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旦角》作品中的舞蹈技巧论古典舞基训课的意义

2016-05-30杨琛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旦角技巧

杨琛

【摘要】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演员对基本功的长期的艰苦训练视为保持舞蹈艺术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发展形象思维,才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表演舞蹈。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完成高难度,高技巧的动作,进而设计出完美的古典舞作品

【关键词】《旦角》 技巧 基训课

《旦角》是展现古典舞技巧的代表性的古典舞剧目,剧中,演员在地面上进行了一连串的跪地旁抬腿变后腿翻身,前腿转二周、后腿转等技巧动作,高难度、多变化技术技巧的涌现在技术动作难度加大、样式变化多、数量质数提升以外,复合型技巧动作也开始融入、运用到作品的各环节之中,表演也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些精湛的技术技巧在节奏上从慢到快、从弱到强;在动作幅度上的一张一弛、一静一动,从单一到复合等等,都促进了演员表现能力的进一步深化,从而推动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舞蹈演员行云流水的步伐,时而舞蹈是主体,时而舞蹈又成为演员宣泄的对象,从而营造出浓浓京剧的韵味氛围。

在作品中编导通过掰扣步的运动路线,形成、发展出女演员的各种舞姿造型,从而表现出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其中最为鲜明的是两人之间的一段双人舞蹈,大量运用了大刀花、双晃手等古典动作,将身韵元素中的提、沉、沖、靠等元素贯穿于舞蹈动作之中,使动作更具有舒畅、闪凝、蓄发、延续的特点,成为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描绘故事情节的点睛之笔。根据身韵“拧倾曲”的动作态势以及“欲左先右”的运动路线在古典舞的配合之下,给予观众自然流淌、轻松驾驭、一气呵成的感觉,并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因此,身韵的发展与融入对清楚的看到无论是在作品创作还是在作品表演方面,技术技能动作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刻画人物、塑造情节、烘托氛围的重要表现手段,技术技能动作已经完全脱胎于戏曲以及武术的套路动作之中,并开始寻求、形成具有古典自身韵律性、风格性、复合性等特性的技能动作。所谓复合性技能动作是指动作本身发生变化,技巧本身相互融合后发展成一个难度系数更高、富有变化的技术动作,将跳跃、旋转、翻身有机结合,连接动作上的灵活转化以及将“拧、倾”等身韵元素融入技巧之中。设计出难、险、绝的技术动作。如:“在激烈、快速的音乐中演员时而扫堂探海变形旋转,时而走丝翻身、左右开弓,时而旋转连接旋子 人物的表达方式,以音乐为情感上的主要宣泄对象,通过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同时,跳转翻技术技能中看,选手的柔韧性、重心、直立等基础动作完成的比较干净、清晰,但在古典舞形态、风格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足,古典舞韵律性、风格性还有待加强。

演员运用舞蹈动作,将角色内心世界外化,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内心世界。整个舞蹈作品承载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内涵,创作手法新颖、独特,在古典舞作品中大量融入现代舞的编舞技法,将身韵的基础元素与现代舞中的地面流动以及空间调度有机整理与融合。在编排上采用了古典与现代相互结合的创作方式,在动作路线、走向的连接上设计的十分合理、连贯,尽管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动作,作品中技术技巧动作的巨大变化,在复合型技巧动作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武术、艺术体操、现代舞技巧等动作,其技术性动作以奇、特、难、险为特点,其难度有向竞技性动作发展的趋势。在整个作品中大量运用复合型的舞姿旋转,在不同的高度和层次将技能动作与古典舞姿完美的结合,常常在一连串高难度动作之后,时而连接一处静止动作,时而又在静止动作后缓缓延伸出另外一个技巧,在技术动作方面有强调技术技巧等难度动作的效果,从而忽略了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情节,古典舞的民族性、韵味性。将韵律性、美感性传播给观众。因此,随着越来越多其他艺术形式、元素的影响与发展,在技术技巧的组合中,四位转连接挥鞭转、踏步翻身也只能是单一进行;跳跃方面也仅仅完成劈叉大跳链接一个紫金冠大跳等;在动作的连接过程中也只有运用圆场和简单的碎步等进行舞蹈调度。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单纯是只具备基本能力、软开度和单一的跳转翻,而是需要具备更高超、娴熟的技巧及综合的身体素质和文化底蕴。因此在技术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并在技术的层面,技巧的复合型乃至在连接的过程中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正如,在技术组合中,演员已经能够娴熟的掌握各种舞姿旋转、复合旋转、各种变化姿态的旋转等;在翻身方面,串翻身、点翻等动作在数量与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能够上了加入吸翻身、绞腿翻身等动作;完成一字飞腿、倒踢紫金冠等高难度动作,还在跳跃落地的同时进行了空翻、控制类的舞姿为连接动作。展现“独特性”技巧动作的同时,融合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韵味,基训课的教学理念以突出技术技能动作为主要特点。

在舞蹈训练上,早期的教学形式借鉴与吸收西方芭蕾舞身体形态及下肢开绷直的教学训练方法,在舞蹈表演形式上大量运用传统戏曲舞蹈的风格、韵律、技巧等鲜明的动作语汇及艺术表演形式,从而将二者合二为一建立起了一套早期的中国古典舞的教学雏形,身韵已完全渗透、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古典舞教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学实践的积累中发现,单纯的借鉴戏曲、芭蕾是有一定局限性,“身韵”的融入对中国古典舞教学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外延力量,首先是在教学训练中贯穿着身韵动作及身法韵律,从而形成了射燕、探海、斜探海、软踹燕等大量具有古典舞韵律的舞姿造型;其次是身韵与教学中的融合,强化和突出了古典舞动作内在抑扬顿挫、刚柔并济、跌宕起伏的节奏特点,这些不仅使古典舞开始逐渐寻求自身风格性、韵律性,从叙事型作品走向写意性、技术性、多元性的作品类型。同时,这一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形式在不断优化古典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技术语汇、动作语汇。如:女子组合中的荷叶转、仰身转、旁提转以及在跳跃、旋转、翻腾中出现的拧倾圆曲,通过对身韵基础性元素与古典舞教学方方面面的有机融合,强化了古典舞风格性、民族性、审美性的问题。因而,身法与技法的结合,动作之间的连接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在强化基础能力柔韧性、韵律性、技能性的训练同时,还十分注重古典舞特有的能力训练,主要表现在:一是舞姿旋转的回旋与拧转、重心的灵活转换,平转类型的直立重心、拧倾类的螺旋式重心、仰旋类的平衡重心。二是翻身中所需的速度、水平立圆;三是跳跃中所需的爆发力及大幅度动作的柔韧。古典舞基训课教学最具特色的就是“短句”训练,其中主要分为技术动作训练和风格韵律化的短句训练,在训练中培养舞者重心移动的平衡与稳定性、动作延伸性以及在训练中打破了技术动作的固定模式,从而更好地处理动作的点线关系、并将动作始终融入动势变化态势之中。“短句”训练的融入已不仅仅是基础训练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从中在强化素质能力的同时,培养舞者的丰富的表演意识。

猜你喜欢

旦角技巧
戏曲扮相的“变”与“常”——从清代至民国的女子发式与旦角容妆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施光南在京剧创腔领域的探索——对现代京剧《红云岗》旦角唱腔的颠覆性设计
网上点外卖的7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4个技巧快速消除头上的飞发
京剧形成的标志之一:道光时期的京剧旦角名伶及其剧目——以《花天尘梦录》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