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声我敢负高曾

2016-05-30蓝士英王文荣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散文诗歌

蓝士英 王文荣

摘要:赵怀玉,清代著名文人,“毗陵七子”之一,工诗古文词。《五世手迹跋》是其缕述祖德的一篇长文,字里行间,跃动着欲传先祖懿德嘉行之拳拳之心。赵怀玉另有一定数量的述祖诗文,于中可见其对待先祖的荣光与骄傲、守护与振拔的动力,还有挥之不去的压力与焦虑。其述祖诗文,提供了多种考察角度,从文学的角度看,其渊源流变值得关注;从历史的角度,家族私史与官史的关系颇堪玩味;从社会学的角度,可思考个体与家族的关系。

关键词:赵怀玉;述祖;诗歌;散文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1-0027-08

述祖诗文源起《诗经》,至《昭明文选》有“述德”类诗歌之名出现,其后一直绵延不绝,然学界关注较少。本文拟以赵怀玉述祖诗文为例进行探讨。

赵怀玉为望族子弟,高门之后,名列“毗陵七子”(另外六人是黄仲则、洪亮吉、孙星衍、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工诗古文词,与孙星衍、洪亮吉、黄景仁齐名,时称“孙、洪、黄、赵”,清代著名文人。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张之洞《书目答问》提及赵怀玉,均目之为校勘家。

赵怀玉述祖诗文为数较多,盖因其家世显赫,其祖先文学政绩多有可传,赵怀玉念兹在兹的要事,就是能重振家声、绵延世泽。本文拟从赵怀玉的述祖诗文人手,考论其总述先祖之德的《五世手迹跋》一文,兼及其以高祖赵申乔为中心的述祖诗文,并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社会学角度考察其述祖诗文的价值意义,乞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五世手迹跋》为代表的述祖诗文

《五世手迹跋》是赵怀玉晚年所就的一篇长文,最可蠡测赵怀玉敬念祖先的心迹。以下按跋文内容先后为序,对人常以后的赵怀玉先祖,略作考论。

首先,关于怀玉太高祖赵继鼎:

先兵部公当国变后,隐于严君平之术。族难既平,唯以课徒为事。无锡高先生世泰书“江南老教书”五字榜其室,人皆称江南老教书。观所与友人札,谆谆言为师之难,可以知其不负人之子弟,宜手为赵氏发祥之祖,而世食科名之报也。……先生表章前人,有功赵氏不浅,故附存一纸于兵部公之后,识其所自来焉。

怀玉非常在意祖先的声名。太高祖赵继鼎,明清鼎革之际,遭遇坎坷,“中崇祯庚辰进士,授公安令,以治绩闻。行取授兵部车驾司,主事未至,以父忧归,俄而国变,族有嫉公刚正者,乘衅构煽,欲起大狱,几罹不测,赖巡按张趋正廉其实得免”,怀玉认为其“力学砥行,大节不渝,惜运丁阳九,未竟厥志”。赵继鼎后来课徒不仕,以隐逸为高。然乾隆三十六年,同里吴龙见侍御竟疑心赵继鼎曾仕于清,怀玉为此作《先兵部特征御史辨》,云:“鼎革后遭族难,隐于君平。伯休之术事既車,还家杜门,人称江南老教书。锡山高世泰书以榜其室,陆度《皇明杂记》、唐献恂《续昆陵人品记》、范鄗鼎《理学备考》、黄百家《止安先生传》、薛穼《赠江南老教书述》,炳然可考。”怀玉为赵继鼎仕清一事进行辩驳,并在该文末对吴龙见表示了不满:“侍御为乡中耆宿,亦漫然信之,为足怪也。”

其次,关于怀玉高祖赵申乔:

恭毅公手迹共三十二通,……大抵矢当官之廉慎、念生我之劬劳,上自朝廷,下迨门內,无一言不可以告人,而于手足之情,至老弗替,尤见当日怡怡景象也。诸书得自豹三翁,翁为编修仲子,故多公与编修之书。……公虽不以书名,而骨干坚苍,时得颜柳笔意,书如其人,非特文为然也,子孙其世保之。

怀玉高祖赵申乔,原名濮咏,字复崖,又字慎旃,号松伍。康熙己酉科举人,庚戌进士,历官户部尚书,谥恭毅,雍正元年特赠太子太保。所著奏读诗文,由其孙赵侗敩(怀玉祖父)辑为《恭毅剩稿》八卷,湖南何国柱辑为《自治官书》二十卷。国史馆立传。

赵申乔为康熙一代名臣,《清史稿》言其仕宦有惠政,深得康熙信任,其居官清廉,贤明能干,评其为“清介绝流辈,慷慨足以任国家之重”。怀玉的跋文,句句可见对高祖之敬重有加。

再次,关于怀玉曾祖赵熊诏:

侍读公始为贵介公子,未捷南宫,印入南斋,旋登上第,人皆啧啧羡,不知久困诸生,屡摈不遇。己卯举京兆后,犹随恭毅公抚楚佐治官书,备极劳勩。又十年己丑,始成进士,年四十七。海宁陈侍读直谓怀玉曰:“吾时在京师,见公须鬓已白,在南斋,笔墨之事,只身为之,不以诿人。”甲午迁侍读,丁酉为同官诬讦,部议落职,有旨留侍內廷……综考生平,未尝一日安而乐也。今观诸书,事亲之孝、待叔父之诚、友于之笃、奉职之勤、守身之介,皆见于行间字里,论者以为大魁阨于遇,与明之杨文宪殆堪伯仲云。

由上文可知,怀玉对曾祖之境遇颇抱不平,言其“为同官诬讦”落职,且借他人之口云其高才不遇,“与明之杨文宪殆堪伯仲”,则将赵熊诏与明代文学家杨慎作比。赵熊诏,字侯赤,号裘萼。康熙乙丑状元,“文章根柢经籍,诗格嶔崎,不事雕琢”,所著诗文其子赵侗软(怀玉祖父)辑为《裘萼公剩稿》四卷。

又再次,关于怀玉祖父赵侗软:

副使公以修书议叙作令,所云“修《广羣芳谱》”印其一书也。止有与编修君二书,亦得之豹三翁者,书中云赴齐河,薛君推惠见赐四金,一路斧资可以稍赡,足见当时制节谨度。怀玉少日见公在浙江运使任,与先君书谆谆告诫,惟以“闭戸读书勿事交游”为勖。后怀玉南北奔驰,未及检藏携带,及抱疴归,令儿子熒遍觅不得,深恨忽视先人手泽,不及豹三翁万万也。葢赵氏表章先世者二人,公建乡城祠宇,修观庄小谱,置祖垄祀田,刻两世遗棄,力有可尽,必黾勉为之,若力有弗逮,而亦笔墨阐扬,孳孳罔倦者,则豹三翁也。

怀玉祖父赵侗软,原名敦厚,字景罗,号赓西,康熙乙酉南巡以生员献颂,召试第三名,分纂《广群芳谱》、《子史精华》,议叙知县,历官两涮江南都转运盐使司,兼管浙江清军驿传水利副使道。所著《欠山集》四卷,《赓西自叙年谱》一卷。

至于怀玉之父赵绳男:

先刑部府君家言八通皆与怀玉者,乾隆甲午甲辰怀玉两丧妇,一则与妇同在浙,一则身官京师,妇卒于家,或预为料量,或近为经纪,皆吾父主之。吾父处事精详,故作书亦极周匝,其重先祠、笃戚谊,医药之宜慎、风水之难凭,皆足以行之终身,垂之后世,所谓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也。书初学率更,后法海岳,于近人中雅好张得天司寇。生平作止谨默,故自号缄斋。虽与子弟笔札,亦多端楷也。

赵绳男,字来武,号缄斋。由贡生历官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截取知府,以不耐繁剧,未就任。其人为人处事小心谨慎,“武进赵绳男,恭毅公申乔之孙也,官户部郎中,办事小心特甚,每对中堂议稿毕,辄汗流满面,谓人曰:‘我尚有魂否?人皆称为‘赵有魂。”怀玉性情忠厚有似乃父处,但是,也有不尽相同处:“怀玉疎直,好尽言,不能耐人过,府君切戒之。”

怀玉在《五世手迹跋》一文中还提及叔高祖赵申季:

编修公与恭毅公凡二书,中间扬州船回一书,不全,且不知与何人者。书中坐卧一小账房,出入骑一驽马,日食豆腐数块,想见恭毅行营之瘁,所寄不过药物。钱孺人寄兄公侧室,不过广纱一疋,包头二个,想见编修在官之清。后观曾祖与公书云“初试济南,声名真是空前绝后,兖郡已有窃议苛刻者,今青州试毕,东莱口碑颇多谤怨”。书中所云“左起郁”者,当是萝石先生后,故云“以忠裔而为此举”也。蓋编修为治尚严,谤言或者有之。至于治躬之介、校士之公,则有万口同声者,故得嗽疾血症以劳卒,官年仅四十有六。怀玉官青州时首谒公祠,祠在学宫之侧,其地则自士庶以及驻防官员,无不啧啧交称,以为国朝学使第一。夫蓋棺论定,久而益彰,此岂有恩怨于其间耶?因书祠榜云“教本父兄”。又题柱帖云:“一念为士林,庙食今犹依学校;百年同宦辙,家声我敢负高曾。”蓋纪实也。

从上文来看,怀玉对叔高祖赵申季极为敬重。《清代毗陵名人小传》记载与怀玉所述相符:“申季字行瞻,康熙三十六年进士,任迁江令,革除科派,禁猹蛮劫掠,及豪强债利,举卓异,改授编修,异数也。督山东学政,廉慎自矢,评文不假手幕友,以劳瘁卒于宦。”其勤于政事,鞠躬尽瘁,直为士林表率。

赵申季之子赵彪诏对怀玉影响亦极大,据《武进阳湖县志》载:“赵彪诏,字豹三,雍正五年,诏守令各举一人,彪诏与焉,七年,诏举有猷有为有守之士,学政复以彪诏应,辞不获,以县丞试用四川,补遂宁丞,人署县事,所至多惠政,谢归,年六十。彪诏喜撰述,当簿书冗沓,未尝辍学,至是益拥书自娱,尤留意桑梓故实,凡儒先事状、乡邦氏族、官府文移、闾里谣谚可备稽考者,罔不搜讨录为巨编,共数百册,每册厚二寸许,摺叠粘补,纤悉不遗,乾隆三十年分纂武进、阳湖二县志,皆取征焉。”秋圃先生著述等身,力学不辍,且年六十致仕后依旧“拥书自娱”,尤其留意“桑梓故实”,可谓影响了怀玉一生。在《秋圃翁行状》中,我们可以看到怀玉所列其煌煌著述:“所著诗文外,有《稗爼》、《昆陵见闻录》、《边州见闻录》、《炙輠录》、《只可编绿雪轩杂志》、《历朝陵墓考》、《赵氏世德录》、《钱谱》,其学务博,撷其精者殆于必传。”秋圃先生对怀玉影响远非如此,更让怀玉感奋不已的是秋圃先生对他的厚望:

怀玉生晚,不获及翁之盛年,然每一过从,必移时晷,谭桑粹事甚悉,尤喜述先世遗事,时出手泽示余……尝谓怀玉吾家读书种子几几欲绝,后来者将以属子,怀玉无似,谢不敢当,然亦未尝不以自勉,窃叹世泽修短,诚有幸不幸,自非豪杰之士,必赖父兄之教观感而成,否则虽生名家,而时代既遥,渺然不可复接。

秋圃先生以为,怀玉是“吾家读书种子”,期望甚高,而怀玉从秋圃先生身上所看到的,正是先祖之嘉德懿行,因为,怀玉以为世家风范传承因岁月流逝,相去既远,接续困难,正赖于一代代言传身教。由此不难理解,怀玉晚年汲汲以整理先祖手迹为要务,以诗文可否传后为挂牵,正是像秋圃先生一样,“翁位卑不克尽其所蘊,独肆力于文章”。

另外,还有关于怀玉族曾祖赵凤诏文字:

太原公与编修书云:“长安珠桂,自难支持。此地距国门不远,姪虽贫,当勉措以供薪水。毋谓来日正长,虑难持久。”赠衣赠马,时时不绝,此固叔侄之谊应尔,亦平日赋性慷慨故也。又为张天门代肩缺项,又欲为曾老倾赀以助。曾老者,陈秋田之字,编修亲家也,皆勇于为人,后日亏累,半基于此。观祷雨捕蝗,皆爱民实政,故虽被祸,至今颂声未息。既被祸,有狱中与恭毅公书。族侄仁基,公之元孙也,见而欲之,割以畀焉。

从上文来看,与认为曾祖赵熊诏蒙冤被“诬讦”不同,怀玉近乎默认了赵凤诏的罪行,赵凤诏因因贪污罪下狱被斩,不过,怀玉为其作了辩护,认为其是“赋性慷慨”,以至“亏累”,其“爱民实政”之举则流传至今。

《五世手迹跋》还有关于怀玉曾季祖赵鲤诏的文字:

公为人耿介,观太原与弟书云“札中‘有色之害人一语,寓言规劝,深荷同气关情”云云。……公位虽不显,此实立身大节也。抑又闻之,吾师毛今吾先生颖士之祖岐公先生周与公交好,方公困院试时,发案前一夕,毛访于江阴寓中,见案有盘飧壶酒,毛戏谓曰:“足下固一人在此行乐耶?”公曰:“吾兄皆登科第,吾尚艰于小试,吾父望之綦切,今不得且死,故聊图醉饱耳。”因举刀绳示之,乃大骇劝喻,既而案发,果有名,其急于科名而不宵诡遇又如此。

赵鲤诏立身有大节,据《国朝国朝耆献类征》载:“赵君鲤诏,字俪青,一字柯村,武进大司农赵恭毅公之季子也。……为人刚正厚重,少嗜欲,寡言笑,笃于伦纪,侪辈恒严惮之。”赵鲤诏因兄长皆登科第,故“急于科名”,但是,却坚决不肯私通关节,屈节入仕。

怀玉先祖节行多有可敬,晚年怀玉,感念家族荣光黯淡,内心极为悲慨,遂尽一己之力,存保先世手札,怀玉对世俗以逐利之心购求古人书画、将祖宗笔墨弃置不顾的做法颇为不满:

呜呼!世俗见古人书画,虽片纸流传,不惜重赀,购为珍玩,而祖宗笔墨,言可师法者,反随手弃置多矣。怀玉无似,今始幸毕夙愿,唯吾子孙世保此椟,毋负病夫拳拳之意云尔。

作《五世手迹跋》时,怀玉已年过古稀,然对先祖之虔敬有加,岁月轮替,却未有丝毫减损,字里行间,跃动着欲传先祖懿德嘉行之拳拳之心。列位先祖不负其志,各各有所树立,怀玉每每仰维先泽,惧负家声。

二、以高祖赵申乔为中心的述祖诗文

《亦有生斋集》中,怀玉既多有赋述德之诗,尤其是对高祖恭毅公赵申乔,更是屡屡致敬。赵申乔于康熙一朝,备受恩宠,康熙曾云:“浙江布政使赵申乔居官甚清,所有家人仅十三人,并无幕客,办事皆躬亲,火耗分釐不肯取,其陛辞奏云,到任不做好官,请置重典,今观其居官若此,真能践其言矣。”赵申乔随即升为浙江巡抚,很受康熙信任,“申乔抵任后,屡疏奏请筑钱塘江口堤,修葺禹陵及增浙江省乡试举人中额,从之”。

但因“《南山集》案”,后人对赵申乔评价颇有争议。康熙五十年十月十二日,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赵申乔有《题参戴名世疏》,所谓“特参狂妄不谨之词臣,以肃官方,以昭法纪事”,赵申乔参奏:“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徇隐不言?”此奏最终引致“《南山集》案”发,后康熙见此案查办牵连甚广,于心不忍,议死者皆改流放,得旨全活者三百余人,只有戴名世被斩。

赵申乔此种对待同僚之严峻做法,不惟乡党后学,即令怀玉自己,也不会全盘仿效,陆继辂云:“吾乡自唐襄文,以文武幹济之才效忠前明,恭毅继起,首为本朝名臣,二公所诣不同而同致通显,盖襄文以通,恭毅以介,襄文如长江大河无不容纳,恭毅如高山绝壁特立千仞,然继辂所见乾隆、嘉庆间伟人,奇节谠论震动一时,其始大率以襄文为宗,惟君笃守家法,而稍变其严峭为安雅廉让。”(《山东青州同知赵君墓志铭》)陆继辂视赵申乔“如高山绝壁,特立千仞”,显然非可亲近之人,怀玉即使“笃守家法”,也未敢如是,故“稍变其严峭为安雅廉让”。

然怀玉对高祖仍极为崇敬,如《金地山谒先恭毅公祠》一诗云:

赵申乔在浙江任布政使期间,兴利除弊,深受百姓爱戴,怀玉游浙,谒见高祖祠堂,倍感自豪。

为宏扬家声,怀玉曾请托当时多位名流题咏世德诗册,此诗册是赵申乔门下士项溶巢集千字文旧帖所制以颂之者,浙人感念赵申乔德政,并将此诗册勒石以纪(见表1)。

赵申乔是怀玉高祖,其出生之年与怀玉出生之年相距已近百年,怀玉仍然对高祖世德念兹在兹,其内在缘由当如何道生所言:“流传到曾元,题咏偏耆旧。政迹藉表彰,后裔资荫覆。”后人显扬先祖的政绩,也是希望得到先人德行的庇护。怀玉通过名流赋咏世德诗来为高祖再铸名臣形象,也可能是想要消除高祖因发起“南山案”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毕竟,此案影响之深远可能已超乎常人所料,比如直到晚清,“赵恭毅公奏参戴南山所著《孑遗录》,有违碍语。虽见鲠直,竟不虑后来受害人多,未免失之忍刻。至今桐城人言及此事,犹深恨之”。

不过,怀玉并不认为高祖有何过错,总是力图为高祖辩诬,比如作于嘉庆十五年的《润州待潮舟中读先恭毅公剩稾》,怀玉如此写道:

舱窗静无事,传家集重翻。煌煌先尚书,有德必有言。岂在饰挚悦,亦匪夸连狞。少卽倡埋黹,功胜漏泽园。居乡悉利弊,侃侃不惮烦。已甘冯唐老,忽召登藩垣。抚越复移楚,秋肃兼春温。讴思果能洽,疑谤遑足论。屡遭錡齕口,仍荷眄昧恩。报酬弥自矢,位望遂曰尊。官终六曹长,志励一息存。巍科启家督,治谱诒冢孙。至今瑜五世,泽犹绵后弟。我于世未补,薄植惭清门。莫恃席履素,江湖本有源。莫任灌溉辍,草木无长蕃。掩卷三太息,潮生舟子喧。

在怀玉的认知中,恭毅公居官兴利除弊,属吏难欺,忠君爱民,心如明镜,他人非议,只是猜疑诽谤而已,高祖遭流言而位望日尊的历史已成为他的榜样,诸如《读洪大亮吉拜先恭毅公影堂之作赋此答之》(《亦有生斋集》诗卷二十五)、《先恭毅抚浙时,以薄田所入载米至浙,予以石港米贵,每岁亦必载米而行,戏占一绝》(《亦有生斋集》诗卷二十五)等诗作中,怀玉表达的感情也大致如此。

怀玉不惟有如此专篇述祖德之诗,还在赠答诗、山水诗、述怀诗等篇章中,屡屡追念先祖。朋辈对此评价云:

吾友赵君亿孙,为宫保尚书恭毅公元孙,累叶通显,而家业且中落,萧然无尺寸之藉、势位之凭

三、述祖诗文价值意义

祖先所遗,不惟于可见的剩稿、手迹、各地祠堂中真切感知,更可从无形的家风家法、他人的口碑中屡屡感知,先祖们在官之廉惠恪勤、居家之孝友睦婣,这些精神遗产积厚流光,均让怀玉的家学渊源深厚绵长。怀玉终其一生,屡屡在诗文中或以专篇,或牵连述及祖德祖风,其深远的价值意义,大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文学的角度看,述祖诗文的渊源流变值得关注。述祖德诗文的源头,当可溯至《诗经》的颂诗,其祭祖颂德之外,对后人的勉励也是要义之一,比如《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诗经·周颂·烈文》之“烈文辟公,赐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诗经·周颂·天作》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等等,在在如此。其思想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述德诗,比如,陶渊明的《命子》诗,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此勉励儿子奋发有为,并希冀其能不负家族荣光。至《昭明文选》卷十九“述德”类诗歌,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其内容祖德既关乎高情逸志,更止笔于政绩事功,可谓开后世述祖德之诗的情感走向。不过,尽管述祖德诗文不绝如缕,但是,能作为文学经典传之后世的则少之又少,因其指向的具体陸、情感的神圣性,世易时移,突破极难,以怀玉的述祖诗文而论,比较重要的清诗文选本比如《湖海诗传》卷三十七、《国朝诗人征略》卷四十七、《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二、《国朝文汇》文乙集四十七卷等各选录怀玉的诗文均在10篇以上,而怀玉述祖类诗文无一人选。当然,也可能因怀玉现存诗文数量较多,佳作颇夥,故有此遗珠之憾。但是,作为源远流长的一类文学题材,述祖诗文引起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怀玉的述祖诗文,述祖德以外,尚存为先祖辨白之苦心,为述祖类诗文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家族私史与官史的关系颇堪玩味。家族私史作为“氏族之学,昔人所甚重,所以明同异、辨亲疏、别是非也。盖气血相贯,喘息相通,唯正系之传则”,其对家族成员的认定、家族风范的确立,均为确证,其记录传承端赖族人有意为之,方可绵延不绝,怀玉之述祖诗文正可见其对族史的用心之处,而怀玉此举,也是受家族中尊长的影响,比如其族曾祖辈赵彪诏著作中有《赵氏世德录》,且“尤喜述先世遗事,时出手泽示余,须眉苍然,勤恳之容,至今犹在目也”(《秋圃翁行状》);再如“先祖都转府君以乾隆辛未五月卒于家,春秋六十有九,自叙年谱丁巳以前已付剞劂,此为续稾,始戊午,迄戊辰,余三年未及编纂,则皆归田以后事,暇当葺之以成全书也。世父瑞蒲先生既谨藏手泽,又别缮此本,壬寅六月以授怀玉,于是知吾祖十一年中,絮己惠民,合宗睦族,时时以继恭毅公之志为志”(《先大父年谱续稾书后》),由此可知,怀玉祖父自叙年谱,而伯父又谨藏其手泽,后来怀玉也自作年谱,以表彰先人为己任,则此行为可谓由来有自,家族私史由此得斯文不坠,不惟补正史之阙,比如《清史稿》列传五十尽管对赵申乔生平事功言之甚详,而申乔于清廉之外,尚别有见地,怀玉在诗文中屡屡提及赵申乔的“居官非一清可了”之论,其蕴涵的为政之道于史有补。另外,怀玉之述祖诗文,也可正史之讹,比如,怀玉依据赵彪诏的《赵氏世德录》及其他书籍,在《先兵部特征御史辨》一文中,对《御史题名录》所误载的高祖赵申乔之父赵继鼎仕清一事进行了辩驳。同乡耆宿汤修业对此也极有共鸣:“怀玉示我以辨,为之大快。……此即乡人之孤陋者为之也。留心文献者不必居是官,而居是官者又疏于考据,有一人倡之于始,遂以讹传讹,至于今日耳。”

最后,可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个体与家族的关系。先祖们功绩卓然可传,固然是后世子孙的荣光,是子孙沾溉之源,罗时进先生认为:“对文化家族来说,收集整理家族文献,对外可以彰显家族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地位,显示家族学艺之盛,播扬‘门第之‘书香,以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对内在知识保存与传播之外,更可以弘扬家族精神,凝聚家族力量,勉励家族后代,催生家族人才,创造家族成就,保持家族门望。”不仅如此,后世子孙高山仰止,在回溯家族的历史时,实际也是后世子孙在自我内省的过程中,对自我在家族传承中的地位进行确认。作为传统知识分子,这种内省鲜明体现出儒家注重自我修为的特征,且这种特征并非抽空于俗世,而是立足于个人的日常生活,毕竟,儒家先贤去己较远,而先祖则更易在家族口耳相传、文字书画、宗庙祭祀中真切感知,如此,就可理解族曾祖赵彪诏对怀玉的慰勉何以让怀玉铭心难忘,赵彪诏曾谓怀玉“吾家读书种子几几欲绝,后来者将以属子”,而“怀玉无似,谢不敢当,然亦未尝不以自勉”,正是有赖于祖父辈之言传身教,怀玉才会“时时以继恭毅公之志为志”,而对后辈也以此要求,希望其能“致身涂自广,努力绍家声”。对此,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有深刻分析:“祖宗,尤其是中国的祖宗,代表两种力量,一是遗传,一是教育。祖宗贤明端正,能行善事,表示他自己就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生理与心理组织,这种组织是他遗传的一部分,很可能往下代传递的。他这种种长处也往往给子孙以一些很好的榜样,一些力图上进的刺激。辱没先人,在中国读书人看来,是最大的一个道德的罪过;所以在中国,祖宗之所以为一种教育的力量,似乎比西洋为大。”在家族传承的链条中,每一个体都责无旁贷的以祖宗为榜样,且以成为后代的典型为努力达致的目标。在宗教匮乏的国度里,面向先人,垂范来者,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某种程度上,这是传统社会中一种柔软却又极其坚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信仰!

责任编辑 徐晶

猜你喜欢

散文诗歌
诗歌不除外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