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

2016-05-30夏易君潘登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作用

夏易君 潘登

摘 要:研究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与角色定位,论述知识与文化传播对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有助于高校发挥自身特点与学术优势,抓住历史机遇,更全面、深入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校;作用;角色与定位;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0-0066-04

“一带一路”战略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简称,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合作与发展,旨在创造平等合作、文化交流、经济繁荣的世界新秩序,顺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各国谋求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强大的推动力,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的参与。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之所,决定了高校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伟大历史使命。

一、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我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者,必须承担起世界经济大国的责任与义务,团结沿线各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主体与引领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政治关系和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各国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差异巨大,国内风险、跨境威胁和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新时期的“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地理覆盖范围空前广泛的洲际经济合作倡议,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利益,对业已形成的势力范围形成冲击,对未来可能面临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或困难必须想在前面,提前谋划应对之策[1]。因此,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主体与引领作用,有必要从战略和战术上加以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找到一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与发展现状,与自身国力相适应的和平发展之路,既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现实成果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并切切实实起到引领作用。高校是知识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是知识与文化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创造基地,不仅可以从理论研究和基础建设两个方面参与到“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且在理论研究和基础建设中积极开展知识与文化传播活动,发挥自身獨特的作用。

知识与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跨文化传播的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发端于极端宗教主义的恐怖活动日益猖獗。“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正视文化传播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引发的各种矛盾,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结合本土文化优势,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找到适宜扎根的肥沃土壤,寻求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以先进性被其他国家和民族接受、认可,发展壮大、“和而不同”,取得对外交流的主体性和引领性地位,建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

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与文化的不同属性。知识以物为本,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以人为本,求善求美,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物以类同,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人以群分,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各自的发展历史与传统文化,它植根在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校除了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或直接投身于基础建设实践活动,高校的特点与学科优势,决定了其可以在知识与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把知识与文化作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统一布局,积极开展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这既是国家战略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也是我国韬光养晦、刚柔并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国际学术论文的产出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水平,以及高端人才的产出情况。通过对国际学术论文状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把握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科技合作的特征与整体态势,有助于正确理解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明确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如何履行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完成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5年度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表明,2014年中国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为26.35万篇,连续第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份额的14.9%,排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美国2014年SCI论文数量为48.66万篇,是我国的1.8倍,占世界份额的27.5%)。2005年至2015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58.11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被引用1 287.6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单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8.14,排在第15位,低于世界平均值为11.29次/篇。Ei数据库2014年收录中国论文为17.29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31.6%,数量比2013年增长5.8%,所占份额增加9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1位。2014年SSCI数据库收录中国论文为10 952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4%,居世界第6位,居我国之前的国家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其中,收录美国论文10.9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39.9%。在发表SSCI论文的机构中,高校发表论文5 934篇,占88.2%,研究院所发表论文530篇,占7.9%。在国际合作方面,SCI数据库统计,2014年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6.5万篇,国际合作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4.7%。其中,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着论文共计44 415篇,占我国全部国际合作论文的67.9%,合作伙伴涉及144个国家(地区)。

我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篇均引用次数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薄弱。我国学者吴建南等[3]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论文的绝对数量、总被引频次都远遠不如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论文,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论文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论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从而不难确定我国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各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交往中,应当正视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虚心学习、消化先进科学技术,争取迎头赶上,在教育、科研国际合作方面做好文化与知识传播的桥梁、纽带,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具备而发达国家不具备的能够承“上”启“下”的中间优势;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我国高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本着相互理解、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加强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和导向的智库建设,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规划与策略研究,通过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在知识与文化传播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积极参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基础建设,促进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教育、科研领域起到团结、引领与主导作用。

三、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

基础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均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人”,必须以人为本,首先解决“人的问题”,把培养高素质的“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传承者作为重中之重。其次,“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需要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沿线个别国家、地区的极端宗教势力,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另外,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者,如何团结广大国家、地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并发挥引领与主导作用,不能仅从经济建设入手,还应从政治、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和舆论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有利于国家发挥引领与主导作用的长效机制。上述几个方面都与高校密切相关,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高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

1.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国际合作。既要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教育、科研国际合作的国内领军人才,又要通过教育、科研国际合作加大各主要国家、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中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化人力资源,建立并夯实互信合作的关系基础。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整合利益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大学治理,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模式,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师、学生来华访学,加大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全面、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与战术问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乃是对外交往过程中如何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一带一路”沿线个别国家或地区的极端宗教势力,趋利避害,团结广大国家、地区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并发挥引领与主导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

3.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传播方式,遵循知识与文化传播规律,发挥高校人才集聚、知识汇集、文化传承的优势,秉承“知识传播需要以文化来统领,文化传播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的原则,开展知识与文化传播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与文化支撑。建议有条件的高校成立以图书馆为核心知识与文化收藏与传播中心,由信息学科提供网络与数据处理的技术支撑,政治、新闻、法律等学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搜集、整理、收藏具有历史意义、科学文化价值和时代特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依托先进网络通信技术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发展读者、研究读者,开展国际文献流通和推广服务,实现国际化文献馆际互借,同时密切关注以社交媒体、大数据、媒介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体对当下知识与文化传播格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全面、深入研究新时期知识与文化收藏与传播的特点、规律,开发先进信息资源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技术手段,创新国际合作理念,加强馆际合作交流,变革管理运行机制,拓展资源共享途径,培养国际传播人才,以馆员队伍国际化化和管理机制国际化,推进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国际化,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实现由传统的图书服务向现代知识与文化传播机构转型[4]。另一方面,学校层面应进一步加强知识与文化传播学科的建设,遵循国际传播学科规律,跨学科整合,以综合性、全能型国际传播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差异化和精细化,避免同质化倾向[5]。国家针对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之一,可以说这是与“一带一路”战略同等重要的另一国家战略,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此为契机,统筹调整相关学科,以专利的传播与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开展理论研究与多种形式的成果应用创新服务,搭建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沟通的平台、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大助力,做大做强知识与文化传播等相关学科,提升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从而增强高校推动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综合实力。

四、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1.构建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是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构建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永续发展、屹立不倒的根本保证。当前,主要是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各类稀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素质外向型各类稀缺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战略将带动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与建设高潮,对交通、通讯、能源、建材、化工、电力以及建筑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管理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大量增加;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着力培养具备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投资建设运营、知识产权交易、电子物流、国际采购等行业新知识技能的人才;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需要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支撑与推动,丝路基金的设立与亚洲投资开发银行的成立,需要高校培养出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和规律,善于开展金融投资、并购、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交易、互联网金融等技术的国际金融专门化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各类稀缺人才是各层面和全方位的,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局和长远来看,需要高校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扬长避短,统筹协作,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各类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放眼世界,一方面精心培养本国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加强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深挖中国高等教育的亚洲市场,采取丰富多样的合作办学方式,扩大并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师来华访学和留学生教育工作,通过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深入理解我国具有普世价值的哲学思想、先进文化、价值体系和“和平共处、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争取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色彩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引入系统思维,实现高校优势资源的互补与协同工作,突破国际化人才培养瓶颈。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放眼世界,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的国际化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从量到质的飞跃[6]。“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必须立足国内重点建设高校或科研院所,革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课程和评价体系,深化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学科之间优势互补与协同工作,加强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工作,避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坚决杜绝各高校、各部门画地为牢、一哄而上导致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

3.围绕国家战略,抓住契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高校的综合学术实力、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与义务。高校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提升自身综合学术实力、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既是出于自身发展壮大的需求,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建议国家分别设立专门基金用于“一带一路”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带一路”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知识与文化交流、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创新合作模式。高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在学术理论研究或基础工程建设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还应着眼于科学知识与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以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争取“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历史、文化的各民族的认同,团结、引领各国各民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高校人文鼎盛、精英荟萃,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完全有能力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全面、深入研究,抓住契机,积极参与,不断提升高校的综合学术实力、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并承担起与高校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历史重任。

高校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准确定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习近平讲话精神与治国理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立足基本国情,从高校实际出发,抓住机遇,统筹协调,迎接挑战,把提升高校教育、科研水平落实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行动上,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国际合作,就“一带一路”建设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加快先进科学知识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以科学发展促进和平发展,以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积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参考文献:

[1] 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2015.

[3] 吴建南,杨若愚,郑长旭.中国与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态势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5,(11):79-83.

[4] 張汉平.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校图书馆国际化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12):68.

[5] 相德宝.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创新培养的目标和路径[J].对外传播,2015,(11):16-17.

[6] 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责任编辑 陈丽敏]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作用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