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口译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构建

2016-05-30黄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学主体口译教学多模态

摘 要:口译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但目前口译课堂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材料不合理等弊端。文章在阐述多模态理论基础上,提出多模态口译课堂构建原则,并给出具体的课堂设计策略,解决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及客体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口译教学 多模态 教学主体 教学客体

一、多模态理论概述

多模态理论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系统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类。而多模态理论认为,其他语言符号也有这三类功能,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在西方研究者中,最早的代表人物当属Kress&Van Leeuwen,其指出多模态可以定义为参与交际的所有渠道和媒介,除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外,还包括图像、颜色、音乐、技术等符号系统。多模态也称多符号,是几种符号模态的同时使用,也是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在一些媒介作用下交流信息的模态。[1]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Stein在本世纪初提出多模态教学理论。Stein认为,课堂上一切的交际活动需呈现多模态,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图像、声音、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活动,而且良性的课程教学和评估都要围绕学习环境和模态特征进行。[2]李战子将该理论引进国内学术界。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文中,李战子研究了Kress & van Leeuwen视觉语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并提出多模态是指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符号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3]多模态理论极大丰富了信息输入手段,将各种符号引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轻松多样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效果。

在多模态理论中,多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有一种模态为基本模态,起基础的交际作用。当该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者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时,需要借助另一种模态来补充。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互补关系。互补关系可以是起到补缺作用,也可以是强化作用。而当第二种模态对第一种模态在意义的体现上并没有大的贡献,但仍作为一种模态出现,与第一种模态形成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关系时,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为非互补关系。[4]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听觉是主要模态,为了辅助教学采用视频,则视觉为补充模态,两者起互补强化作用。在选择使用各种模态时,要遵循有效原则和适配原则,使各模态之间互相协同,成为最佳搭配,以实现各模态的最大作用,达到最佳效果,避免模态之间相互冲突,产生负效应。

二、口译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英语口译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综合听、说、读、写、译技能课程,强调学生语言技能、百科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口译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介绍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交替传译的技能。但是这种教学形式显现出一些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课堂需求。

1.教学方法缺乏多模态。口译教学应当结合口译理论与实践、课堂讲与练习,但大部分口译课堂很难实现两者的平衡,要么过于注重理论和教师讲,忽视实践练习,要么相反。此外,讲解口译理论时,大多数口译课堂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在口译练习中,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听译形式,运用教科书纸质资源或者音频资源,先讲解词汇,再由教师朗读原文或播放口译音频,邀请学生进行口译,最终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开口口译,未能起到锻炼学生口译能力的作用,而且单一的模式令学生觉得口译这门课程单调乏味。

2.教学材料不合理。口译课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内容上课,上课采用教程的文本材料及所附带的音频材料,材料呈现出的模态单一。而且该类教材内容安排上基本是口译实践练习,只是篇章的陈列,不能帮助学生了解口译相关理论;其次,教程内容缺乏时代性,材料比较陈旧,即便是最新版本,也存在滞后性,不能体现口译与时俱进的特点;虽然此教材每单元按照不同话题安排口译文章,但是很多文章文学性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学生进行课堂口译练习。

3.课程不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口译员要求广泛的百科知识,而口译课堂往往忽略这一点。教师只利用课堂时间,稍微讲解所需口译内容的相关背景,这种做法所补充的知识极为狭隘。口译课程不仅在课堂上不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课下也没有给学生补充相关材料扩大知识储备,造成学生知识面不能拓展。

4.学生缺乏口译自主学习能动性。在口译课堂之外,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口译的时间少,教师很少布置口译任务,或者只是单一的布置听写或者课文练习等口译作业,自主学习缺乏多模态。另外,教师未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口译练习等后续辅导;而且学生缺乏口译实践的机会,基本很少参加会展口译、陪同口译等简单的口译活动,未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

5.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口译评价一般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缺乏过程性评价,不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也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另外,在最终口译考试时,教师评价学生口译通常围绕词汇、内容完整度和流畅度进行评价,比如专业词汇是否准确,内容所有点是否都覆盖到,是否一气呵成,然后给一个总体的分数。这样打分未能客观评价学生口译质量,主观性太强。

三、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原则

口译课堂教学多模态构建需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实现教学主体、客体之间的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客体包含教学内容以及起辅助作用的多媒体网络环境等要素。为了构建多模态口译教学,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成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

1.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交流。课堂中的教学主体通常为一名教师和多名学生。在设计多模态教学时,要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首先,师生互动包括课堂互动及课下互动。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以问答形式启发学生,以学生参与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以听译形式培养学生口译能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另外,教师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口译主要困难,帮助解决问题,或布置相关口译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必不可少。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练习等形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化为听觉、视觉、触觉等模态的发出者,不仅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多模态口译教学要以师生交流为基础,学生交流为重点。

2.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交流。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参与课堂教学的师生不仅与教学内容互动,也会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设计多模态口译教学,首先要实现师生与教学内容的交流。由于口译的实时性,要求口译课程材料与时俱进,教师与教学内容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程教材,而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添加最新的听觉、视觉材料等,并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口译练习时,教师需针对各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了解口译理论、培养口译能力,以认知技能及情感方面与教学内容交流。再次,多媒体环境中的师生与网络媒体的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多媒体将文本、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多模态符号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不同的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活动,形成多模态的口译课堂,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吸收多媒体呈现的信息,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口译训练。

3.教学客体之间交流。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译教学中,伴随语言媒体包括音响、音调、声音的频率、口音、口气以及字体的形状、大小、空间布局等,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这些伴随语言媒体特质相互协调,使其起到辅助、补充和强化作用[4]。在口译教学中,听觉是主模态,视觉和触觉等是辅助模态,各模态直接相互交流,如PPT与声音文件、视频文件等交互,形成多模态口译教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基于多模态的口译教学策略

在口译教学中,最主要的模态是听觉模态,教师讲解的语言、口译材料音频等听觉模态十分丰富,其次是视觉模态,例如口译时的视频材料等,而其他模态符号例如嗅觉、触觉等使用则较少。针对口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基于多模态口译课堂教学构建原则,口译教学可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估方法等方面选择使用多模态教学策略,使各模态达到协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并为课堂增加乐趣。

(一)教学方法多模态

第一,目前口译课上,教师会将口译理论或技巧和口译练习相结合,但是出现几个问题:1.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都是随意结合,相关性不大;2.口译理论或技巧的讲解与口译练习时间安排不合理,要么过于注重理论,要么轻理论重实践,整体效果欠佳。针对以上问题,需将口译理论或技巧与口译练习主题联系,并合理安排两者课时分布。首先,在讲一个理论或技巧时,安排与其相关的口译练习主题。比如,讲到数字口译技巧时,口译练习主题可以是商务性口译,里面包含很多数字,这样就可以在练习口译时,实践数字口译技巧。其次,课时安排上,改成理论或技巧讲解1课时,搭配3课时相关的口译实践,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理论讲解或口译练习过于单一,也能让学生通过理论技巧讲解更有效地学习口译方法。教学内容上理论与技巧的互动,更能促进知识的吸收与技能的运用。

第二,口译课堂形式多模态,不再只采用听录音口译或者看文本口译,而是口语、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模态方式。根据每次口译练习的主题,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口译方式。比如,在接待口译时,可以利用场景模拟,学生扮演角色接待外事来宾进行口译;在说服性口译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安排学生辩论,部分同学正方,部分同学反方,再部分同学口译;在礼仪性口译时,安排学生模拟角色演讲,同时部分同学口译。多模态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主题之间相互交流,优化教学设置。除这些多样的练习方式外,口译操练时选择不同形式的练习材料。比如,如果选择课内的音频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文本或视频材料;如果选择课内的文本材料,要辅之以课外的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材料。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口译活动和口译材料,教学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乐趣,乐在其中,并能为其实际口译工作增加经验。

第三,口译课堂操练时,教师在练习时的通常做法是,将要译的段落放一遍或两遍,再让学生口译,然后教师点评并读译文。根据多模态理论,可以按照Underwood总结的听力三个教学环节来设计口译多模态教学活动,即:听前(pre-listening),听时(while-listening),和听后(post-listening)[5]。在听前阶段,教师需根据文章涉及的话题,以多模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补充学生的背景常识,在为口译做铺垫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可以以问题或图片的形式做头脑风暴活动。该类问题或图片需与文章有关,最好是对即将听译内容起提纲挈领作用,并以PPT等书面形式呈现,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回答问题,以此预测即将听译内容。再次,通过PPT或Word等形式呈现并讲解文中难词或专业词,让学生充分做好译前准备中的词汇准备。在此过程中,多媒体辅助下的多模态材料帮助师生之间产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听时阶段,教师播放录音或视频,并配有相关词汇的图片,按照学生听力能力和材料难易度,适当位置停顿,并选择性播放第二遍。在听后阶段,即每段落停止后,教师给学生适量时间自己口译,要求每位学生都开口翻译,这样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口译练习。接着,教师可按照专八口试给分标准中按点给分的道理,请同学回答该口译段落中的关键词。这么做不无道理,因为口译笔记就是记录关键词,口译时也是通过听力理解和记忆将关键词衔接,这么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口译笔记能力,而且能够检验其是否真的理解。最后,教师请一位同学进行口译展示并加以点评,再给出译文。这种练习的方式,运用了PPT的视觉模态、音频或视频的听觉视觉模态、口译时的口语模态、教师点评时的重难点讲解模态,形成教学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以及客体之间的交流,多模态的运用让学生乐此不疲。

第四,充分利用课前、课间、课后时间。口译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学生不能主要依赖课堂时间锻炼口译能力,而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包括课前、课间和课后时间。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课前可给学生播放一些带有中英文字幕的英文视频,既能让学生利用这短暂时间学习到知识,也可以给学生做热身运动,让他们逐渐进入课堂和口译状态。课间可选择性播放视频,学生自愿观看。此外,课后教师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多模态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可以是安排小组口译练习,两人一组进行口译练习,督促学生学习;也可以是与课堂相关的视频观看或者口译,改善学生口译听力水平和知识面;也可以是优质口译文本材料阅读背诵,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表达能力;也可以是音频口译练习。课前课间的视频模态再加上课后自主练习的各种形式模态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口译练习量,改善口译能力。

(二)教学内容多模态

口译课堂通常使用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并且利用该教程附带的音频材料。一方面,单纯的口译教程文本模态和音频模态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对口译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该类教程内容虽然按照各个主题分单元进行,并且使用新版本,但不管哪本教材,滞后性都是其共性,所以必须依赖课外材料,呈现多模态的材料。

教师课堂上使用的课外材料需要结合时事,与教学内容不断交流,选择多种模态的最新材料,包括音频、视频、文本等,而且音频、视频和文本的类型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演讲、采访、新闻、对话,等等,结合具体的课堂主题予以采纳。比如讲到礼仪性口译话题时,可以根据最近的热点选择视频;讲到数字口译时,可以选用商务谈判的视频案例;第二,课外材料选择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用性,比如讲到介绍性口译话题时,课外材料可以是学校所在省市某景点、某企业等的介绍,尽量体现该地方社会经济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三,课外材料选择需要根据学生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口译时的兴致。

(三)评估方法多模态

口译评估应该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口译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出勤分、课堂表现分、口译笔记练习等作业分数,还要有一个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和额外加分。过程性口译练习分数是指教师布置自主练习材料时学生的成绩。自主练习成绩包括小组口译练习自评和互评,口译视频音频练习的录音或视频质量。此外,如果学生参加口译比赛获奖,或者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口译考试和上海中高级口译,按照比赛或考试的等级,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以此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获取经验,为以后找工作添加筹码。终结性评价时,设计合理客观的评分标准,可以参考专八口试评分标准,比如每句话的关键词按点给分、流畅性、语音语调、语法与词汇等各占的分值比例。

五、结语

在多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教学材料、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弊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多模态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模态符号,实现了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及教学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针对性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丰富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口译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大学2015年度校级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15jg39]。)

注释:

[1]Kress,G&Leeuwen,J: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London:Routledge,1996,p183.

[2]Stein,P:Rethinking Resources:Multimodal Pedagogies in the ESL Classroom,TESOL Quaterly,2000,p2,p333-336.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

[4]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10年,第2期。

[5]龙宇飞,赵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与多模态交互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9年,第128期。

(黄璐 浙江温州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325000)

猜你喜欢

教学主体口译教学多模态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浅谈数学课堂魅力的提升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灵动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