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学派并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

2016-05-30童行健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童行健

摘 要:自从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许多人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相提并论。虽然两者都是将重心转向供给端,即着力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政策措施在减税、推进市场化进程上也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本质区别。从供给学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政策主张、目标指向入手,揭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从而阐明供给学派并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供给学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区别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0-0001-05

供给学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面临相似的问题有着相似的解决办法,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吸收借鉴供给学派能为我所用的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来源于甚至照搬供给学派。

一、供给学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不同

(一)供给学派解决经济增长停滞、失业与通胀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担心战争结束后经济增长和失业会回到战前水平,西方各国开始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最初的几十年里,各国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发展成绩,凯恩斯主义的声誉也达到了顶峰,一大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建立IS-LM模型等使得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趋于精致完善。但是步入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出现了政府赤字过大、经济增长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由于政府赤字已经达到历史高位,通过进一步扩大赤字来减少失业已经不现实,失业与通胀并存也宣告了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的破产。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供给学派便应运而生。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结构性错位问题

我国经济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各方面问题开始集中显现。从经济发展基本面上看,我国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全年GDP增速6.9%,为2009年来最低。另外,资产负债率处于上升周期,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加大[1]。从要素供给效率来看,劳动力供给边际成本为零已经成为历史,人口红利的减少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再加上欧美等国的产业再造以及低端加工制造业向雁阵下游转移,代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另外,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边际成本上升,资本使用效率也在下降。从宏观政策上看,以投资、出口、消费为主的需求拉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中高速发展的要求,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连续降息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不如预期;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出口大幅下滑。从产业层面来看,经过长期粗放式发展,一些重化工业与一般制造业严重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却供给不足——“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同时粗放式的发展也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从制度层面上看,包括电网、交通、环境治理等在内的公共产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高昂的税负、市场型交易费用、制度型交易费用以及融资成本使得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性不足。

二、供给学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不同

(一)供给学派的主要来源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是指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到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经过萨伊(Jean Baptiste Say)所建立的以供给为理论出发点,以生产、成本生产率为研究重点,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政策主张的经济理论体系。“高税率,有时通过减少征税商品的消费,有时通过鼓励走私,带给政府的税收少于适当的税率”[2],“仅仅鼓励消费对商业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为困难在于供给,而不是在于刺激消费需求……好政府的目标是刺激生产,不合格政府的目标才在于鼓励消费”[3],“极端的征税会产生让个人更贫穷的可悲效果,也没有使国家富裕。”(Say,Treatise)可以说,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早已有之,其所做的主要贡献不过是根据理论观点结合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甚至连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承认,供给学派经济学不过是:“穿上现代服装的古典经济学。”[4]“在许多方面,供给经济学仅仅是重新发现了萨伊所说的市场法则。”[5]但是,供给学派除了继承古典经济学关于供给、减税等方面的经济思想外,另一方面也与新奥地利学派、货币主义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经济理念是異曲同工的。

无论是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萨伊(Jean Baptiste Say)、穆勒(John Stuart Mill)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还是以哈耶克(F.A.Hayek)、科斯(Ronald H.Coase)、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限制公共权力和实现自由都是其追求的主要理念。“就像有限的收入是限制个人或家庭支出的唯一有效方法一样,限制政府支出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政府的税收。”[6]到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为了不让下届政府有花钱的自由,保守派政府可以故意通过减税来增加国债[7]。限制政府支出以限制政府权力的理念是隐藏在经济措施之后的理念追求,在被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压制数十年之后,古典自由主义终于为西方国家官方所承认。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和供给学派分别成为撒切尔政府与里根政府的官方经济学,在里根政府1980年竞选顾问团的76位经济顾问中就有22位来自于朝圣山学社。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和建国以来一系列经济实践

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是古典主义经济学,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与建国以来一系列经济实践。马克思主义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且把矛盾分析法作为根本分析方法,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都得到了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改革措施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创新作为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动力,在要素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是实现产业升级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经济发展跨越中等收入之前,劳动、资本、资源扮演重要角色,而在跨越中等收入之后,创新与制度则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是不可忽视的。而培育新兴产业也由资本主导转变为创新主导,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才能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制度是要素中的关键,同样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即解放微观主体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要素内部的劳动力、资本、创新同样相互联系,只有提高劳动力素质才能有创新,创新使得劳动力竞争力提高;而同时创新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另外,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降低企业税负,另一方面也根治土地财政,为资本滞留在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根本上的改变,也为化解房地产库存提供长远解决之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虽然主次有所不同,但涵盖了经济领域的所有内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精准扶贫、户籍制度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对非援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都可以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涉及的要素都有相对应的改革措施,并且针对要素的不同方面也有具体的措施来解决。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主要矛盾

供给与需求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其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市场经济发育还很不完善,因此在此时主要矛盾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所以需求刺激政策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这时候必须要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体制机制上为生产力发展也就是供给端的形成创造条件。正是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乡镇企业改革再到国企改革都取得了远超于预期的良好效果,在为中国经济带来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经济主体的潜力得到释放后,主要矛盾便转到了需求端。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具体的禀赋优势制定了相应的需求政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出口、消费的“三驾马车”。利用我国劳动力边际成本低廉的优势,我们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生产的商品遍及全球,虽然得到的附加值较低,但也为许多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利用我国高储蓄率的优势我们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并且为激发的供给潜力提供了有效的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觀念的转变,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消费提供了难以估量的市场,再加上体制机制的完善使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以实现预期效果,这一时期重心放在需求端使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创造了三十余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近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传统的“三驾马车”已经难以为继,而且出现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积压、环境污染严重等尖锐问题,这时候主要矛盾再次回到供给端,因为这时候需求拉动已经没有效率,所以必须再从供给端做文章,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供给学派与供给侧结构新改革的政策主张不同

(一)供给学派主张以减税为核心,包括减少福利开支和稳定货币供给等政策措施

减税是供给学派的核心观点,在减税问题上,供给学派尤其关注边际税率的调控作用。他们认为,高税率尤其是高边际税率是美国经济增速萎靡和投资热情降低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的储蓄和投资不足是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另外,供给学派还抨击从李嘉图以来的经济学研究集中于收入分配。“竭力从富人那里拿走他们的收入,就会减少他们的投资,而把资金给予穷人,这样就会减少他们的工作刺激,就肯定会降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并限制就业机会,从而使得贫困永远存在下去。”[4]最后,他们还认为过高的边际税率使得创新精神丧失殆尽,“在任何经济制度中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主要来源都是个人投资者。经济不会自行增长,也不能靠政府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经济是由于对人们的事业心,即甘冒风险、把设想变为垄断、垄断变为工业,并在知道将得到什么回报之前就给予这种意愿做出反响而增长的。”[4]

据此,供给学派提出其政策主张:第一,大幅度并持续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储蓄和投资的吸引力;第二,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从而恢复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第三,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是要改变国家干预的方向和内容,主张更多地通过减税实行“供给管理”,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经济;第四,缩小政府开支,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提高私人的投资能力[8]。

在实践中,里根政府限制政府权力,“政府干预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政府本身就是问题”,这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念,与同时代撒切尔政府的措施是一致的。除了“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第一,削减个人所得税与企业税率,其中个人所得税率自1981年7月1日开始每年削减10%,三年削减30%;第二,削减联邦开支,减少预算赤字,逐年平衡预算;第三,放宽和取消政府对企业的一些限制性规章预算;第四,控制货币贷款,推行有节制的稳定的货币供给政策),里根政府还通过改革工资法和工会制度改善劳动力供给 ;通过减免企业税和放松对市场的行政管制改善商品供给;通过加快金融自由化改善资金供给[9]。在遏制通货膨胀方面,里根政府采纳了同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货币主义学说,承认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并通过控制国债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控制货币规模。最后,里根执政期间,主导了两次重要的减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1981年和 1986 年)。从数据上看,美国最高所得税率从1986年的50%下降到1988年的28%(美国国税局,美国税务基金会),资本利得税和变现百分比从1978年的39.875%下降到1985年的20%(美国财政部税务分析办公室),四人家庭的边际联邦所得税率(中位数收入的1/2)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6年的14%(美国财政部税务分析办公室)。从政策效果上看,从1982年12月起,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经济复苏势头比战后历次经济复苏都强劲有力。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通胀率也由最初上任时的13.5%下降为不到5%。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也由 1980 年的 23%上到 1986 年的 25.2%[10]。但是由于里根执政期间实行大规模减税与军备竞赛,导致政府赤字规模此前的历届美国总统所累积的财政赤字总额还要多。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五大任务”,推出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改革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本质上讲仍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减少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约束,让其在经济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与活力;另一方面政府仍需持续提供公共产品,并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任务从要素层面、产业层面、宏观政策层面、制度层面落实。

从要素层面来看,劳动方面实施开放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同时精准扶贫,提升消费潜力及人力资本,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以化解房地产库存,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吸纳就业。从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来讲,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加速确权流转。资本方面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丰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及意愿。创新方面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政策优惠等方面提升创新热情,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从产业层面看,一方面化解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化解产能过剩依靠“一带一路”、对非援建等战略消化,同时以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补偿、鼓励兼并重组、提高环保及能耗等技术标准、捆绑旧产业与新产业等方式合理化解。在“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的过程中以社会政策托底,妥善处理失业与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则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等战略,并积极促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相融合,同时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从宏观政策上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亦即宏观政策要稳。财政政策从总量调控转变为结构调控,在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阶段性提高政府赤字率,发挥财政政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货币政策方面则保持稳健,为结构性改革提供适宜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从制度层面上看,继续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包括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降低制度型交易费用,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取消不合理税费,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减轻微观主体负担,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政府从不应干预的领域退出,同时在产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两者政策措施存在的区别

比较两者的政策主张可以发现,供给学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包含了减税、推进市场化进程、放宽对微观主体限制的内容。但即便是这些看似相同的政策主张也存在着区别。

从减税来看,供给学派关注降低边际税率,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税制改革。供给学派强调的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减免企业税,在美国来讲确实能降低有投资、储蓄能力人群的税收负担;但我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口比例只有7%~8%,降低个人所得税减负作用并不大。因此,我国主要是以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为企业减负并间接降低消费税水平。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供给学派与同时代成为英国官方经济学的新奥地利学派有着同样的古典自由主义立场,因此供给学派秉持较为极端的反政府干预立场,其甚至要求政府以削减福利开支的方式退出经济领域;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引导产业升级、完善法规制度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微观企业来看,供給学派的一系列放宽政府限制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措施实质上是通过降低工人的劳动安全护条例来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而我国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发育不成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降低市场型交易费用和制度型交易费用来实现企业减负。

另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关键,改革措施更加全面也更加完善。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再到创新、制度,都有多项国家战略推进实施,从而保证了改革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操作性。供给学派的核心政策措施是减税,但在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方面缺乏相关措施提高要素有效供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户籍制度改革、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提升人力资本相反,供给学派甚至主张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这使得饱受高通胀、高失业率、经济发展停滞之苦的底层民众雪上加霜。

四、供给学派与供给侧结构新改革的目标指向不同

(一)供给学派重在贯彻新自由主义理念

供给学派一方面致力于扭转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经济停滞以及高通胀、高失业率,另一方面也实践着继承了古典主义经济学精神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念。从供给学派的主要措施上,尤其是降低边际税率可以看出,供给学派主要为富人带来福利。降低边际税率对于穷人来说意义并不大,但是却可以极大地解放富人的负担,而且越富有的人所减少的负担越多。在供给学派看来,只有这些中上阶层的人才具有储蓄和投资能力,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对这个制度的主要威胁是以累进税率征税(急剧上升的税率夺取较高收入中越来越大的部分),以致富有者拒绝拿钱去冒险”[4],“一个明智的社会政策应该大量降低失业补助的福利水平。”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另一大措施就是减少政府赤字、平衡财政预算,而供给学派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大幅削减政府在社会福利上的开支,“一个明智的社会政策应该大量降低失业补助的福利水平。”[4]供给学派所主张的放宽对限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规章条例也与供给侧改革旨在降低市场型交易费用的下放行政审批权不同,其实际上是通过降低工人的劳动安全保护条例来实现的。供给学派可以说是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通过劫贫济富的方式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另外,滞涨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供给学派调整了供求关系,使得矛盾暂时得到缓解但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为供给学派并没有触及到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此减税等提高有效供给的政策也并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因此,矛盾以其他形式更加激烈地爆发,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的高科技泡沫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从本质上看,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推动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其终点运动。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就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也指出:“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着眼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回归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

虽然我国目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同时原来的禀赋优势逐渐丧失,要素成本全面上扬;另外,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在在一定程度上违背经济规律,如目前产能过剩的现状与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4万亿投资不无关系。因此,实现要素升级、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产业升级改造是为了未来经济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短期内继续维持高增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会让资源环境付出不可逆的惨重代价,经济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会逐渐转变为现实,甚至引发动荡。因此,在改革中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意志,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失业风险有可能增加,减税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会使政府赤字率进一步上升,淘汰落后产能也会出现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与阵痛。但是只有经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任森,王大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J].银行家,2015,(12).

[2]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Modern Library),1937:835.

[3] Jean-Baptiste Say,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6th ed.,trans.C.R.Prinsep and Clement C.Biddle(Philadelphia:Grigg&Elliott),1834:143.

[4] 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4-103.

[5] Bruce Bartlett,Reaganomics:Supply-Side Economis in Action(Westport,CT:Arlington House),1981,(1).

[6] Milton Fredman,“The Kemp-Roth Free Lunch”,Newsweek,Aug.,1978,(7).

[7] 布鲁斯·巴特利特.新美国经济——里根经济学的失败与未来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59.

[8] 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7.

[9] 管清友.供给学派的实践典范[J].金融博览,2013,(11).

[10] 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8).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关系探讨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