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他们有主动探索的精神。由此,学生也从被动学习者转化成思考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教师则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第二,重心的转变。导学案的模式,从以往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中心,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

第三,课堂中师生活动效果好。导学案将教学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上课,能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更加民主、和谐。师生间、生生间的活动,在质疑、辩论、合作、探究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目标的达成明显较以往高。

2.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为打破英语课堂“沉默”提供了平台

导学案实施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小组合作”。“多学少讲”课堂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并非英语课上常使用的“前后左右”搭配式组合,而是教师在实施“多学少讲”课堂模式前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步骤。

(1)合理编组。

一般编组有两类方法,一是学生自由搭配,二是教师分组。小组成员一旦确定,以不调整或少调整为宜。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以下编组原则:第一,每组成员可以4—6人不等,每组内男女生都要有一定的比例。第二,每组内要有不同基础的学生,以优秀、良好、需努力三個层次进行分类。第三,每组内要有不同性格的学生,性格内向学生要根据实际与前者进行互补编组,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带动性格内向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能力。

(2)确定组长。

组长是关键的人物。要对英语学习有较浓的兴趣,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有效地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和解答问题,要有一定的威信。教师要定时召集组长开会,了解学情,发挥组长作用。

(3)分工合作,轮换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互动,即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当教学的监控者和咨询者。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合作小组里也能充当“专家”或“英语教师”的角色,与同组成员共享学习资料,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合作的目标。每次活动中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一个任务,责任分工很明确,并且要落实到位,强调个人负责和小组集体负责的作用和奖励(积分制与期末成绩挂钩)。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组长根据每位成员的特长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做到每人有事做,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责任,然后回到小组。大家共同搜寻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提出建议、概括和总结等,从而保证学生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取得效果,也能使他们在同学合作交往中学会交际,学会做人。

教师给学生制定导学案,并让学生在课前对其进行预习,“多学少讲”课堂模式的开展就有了一定保障条件。当然,课堂上如何运用十分重要。笔者在上文已经指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滥讲”“乱讲”。那么,在课堂上根据导学案的精心设计,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时的使用,不仅把学生完全从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而且完全避开了教师原本可能会发生的“错误”。由于学生在课前就根据导学案进行了准备,此时教师根据编好的小组,将其中需要学生深入讨论的问题和任务交给小组合作,限时完成。此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兴奋度都将高于以往。

3.“加减分考核法”为打破英语课堂的“沉默”提供有效的保障

这一考核办法涉及学生在课堂内外对英语学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如举手发言、单词听写、作业情况等,并对此有一定的评价。学生所得分数作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总评分挂钩,学期总评分将记入个人档案。每人每学期的基本起点为0分。具体操作主要涉及下列情况:

(1)学生上课主动发言,视问题的难易度,回答正确加2-3分,回答错误加1分。

(2)学生上课非主动发言,视问题的难易度,回答正确加1-2分,回答错误扣1分(出现此种情况教师可在课堂对学生提出鼓励,如:“今天你欠我1分,希望下节课你能还给我!”只要学生举手发言就立刻可以还清“债务”了)。

(3)学生在单元单词听写中得满分者每人加5分,90分以上每人加3分,80以上每人加1分;听写后仍不合格者扣3分。在文章或词组听写中,教师视听写内容的难易度对学生适当进行加减分(实际操作中,教师应以加分为主,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

(4)学生作业得到教师评语“excellent”“wonderful”等词时,每人可加3分;作业不交者或抄袭别人者每人扣5分;作业明显不认真者每人扣3分。

(5)学生参加年段或校级有关英语竞赛,每人加8分;在年级竞赛中获奖者每人加12分;在校级竞赛中获奖者每人加20分。

(6)学生所获得的分数可用于抵消单元背诵(每单元都有要求背诵的段落),其中15分可抵消一个单元的背诵任务,由学生自主决定。

(7)超出以上核定范围的,教师视情况适当加减分。

(8)学期结束后,学生所得分数按15:1的比例折算成总评加减分。此外在总评分中,按要求背诵出的课文,每人每单元加1分。

“加减分考核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频率和积极性,不仅打破课堂上的沉默,更打破了思想上的沉默,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对课堂的热情,激起其对教学的进一步研究,最后達到师生互动良性循环的目的。

四、对实践效果的自我判断

打破英语课堂沉默的教学实践已近三年。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课前导学案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学习所需的信息。课堂上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言,可用“争先恐后”来形容。小组合作学习频繁,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英语课堂不再“沉默”。

在这期间,笔者曾拿使用“多学少讲”课堂模式班级的成绩与未使用此模式(传统模式)班级的成绩做对比,以学生三年前中考入学的英语成绩和市高三一模(杭州市统测)成绩做比较,列表如下(其中A、B班为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四个班均为平行班):

从两次成绩的对比来看,笔者所任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增长率明显要高于其他未作“多学少讲”实践的班级,增长率至少高出2.2%,最高可达5.9%。以学考成绩作比较,笔者任教班级取得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当然,考试成绩的进步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无疑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可喜的是,这两个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其英语成绩的进步,与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多学少讲”课堂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民办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与其他优质高中和重点高中未必相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应通过实践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2]晋武权.预习学案模式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2008(11).

[3]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沉默学案英语课堂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乡愁导学案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不沉默才是金
“比例尺(一)”导学案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
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