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开拓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能量
2016-05-30李春飞
李春飞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設计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创设相关条件,恰当提出问题;尝试多维思路,进行开拓创新;合理安排板书,提高课堂趣味;时常记录心得,不断反思提高等方式,以教材为依托,灵活运用各种手法,以期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高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工具科的语文,教师更应依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其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基本技能,实现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大面积丰收。近几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坚持把这种目标贯穿在工作的始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按教学的环节,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学科有以“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识领域和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两者应相互渗透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何贯输德育教育?我的做法是:
(一)寓德育教育于情感氛围中,即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如在教《祝福》时,抓住鲁镇祝福的喜庆和祥林嫂悲惨死去,使学生懂得主人公是被侮辱、被欺凌、被践踏的代表,从而增强其爱憎情感。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和崇高信念。如引导学生如何在新形势下珍惜幸福生活,热爱学习,使学生的理想信念有新的内涵。有时,对比今昔,剖析生活中的阴暗面,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三)联系实际,砥砺意志。主要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坚毅、知难而进的品质。事实表明,中学生晟容易被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道德榜样在学生的人生观形成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每册都有感人的事例,根据教材的这个特点,可以培养学生道德水准。
(四)文道结合,知行统一,“文以载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的作文,是使学生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而要正确健康的显露出来,必须进行思想渗透不可,只有通过用笔“说”,学生内心的道德潜能这个“知”转变为“行”,德育教学才落到实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无论是拟题、立意、行文,我也都不失时机地进行道德教育。
二、设计精彩导语,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教学中
导语是一堂课的“引子”或“序幕”。课堂序幕如何拉开,对上好整节课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好的导语,能引起兴趣,集中注意,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能启发思维,引发思考,使学生进入教师设置的背景中;能画龙点睛突出重点,并能承上启下,架桥过渡,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教材不同,设计的导语当然不一样。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
(一)引用式。恰当用诗词、成语、名 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歌曲等,在导语中渗入教学的要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提问式。根据教学内容,巧设疑点,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容易把握教材的要点。
(三)抒情式。即用饱含感情的导语导入新课。记叙性的散文,多用这种方式设计导语。
(四)比较式。课前,比较、对照新旧知识,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效果。
(五)介绍式。这主要运用学习名家名篇,使学生一开始就对作品有强烈的吸引力。其他,在教学中,我还围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运用了解题式及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非语言文字手段导入新课。
三、创设条件,课堂提问坚持“六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课堂教学始终,并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学,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教材内容、课时要点和学生实际,恰当提出问题,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中,我总结摸索坚持了以下“六性。
(一)科学性,包括用语准确,恰切,能真正表达应表达的意思,找准发问的契机和角度,张驰有度,恰如其分,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某些低层次的情趣而强加科学性。
(二)发散性。问题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思路,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放开思想的僵绳,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三)明确性,提的问题暗示了学生思维的方向,使教学步骤在教师严密的调控下顺利进行,减少弯路,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四)典型性。就是所提的疑問突出重点,解决教材中的焦点问题,帮助大家消化所学的主要内容。设计时,问题代表大部分学生的心声,紧盯新课程教学的大目标,而不是把目光仅仅投向少数“尖子生”。
(五)新颖性。坚持了既借鉴现成的惯用方法,又开拓创新,打破陈旧格式,给学生全新的感觉,使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大胆设想,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六)激励性。提问的语气亲切和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思维的马达在关键环节上激活、共振,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培养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能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
四、尝试“下水”,开拓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文,最常见的现象是思路闭塞,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联想形成定向的反应,将有关素材开发利用。因此,写的文章多面目苍白,内容单薄,缺血少肉。如何解决“有米下锅”的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着通过写“下水”作文,用下列方法开拓学生思路:
(一)纵向开拓,就是从时间上开拓,想想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情况。也就是说既要回顾过去,也要看看现在,更要展望未来。如写《家乡的桥》,我引导学生思考:此处原来是什么情形,下雨天怎样,人们路过这里感受如何;现在是什么人修桥,当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得到大家的拥护;将来,人们怎样对待桥,桥会不会重修等,这祥,思路自然就开阔些了。
(二)多维开拓,就是在写作文时从空间上去开拓。根据事物在不同处所、不同方位的情况,可以想想天空、地面、河流、山川,还可以想想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如写《大自然之秋》,让学生想空中云彩是什么颜色,鸟儿怎样飞,风怎样吹;小河水怎样流,树叶怎样落,炊烟上升的形状怎样,房屋是啥样;田野里,庄稼长得怎样,人们怎样劳作,路上车辆装着什么,行人又在议论着什么……总而言之,要全方位立体式地思考对象。
(三)因果开拓,就是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去开拓思路,如写《影响自己人生的老师》时,写我是如何受他的影响,同学们怎样看待他、议论他等。构思时,让他们抓住主次关系,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进行记叙描写。
(四)虚实开拓,这种方法是从实体到虚化,即由眼前一种实在的事物联想到与该事物在形状上、神态上及气质上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散文《故都的秋》联想时由实到虚,是一篇典型的这种开拓写法。在写咏物抒情散文时,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就不失为开拓思路的良方。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五、注重板书设计,激发课堂趣味
课堂板书设计,是落实教学的艺术手段之一,是体现文章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的最佳具体形式,因此,精妙的板书设计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板书设计要讲究科学性。平耐教学中我总结出板书要目的鲜明、内容有针对性、语言宜高度概括、条理应清晰、形式注重多样。
(一)目的鲜明,就是要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不能无的放失,随心所欲乱写一气。
(二)内容有针对性,就是设让时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激发兴趣着眼,从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维定向入手,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反应,达到提高他们理解,记忆的效率。
(三)语言高度概括一,是用最浓缩的精练文字表达、概括后的板书,实际上是一个微型教案。
(四)板书条理清晰,就是指无论哪种形式,条理要清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一目了解。
(五)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提要式,有时是线索式,有时是对比式,有时是网络式,有时的图表式,有时是词语式。在书写的字体上,也根据板书的情况,大小结合,多种字体兼顾;色彩的搭配上,也做到了点缀适当,鲜明、美观;必要处,还用空白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记教学笔记,提高教学水平
记教学笔记,没有场地要求,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种类约束,只要自己认为值得记的就记。多年来,我一直保持这个习惯。有时哪怕是一些小事,都引起我的深思,记下来,将它有机的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既充实了教材内容,丰富了教学经验,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学笔记中,我记的内容一般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反馈。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讲解时学生的眼神及面部表情,甚至是对一个问题的辩论过程,作业中的错误或课堂气氛,对教学的评价,课后我都一一记录。
(二)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可否认,在教学中由于教材有别、对象参差等原因,讲课时有学生满意的方法,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对这些,我总是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失败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
(三)记生活中与教材有关的现象或事例。日常生活中的事有时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味,细想却常常发现其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并把它與教学联系起来,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辩证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作业的情况,能真实的反映教学的效果,暴露教学的弊端。作业中的错误可分为普通性的错误和个别性的错误,有些虽属个别现象,但问题较严重。遇到这种情況,我都一一摘录下来,然后采取讲评或让学生自行分析等手段,给予纠正,达到正确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做法还较浮浅,还不够科学。我把这些记录下来,算是做个反思,以求在继续探索的道路上能有更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
[2]王方林:《识读合作学习》,《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
[3]温小军:《对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三个追问》,《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