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
2016-05-30张仲林
张仲林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励志教育;前瞻性;多向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53—01
教育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人才的途径。语文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化来培养人,这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环,这种基础性不仅表现在对语文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上,还表现在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上。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呢?一方面,要前瞻性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另一方面要科学地思维,多向性地践行励志教育。
一、前瞻性地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
小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主要在于成年人的引导,教师应在启蒙教育中催生其对未来的希冀,并使其上升为励志的自觉行为。对应地,小学语文教育重在全面素质的造就,其中的关键自然是励志,这种励志教育贯穿于基础语文知识教学的全过程,与之相辅相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对基础语言的学习,最终的价值应是对全面素质的培养。如果前者离开后者,那么这种语言性的学习会变成毫无生机和吸引力,如果既着眼于励志引导,又着手于语言传授,学生会从中体味到无穷的文化内涵,并引申出无穷力量。
二、在教学中多向性地践行励志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励志教育,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应选择。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词语的训练中强化学生的励志意识。中国的文字构造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它们不仅在表达概念的抽象性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词语训练,在训练中,教师可以抓住词语的意义强化励志意识。表达励志意义的词语有很多,比如,自强、自立、坚韧等词。教师可借助于口头的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的表达,来强化、丰富学生的励志意识及其内容。
2. 在典故的叙事中形象地引导学生励志。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及其典故,这些典故既形象、具体,又适合小学生学习,通过课内外的生活叙述与启发,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达到引导励志的目的。比如,通过成语凿壁偷光这个典故,能够告诉学生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有所作为。类似的成语或者典故有很多,在学习中随时可以碰到,利用它们背后的故事激励学生,是很好的选择。
3. 在家史教育中促使学生励志。语文励志教育要结合家史教育,如,讲述祖辈劳作的艰难史,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人奋斗的结果,使学生从小就产生回报心理与向上精神。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学生所在家庭的艰辛历史大多是存在的,因此这些素材十分丰富、形象,且有可比性。
4. 在个性与个体的差异比较中催生学生的励志愿景。有比较就有区别,就有竞争和励志。在社会、群体的比较中,有地位、阶层、岗位的差别,这是历史的存在。我们虽然教育学生行行出状元,但也要告知他们现实社会中人的地位、利益差距与人的生存状况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其中的主要着力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文的社会背景介绍中,结合现实的人物分层,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向上的愿景。另一方面,从班级学习比较中,突出优秀学生的优点,以榜样的方式,使学生互相学习而不断进步。
5.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促成励志。励志贵在志,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不是只要学生学习好,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与后天际遇,让他们在各自的生活领域中有所建树。小学生的先天条件不一样,后天环境也不一样,而其所取得的成就,应是在课内与课外的多样生活中共同促成的。对此,语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要结合课外活动,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拥有自己的志向。
6. 在良好平和的心态中维护励志。励志虽然不完全是竞争性的状态,但是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趋于这一竞技的行为。针对小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来说,他们在过度性的励志促成中,会产生过度竞技性的心理压力。就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不忘励志教育,又要尽力使学生心态平和,从而使其励志能够持之以恒得到维护。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励志教育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务必从多方面、多途径、多层次地践行。这种教育方式,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必将对素质教育的深化起到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