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一座心灵之桥,收获和谐
2016-05-30王丽萍
王丽萍
记得带完第一轮初三,我大大松了一口气,放下板着的脸孔,满心欢喜地期待学生归来探望。几天、几个月,直至几年,那魂牵梦萦的面孔始终没有出现,是什么让他们一去不复返,而匆匆行走的我却未曾发现这越来越遥远的距离?回想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我对他们斥责多,表扬少;要求多,鼓励少;严厉多,宽容少;命令多,商量少;而我还自以为这是为了他们好,就在这不知不觉流逝的时间中,他们对我这个班主任封闭心扉,情感冷漠,师生之间除了上课、考试、成绩,似乎别无交流。我想他们定是视学校为牢笼,视我为猛虎,快快逃离这儿才好。
一晃又许多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了一些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关系着重表现为传授知识与获取知识的关系,但实际上,如果教师仅仅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竭力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话,那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有效学习过程。从长远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大有裨益。应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必修的“隐形”课程,正是它的隐形,才被许多初为人师者忽略,导致了失败。
明白了前进的方向,我就开始留意起师生相处之道,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架起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之桥,才能收获和谐。
一、端正心态:悦纳
2003年,贝特西·罗杰斯当选美国“全国年度教师”。他认为,教师必须以关爱、积极的态度接纳学生的全部,为学生营造有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氛围。在她的努力下,无论是不愿读书的淘气包、来自破碎家庭愁苦不堪的可怜儿,还是内心充满恐惧的害羞的孩子,罗杰斯都能使他们逐渐获得自信,走上发挥自身潜能的道路。
接纳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言语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举止给予承认和接受。它不是赞同,而是对学生的宽容、尊重、认可、真诚和爱心。接纳是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距离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终使教师的严格要求得以贯彻的良好基础。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应掌握的一种教育艺术。
在与学生们接触的初期,教师在对他们模糊感知的情况下,要做到对学生们愉悦接纳是比较容易的事。在这一时期,学生通常处在观望期,不会轻易犯错,而教师也不会一开始就很严厉。这时候,教师第一次见面时的呼唤、脑袋上轻轻的抚动、亲自帮他们包一次书皮……都可能让学生们雀跃不已。
最难的是在相处久了以后。学生难免会犯错,甚至一犯再犯,出现反复,如果这时教师亮出看家的“惩罚”法宝,那就糟了。学生的错误一次比一次严重,教师的惩罚一次比一次严厉,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身经百战的学生会怎样呢?会“无所畏惧”,破罐子破摔。
最先改变的必须是教师,适当的惩罚是需要的,但不是基于心理上排斥性的惩罚。这时我们教师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情感上的接纳。要知道,这些调皮的学生屡犯错误,他们的内心也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训斥。此时此刻,教师最易以接纳的心态来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教师以接纳的心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就能够透过事情的表象,弄清楚事件背后的学生的意图和感受。教师与学生做一个深入、细致的情感交流,或口头,或书面;或一次,或多次;只有师生间的心互相沟通了,道理的传递才会畅通无阻。
记得前两年接手的初一班上有一个男孩,刚报到时就表现非常“突出”,聊天、忘作业、顶撞教师、不按要求完成班级打扫任务。你一说他,他就用不满的眼神看你。有了这样的初始印象,我从内心就不喜欢他,以致开学之后,每遇到一些事都是用责备的语气,渐渐地这个学生问题越来越大。我开始反思,我对他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我理智地回想从刚开始和他接触到现在的整个过程,我不得不承认,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使我对他有了排斥感,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好接纳他,或许他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糟糕。但我从一开始就给他定型了,没有给他应有的宽容和鼓励。想起这些,我后悔莫及,作为教师,我应该张开接纳的胸怀,每天期待学生新的一面,用爱引导他点滴的成长。
二、把握关键:沟通
沟通,并且只有沟通才能构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因此,沟通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心与心的靠近,就能给教育创造成功的机会。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那么教师在学生们面前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而学生们对教师自然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了”。久而久之,双方都陷入埋怨和痛苦之中。其实,“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通过沟通,彻底拆除妨碍情感交流的墙,才能达到师生和谐相处的暖心境界。
如何沟通,方法林林总总,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寻找适合自己性格的沟通方式。有的人幽默风趣,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化解的不快;有的人沉着稳健,能在深刻的道理中坚定学生曾摇摆的方向。
我没有幽默风趣的能力,离沉着稳健也相差很远,怎么办?早在1958年,科根研究指出,温和、体谅的教师备受学生欢迎。我想,我应该利用我性格中谦逊的品质来温和、诚恳地和学生交往。因此,在沟通方式上,我比较倾向于我所能把握的温和有效的方式。
1.说话温柔。一个好教师就应该用温柔的语言来暖化学生。简单粗暴的呵斥教育只能起表面的效果。更深入人心的是温柔的语言带给学生的信任感。就像“水的载歌载舞能使鹅卵石光滑剔透”,而重重的敲击只会让石块棱角毕露,甚至粉碎。让学生在如沐春风般的谆谆教诲中感动、成长。
2.眼神交流。教师的眼神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对学生有极大的暗示和感染。实践证明,教师的眼神和学生的眼神接触时时间上要充分、面要广、要有爱,只有这样,获得信赖和敬重的可能性才会越大。在多数时候,我比较喜欢用眼神和学生们交流,特别是初三的时候,学习任务很重,要专门抽时间来和学生好好谈一谈的机会不多。我和学生们已经共处了两年,到了初三,相互之间已经非常熟悉,这时,他们就能从我的眼神中获得很大的精神力量。面对浮躁,我给予嗔怪的眼神;面对成功,我给予肯定的眼神;面对失败,我给予激励的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
3.书信交流。从调查中发现,特别是初中的学生,对书信交流思想的方式情有独钟。书信的交流既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可以将一些曲折复杂的思想在自己的慢慢思考下清晰呈现,还可以将一些澎湃涌动的情感洋洋洒洒地诉诸笔端。假如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你最容易接触的是那些活泼开朗的学生,那么,书信就能帮你很好地了解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只要你积极鼓励他们拿起笔,然后为他们排忧解难。
我深深地记得自己上高中时那段灰暗的日子,成绩由名列前茅跌至中等偏下,家里也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变故。我感觉自己整日灰头土脑,心情极差。我们的班主任算是一位较负责的老师,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察觉到我的变化。我在晚上悄悄点着灯,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却不知道该将它放在哪儿。就这样,那成了一封没有人看过的信。我想,要是当初我们的班主任能读到那封信,继而找我谈谈心,那该能多么慰藉少年那颗孤寒的心啊。
4.特殊关爱。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每个学生背后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明显的特殊性格。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来对待他们,而是需要用特别的方式来疼爱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鼓励他们面对人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在悦纳和沟通之后,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重要的是,教师要承担起架桥者的职责,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驱散学生心田的寒意、慰藉学生干渴的灵魂。我相信,只要用心,总会创造暖心的和谐之境,为有效管理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