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2016-05-30黄翠良��
黄翠良��
[摘 要]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差慢费问题,教师必须明确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核心和根本任务,确定适合学科需要的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05
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差慢费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构成的动态系统。相对来说,五个子系统中的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较其他三个系统稳定,因此强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操作控制要求。
一、明确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核心和根本任务
教学内容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能力的总和,是师生教学中共同完成的中心问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依据,但并不等于教材。语文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跟教师本身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及根本任务认识不清有关联。
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在诸种性质中,以基础工具性为主导,同时具有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言,这是1949年全国统编教材时,根据叶圣陶的建议,将新中国成立前的小学国语、中学国文合并为语文的本意。叶老后来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那么中小学语文课是不是语言教学课,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是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的重要问题。
语文的本意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语言教学。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从来都是要求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文字,通过文字记录语言,表情达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言的感知上。一个语感较强的人,能够判断话语正确与否,敏感地意识到话语的得体性,并能体味其风格和意蕴情趣。语感是语言感受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能力,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
语感的获得有习得和学得两种不同但相辅相成的方式。习得是学习者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获得的语言,如儿童早期的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口语学习。学得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的语言,如母语的书面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如壮族人学汉语)学习,多数采用的是学得的方式。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学习汉民族共同语是学习第二语言。因此,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强化语感训练就更有重要意义了。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以语言为核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语感,离不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抓好“两基”工作,才能为语感积淀和能力转化打下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要主次分明,综合提高,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主独尊”。加强语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不可偏废。
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必须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把以灌输知识为主的课文分析、文学常识课、语法知识课、修辞知识课变为语言训练课,把以题海战术为特征的应试训练变为语感训练,构建以通过学习教材积累语文基本素材(识字、积词、从语感角度把握基本句式)为前提,以章法知识统领,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知识,以读写听说活动技能为基本训练,以读写为重心兼及听说,构成按由低到高分阶段、分项目、分单元的顺序进行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确定符合学科需要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要预期实现的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变化。这种行为变化涉及认识、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方面,这里着重于教学活动结果的认知方面。我国教学活动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现行语文科教材的内容编排一般分为单元,其教学目标也相应分为学科目标和单元目标两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较高的学科教学目标,它是由大纲、教材编者制定的,规定了学科的任务和要求;第二层次是单元教学目标,它具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可测性,其拟定主要是教师自己的责任。显然,这两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系统论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通过科学的分解成为各个部分,整体对部分起着指导作用;各部分的辩证综合又能体现整体,部分对整体起着具体化和保证作用。目标的制定是遵循学科到单元进行的,而目标的落实是反方向进行的,即从单元到学科。从目标的辩证关系看,如果单元目标落实了,那么学科教学目标就能达到。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单元目标的落实。
单元目标的制定必须遵循几个主要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所列出的知识点要全面,涵盖单元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各个知识要素,揭示单元内容知识要素及其相互的有机联系;二是层次性原则,即以教学大纲的目标层级为基础,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一般把基础教学目标分为知道(识记)、理解(领会)、掌握(应用)、熟练掌握(分析与综合)四个层次,确定认识能力层次要求;三是知识与能力相统一原则,即把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联系建立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认知坐标之内,从而确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解决因重能力轻知识或重知识摈弃能力的问题;四是可行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即联系学科目标体系统筹安排,既要反映教材前后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又要遵循学生认知能力本身发展的阶段顺序和节奏。注意不能把单元目标孤立起来,随意抬高或降低,必须使其在层次水准上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潜在接受可能,使学生通过单元教学活动都能达成目标。
教学目标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学目标作为大纲的具体化、课本内容的提炼,能帮助教师正确领会大纲精神和教材内容,有助于教师客观地把握教学进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质量稳定提高,而且对纠正应试教育的冲击所导致的教学中离纲丢本、乱赶进度、随意拔高要求等偏向有积极作用。其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制约和影响其他教学因素,有利于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纠正教学过程中,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教师总是企图给学生充塞更多的东西,常常滥用复习资料、参考资料,无限扩充知识内容,大量拼凑练习题,搞“大运动量”,使教学内容越加越多,越加越难,如此似乎“万无一失”,其实反倒使学生陷入书海题海之中,负荷过重,食而不化,最后连基本的知识都学不到手的倾向。
三、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精选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技能、技巧和手段,以教学原则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排除教与学的智力问题与情趣问题的干扰,并给学生带来满足感的一套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定性条件。教师个人的教改也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不同的教学任务,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教学任务,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正如过河可以用桥也可以用船一样。教学方法有共性的,即一般性的原则性的方法,又有个性的,即典型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及语文学科特点研究教学基本因素及组合运用的规律,即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教授语文的基本方法,及完成一定课题如何选择相应的基本学习方法和教授方法,然后组合为特定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帮助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习别人成功的教法,才能改变成功的教改无法推广或盲目推广的情况。“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指导而不是“代替”,要注意对学生的诱导、启发、点拨,指导学生理解、分析、思维、想象、动口、动手,最后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学科性特征,掌握和灵活运用诸如讲授、演示、练习及讨论等各种各学科都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掌握和灵活运用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诸如阅读法、导读法、语感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把语文课上成有效的语言教学课和语感训练课。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只有紧扣教学目标和训练重点,通过阅读来指导,学生才能理解文章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语言运笔之妙,产生“异质同构”的语言感应。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是朗读、默读和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例子,使学生体会语言的构成特点,感知语义形象,领会情感旨趣,培养语言能力,最后达到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水平必定会实现质的飞跃。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将无法发挥其功能价值。因此,有效的教学依赖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目标具体化和教学方法灵活化,也有赖于师生双边教与学的效应,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系统论给我们的启示。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