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

2016-05-30熊慧

创新时代 2016年1期
关键词:书声琅琅情味语感

熊慧

语文的基础化教育首先是掌握语言,而语言有三个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平时我们的朗读,就是学习语音的最好方式,它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朗读可以了解读音的正确与否,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口语化的交际。如果不读出声来,语言也就成了缺了要素的、不完整的语言了。这也就是“读”与“看”的本质区别。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阅读”提出了这样的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说“书声琅琅”应当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人就十分重视吟读、吟诵之功,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然而这一传统且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在今日却往往被人忽视,讲解代替了朗读,练习做题代替了朗读,写作训练代替了朗读。朗读声在校园似乎销声匿迹了,偶尔只在分析重要句子时有点朗读的声音。这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如读课文时句子读不完整,读的句子缺少情感,不明白句子表达的含义,理解不了标点的作用等。这样在阅读上就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写作上分辨不清自己写的句子是否通顺,是否能准确地表达;在交际上不能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事实上,朗读之于语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有助于养成良好语感,领悟作品情味

语文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固然得经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教学过程,但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借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语意正误感受、语音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也就更容易读出情感、领悟情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读书就是以吟诵为主要手段的,这是因为在吟诵之中得到了文章语言的语感,也就领悟了文章语言中的情味。如,以《沁园春·雪》为例,若让学生不断朗读,读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气势,读出“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柔美,读出“惜秦王汉武,略输文采”的遗憾,读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志豪情,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构的高远壮阔的意境之中感知到北国的壮丽景观,领悟到作者的远大抱负。汉语是非常适宜朗读的,它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其琅琅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朗读中,有高亢的激情,如大海之奔流;有柔和的温情,如溪水之潺流。有节奏明快的欢畅,有低沉愁绪的忧郁。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发泄、得以放纵、得以畅流。所以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来,也只有学生形成了真正的语感,才能领悟到文章情味之所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有助于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工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这不但说明了朗读对理解、体会文章的作用,而且强调要“花一番工夫”去朗读。可见朗读对理解课文的重要作用。因为朗读是有语感的,而不同的语感表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所揭示的情感也是不相同的。例如,重读的地方表示其在文中的重要性;高音的地方表示出情绪的高昂;休闲的地方要读得舒缓;激情的地方节奏就要加快。有时停顿的位置不一样,其含义或者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在朗读中把握了语感,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正如朱作仁所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只有对课文有了真正的理解,有了真切的感悟,才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因为朗读把视觉符号变为了听觉符号,化无声为有声,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从视觉的途径接收信息,同时还可从听觉的途径接收信息,使课文内容更深刻地印在他们记忆的屏幕上。在这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就自然能把握住句子的通顺与流畅,有助于作文的写作与语言的表达。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可以当堂背出诗句和优美文字,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在作文写作或语言表达能运用曾背过的文字。例如,朱自清的《春》需要全文背诵,我带着学生深情朗诵,学生都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后来的学生习作中,经常能看到课文《春》的影子。毕业后的学生曾真心道白:“语文现在运用最多的是曾经朗读背诵过的内容。”

三、有助于自然内化,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读”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道理非常简单,当学生朗读的时候,声音通过耳朵传入大脑,此时大脑会根据已有的知识迅速作出反馈,哪些地方读得语句不顺了,哪些地方读得音调不当了,哪些地方节奏没处理好了,就可以及时作出调整改进,久而久之,经过潜移默化,自己也就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中古今中外的名家高手,以其生花妙笔反映了现实,表现了世界,阐明了事理,抒发了感情。这些文字作品作为朗读材料,经过师生对朗读的分析、体味,那就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了,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造。于是,朗读多少篇、多少次之后,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圣陶语),也就是把作者的言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消化了作者的文笔。学生通过朗读,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自己的语言储库中的一部分,在口头交流时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潜移默化的成果也渐渐显露出来。可以说,朗读教学达到了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效果是不注重朗读的人所难以体验的。

显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正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注重朗读,认真备“读”,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不再让它流于形式,而要真正把它放在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充分发挥朗读的特有功能,体现朗读的价值。朗读,从来就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我们更有必要将它继承并发扬!加强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由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朗读的魅力并爱上朗读,爱上祖国的文字,还学生一个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书声琅琅情味语感
押题作文
沉睡的鸦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
好词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