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诗歌教学
2016-05-30王才凤
王才凤
中国的诗歌历史堪称一片辉煌灿烂,为世界所瞩目,唐诗宋词凝聚了无数历史文人骚客的才华雅兴,这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但是,当下初中生学习诗歌时灵魂和身体是分离的,专注度和兴趣度不够导致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落后。下面笔者将针对初中生学习诗歌的主要问题,以及诗歌的特点为初中语文教育者分析几点较为可靠的策略。
一、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诗歌教学不宜采用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普遍对于诗歌的兴趣不大,教师如果在上课开始就直接进入诗歌的理解教学阶段,学生会觉得十分枯燥无聊,难以接受。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个“过渡期”,让学生在“过渡期”就对诗歌产生学习的愿望。所谓“过渡期”就是教师结合课外各种资料对将要教授的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相关故事或者典故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最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开展这个环节,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诗歌相关的文学知识,还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首诗做了铺垫,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因为对相关故事感兴趣而产生对诗歌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苏教版7年级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教师先对诗歌《次北固山下》的作者王湾做相关介绍:王湾是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却偏爱江南春水,常常往来于吴楚间,《次北固山下》是诗人最有名的作品。教师在介绍诗歌作品时可以刻意地突出该诗歌的文学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接着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虽然王湾喜欢江南的春色和美景,但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面对江南美景和孤独的小舟,思乡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同学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分析之后,可以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个“过渡期”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比如教师可以这样问“王湾的诗歌通常是以赞美江南美景为主,但是这首诗歌却有着淡淡的愁绪,同学们知道诗人的这种愁绪是什么吗?”这样的提问为理解设置了悬念。
二、为学生营造诗歌的意境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一首诗歌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领略其思想之美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创造相应的氛围,营造与诗歌相应的情境来让学生酝酿情感,产生代入感。所以,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的第二步就是创造合适贴切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造意境。教师可以利用绘画联想展示的方式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即教师让学生将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在脑海中一一想象出来连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尤其是古代诗歌,诗人多数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十分注重环境的描写。
例如在古代诗歌《过故人庄》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场景,安宁平静的小山村被矮小连绵起伏的小山包围着,周围是青翠一片,随处可见的绿油油的树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小村庄外,诗人走在山村小路上怡然自得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静谧美好。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营造诗歌的意境,烘托气氛。
比如在学习诗词《水调歌头》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同名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产生对诗词的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情感。特别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该配上较为古典的音乐,通过我国古代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才能与古诗词较好地契合。比如二胡演奏的名曲《二泉映月》就能营造一种悠远而宁静的诗歌意境。
三、深入发掘诗歌的内涵
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内涵是诗歌的精华部分。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诗歌情感的大致方向,查找并总结相关资料,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作者在作品中很少直接裸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是等着读者自己发掘的。因此这就使得诗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细节,发挥主观能动性,揣摩诗人的意图。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比如在古诗《观刈麦》中,教师让学生探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学生说从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重点在于展现农民劳作的艰苦,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赞美之情。另一个学生却说从诗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想表达自己没有功劳枉受禄的愧疚之情。最后教师可以评价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并鼓励其继续保持自主思考的习惯。通过这种策略,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诗歌的内涵,不局限于教材提供的一种解释,这样会使得诗歌教学更加有深度。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变当下诗歌教学的现状,让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总之,我坚信只要教學策略运用得当,诗歌教学并不会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