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社会生活归于理性思维

2016-05-30曹家鑫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孙绍振作文题目作文题

曹家鑫

2015年高考已经曲终人散,对各省高考试卷的分析则方兴未艾。福建省高考将在2016年回归全国卷,把握全国卷作文命题的特点与精神是摆在福建省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笔者通过比较近几年福建卷与全国课标卷的作文命题,找到应对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对策,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2015年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是关于“路”的三句话: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这个作文题被网友评为今年高考“最有良心”的作文题,命题者似乎在“以温情的方式告别”自主命题。的确,且不说“戈多没有来”“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这样的“神题”,仅和去年的“空谷”“悬崖栈道”相比,就显得浅显明白得多,可以让绝大多数考生有“路”可走。

全国课标卷Ⅰ的作文题为: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全国课标卷Ⅱ的作文题为: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时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全国课标卷Ⅰ的作文题遭到网友吐槽,许多农村的考生大呼“不公平”,建议下次应该出个关于农村生活的作文题来平衡一下。但从立意来说,指向明确,角度开放,浅白的材料还蕴藏着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写作的空间很大。而要求以书信的形式来写,更是包含对信息化时代回归传统的一种理想。

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则更“高大上”一些,三个人代表三种人生态度:锐意创新,积极开拓;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甚至有人解读出三个人代表的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小李)、现在(老王)和过去(小刘)。

综观三个作文题,它们都是给材料作文,都具有基于生活、面向时代、内容开放的共性。但细细品味,福建卷与全国课标卷的作文题目风格是迥异的。如果说仅仅一年的比较带有偶然性与片面性的话,我们不妨将比较扩大到近三年的作文命题。(为简便起见,下表中的作文题没有完整引用,如有疑义,可参见相关原题。)

比较三年的作文命题,可以清楚看出,福建卷与全国课标卷的作文命题明显保持着各自连贯的思路与风格。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风格的差异。福建卷作文命题的风格是“务虚”,而全国课标卷比较“务实”,务虚有灵气,而务实则接地气。

福建省近三年作文题所给的材料要么是诗歌,要么是一句或几句富含哲理的话。这些材料往往言简意丰,没有特定的限制和背景,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富有灵气。而全国卷的材料,大多是具体的故事、特定的人物、常见的社会现象,甚至就是真实的新闻,显得生活化、接地气。

第二,关注点的差异。福建卷关注的是“哲理”,而全国课标卷关注的是“现实”。

福建卷的作文命题所给材料明显淡化时代和背景,可以看出命题者在有意回避社会热点。福建省自主命题十余年,作文题几乎都没有直接切入社会热点问题。福建卷的命题,总是希望在简单的材料中蕴含着对生活哲理的折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全国课标卷则似乎从来都是“直面现实,从不回避”。2013年“同学关系”的调查材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大学舍友投毒案;2014年“不要给动物园的动物喂食”显然源自于2014年相同内容的新闻报道;2015年“三个风采人物”中的老王,就是以中央电视台在“五一”期间推出的专题片《大国工匠》中几位高级技师为原型,而小李这个人物,又与国家倡导创新、2025工业4.0的国策有联系。全国课标卷似乎更希望学生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第三,导向性不同。福建卷强调的是理性思辨导向,而全国课标卷似乎更侧重于道德的导向。近年来,福建卷的作文命题基本导向在于“超越抒情,凸显理性”。孙绍振教授认为:“高考命题的开发,就不限于形式上的材料和话题,而是从感性抒情到理性议论的开发。”(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2014年高考作文题纵评》,《语文学习》2014年7—8期)孙绍振、潘新和等教授不遗余力地倡导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使得这种观念在福建语文教育界已渐入人心。

纵观近年来的福建省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还是改卷,都非常强调理性思辨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卷和其他省份在文体要求方面相对比较宽泛,一般只是要求“明确文体”,或者“不要写成诗歌”,而今年全国卷还考查书信体。而福建省高考作文从2011年开始,对文体的要求更加明确: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如果从命题来看,明显有潜在的倾向性:所给的作文题目更适合写议论文。

而全国卷的命题似乎更注重的是道德的导向。比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的作文题目,所给材料中有“慷慨捐资”的尚先生,有受到感化而幡然醒悟的年轻人,这纯然就是一个美德教育的好素材。2014年全国大纲卷的作文题目的精神与此一脉相承: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贫困的农民工老王做手术,老王主动要求到医院打工偿还医疗费用,成为医院尽职尽责的陪检员。这样“命意阳光,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题目是颇受闽派语文专家们诟病的。如果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赞美主流价值观上,文章就有可能千人一面,万人同腔。一如孙绍振教授的评价:“命题者将题目作为反映生活的教条,拘守于贴近生活……这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语文建设》2013年9期)“强制性的规定了政治性的或者道德性教化性的主题……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2014年高考作文题纵评》,《语文学习》2014年7-8期)

全国课标卷的道德说教意味不像大纲卷那么浓厚,但道德导向的立场同样鲜明。2013年的全国课标卷Ⅰ的作文题,在年轻的徒弟完美地将钻石切割成两块之后,让老切割师发表定性的话:“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这句话强调勇气的重要性,将勇气凌驾于经验、技术之上,显然出于德育的考量,而不一定是现实的真实。同年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在公布“同学关系”调查的结果,罗列“同学关系紧张”“可能”的原因之后,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这样的一句总结性的话其实就是一个鲜明的道德导向,学生大概也就只好“被立意”,而难以再持异议了。今年的全国课标卷Ⅰ,女儿举报父亲,也明显带有道德判断的色彩:大概没有人敢去指责女儿举报父亲的正义性。这样的命题,也许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得作文命题的开放性打了折扣。

基于这样的差异,福建省一线教师在步入全国卷时代的过程中,显然是需要一个学习、思考、适应和调整的过程。但这个调整并非推倒一切,重新洗牌,而是稳步兼容。

首先,全国课标卷与福建卷的作文命题差异并非是对立性的,而更像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关注人生,反映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其次,注重理性思辨已经成为现今作文命题者的共识,全国卷亦不例外,拥有这样的传统,在面对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时,更应感到游刃有余。再者,命题权虽已不在手,但解释权仍在,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弦更张,全盘改变。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卷作文,我们训练与备考的总体思路仍是立足社会生活,归于理性思辨。

立足现实生活,就是要关注现实,学会思考。这个“现实”,不是如同以往那样隐性的、抽象成生活哲理的,而是比较显性、具体到社会热点的。也许需要指导学生关心国事天下事,关注国家和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社会价值观的沿革,并将这种关注渗透到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分析具体的社会事件,在分析中形成自己的生活认识。

所有具体现象、具体事件的分析,都需要归于理性的思辨。教师要继续训练学生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比如面对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考生应该注意到材料中包含的矛盾的元素:小陈在面对亲情与法理时的冲突。小陈最终选择了举报,那么就应该去思考:这样做是否妥当?是否违背了“孝道”的原则?而为了避免流于简单的道德判断和肤浅说教,考生还可以向纵深探究:孝道作为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在遭遇现代文明的法理时,究竟孰重孰轻?究竟应如何平衡?如何智慧地解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孝道应该如何扬弃?这样思考的话,就能激发起考生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而这样的理性思辨精神必须落实在平时扎实的作文训练之中,而不能指望学生考场上的灵机一动、妙手偶得。

在回归全国卷的新的形势下,一成不变、无动于衷是行不通的,但惊慌失措、盲目跟风也大可不必。我们只需要认真把握全国卷作文命题的精神与方向,同时坚持自己好的传统,适当做出调整,平稳顺利地过渡到全国卷的时代。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一中学(365400)

猜你喜欢

孙绍振作文题目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借《解读语文》微观解读不可无“我”的《祝福》
你眼中的我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紧贴文字,注重方法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的策略性意义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论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法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