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评

2016-05-30刘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面目鹧鸪浓雾

刘波

这首诗,可让意境还原为画面,也可让画面生成为意境,从整体上看,它更倾向于我们从新的感受力上来解读、阐释与唤醒某些沉睡的诗意。

现实中的鹧鸪,叫声特殊,总像是在呼唤,而诗人笔下的鹧鸪,它的叫声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在叫唤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诡秘之境?这种氛围的营造,不是为了单纯让我们觉得陌生,诗人更大的目的可能还是以此引起后面的想象。“河对岸”是一种指向,这样的距离引领我们走进更神秘的所在,“所有走在楼梯的亡灵都以为自己还活着”,这是纯粹的想象,还是一种变相的提示?我们甚至可以设想:河对岸是一片公墓,亡灵们顺着台阶走下,走入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当然,诗人也可能在写别的场景,只不过它一定置于那阴沉的环境中。我们不是在寻找恐怖,诗人是否又在刻意设置这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氛围呢?我们不得而知。然而,那鹧鸪的叫唤声,一直回响在浓雾里,诗人和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随着叫声来到这想象的王国里,一起感受那沉重,用心体会这意外却又被事实见证的生活。

作者创作谈:此诗短,来由也简单,九年前冬日某晨,忘了是在读书,写作,抑或只是兀自在书房枯坐。窗外浓雾翻滚,世界消失了……窗,以及凭窗而坐的我,一时间成了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某种边界。蓦然,传来一只鹧鸪的叫唤,一声,接着一声,在浓雾的深处。

“整个上午/鹧鸪坐在浓雾的家中/一声声叫唤自己的名字”

鹧鸪的叫唤急切,激越,它找不到它自己了,它在它在的地方不在了。

我坐在浓雾的家中,窗外,一只鹧鸪在叫唤。

我在我在的地方不在了。

然而,一个在此地然而又不在此地的人,他在哪呢?身既无我,心在何处?我成了我自己的彼岸,我成了我自己的回声。于是,从浓雾中消失的世界幻出的两句句子自己走到了这首诗的结尾:

“河对岸/所有走下楼梯的亡灵都以为自己还活着。”

“他劈头就说/我知道你是谁/我认识你/我吓了一跳/因为我迄今还没有面目和名字/或者说/我的面目/迄今还没有睁开名字的眼睛。”

这是去年写的一首短诗,它逆时间而进,企图从另一个角度,成为这首诗的注脚。

猜你喜欢

面目鹧鸪浓雾
《鹧鸪》一调与“舞《鹧鸪》”“打散”——声诗格调与元杂剧的收场演出
独立江畔
鹧鸪
雪的面目
面目模糊的战争
我迷失在茫茫浓雾中
“行画”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