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块运用的思考
2016-05-30唐启寿
唐启寿
摘 要:本文从医学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探讨专题教学模块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现实考量因素,确立专题教学模式设计的目标定位,从而建构专题教学模式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模式
一、专题教学模式的现实考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材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材的编写,都是由中宣部、教育部统一进行,所有高校统一使用,教材内容不能凭主观愿望增补或删减。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有弹性的,应考虑在基本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医学生的思想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进行适度的改革。
《纲要》教学过程中需着重关注的医学生实际,包括医学生专业实际和思想实际。《纲要》教学的内容需要在教材内容上进行专题教学模块设计,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和思想特点,围绕一定的能力培养目标,将理论与专业实际、社会实际相结合,内化为一种认知并能进行总结反思,最终达到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的目标。
同时,《纲要》课程在实际教学内容上存在散而不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尤其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理工科背景,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接受度不高,教学成效不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此,《纲要》教学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坚持与时俱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努力增强《纲要》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此,《纲要》教学一定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理念上坚持突出医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模式上坚持不断创新,从而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增强《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专题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纲要》专题教学模块依据教纲要求,突破原先教学结构,对课程内容按照逻辑体系进行专题设计,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照应的若干板块主题,围绕各专题开展教学实践。
(一)注重内在逻辑体系,突出整体性
首先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课程的整体衔接,尤其是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在联系;其次是各专题之间要做到科学设置,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符合“四个选择” 体系的目的性要求,把握和遵循规律,突出整体性;再次要突出重点环节,突出育人功能,突出各阶级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实践环节
实践能力培养是医学生培养的薄弱环节,而《纲要》更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最终目的是让医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行为的标准。《纲要》除专题外还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讨论、演讲、辩论等各种形式,将授课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及时抓住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讨论,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为大课堂,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现实认知,升华思想道德的情感,增强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锻炼 、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突出严密性
注重具体教材内容的整合、教材与教材之外信息的整合,在实践中将其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模块,使课程总体更系统、更严密、更具实效性。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中。根据《纲要》有关内容与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讨论活动,把科学性、前沿性、知识性、时代性、新颖性等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 拓展学生的知识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专题教学模式的合理路径
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纲要》2015年修订版教材内容体系框架,在对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专题和实践教学,如下表:
上述九个专题的教学安排,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处理好教材内容体系和专题教学内容的关系,紧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突出“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一 近代中国的沉沦和中华民族的觉醒部分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当时国内外的背景环境,认识晚晴中国的危机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认识中国遭受外来入侵是一个“沉沦”的过程,同时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中华民族的觉醒又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两个过程既矛盾又统一,相互联系和制约。
专题二 中国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部分使学生了解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里包括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和北方义和团运动,把原先分散的两个部分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
专题三 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部分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认识资产阶级两个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同的主张和斗争方式,重点阐述戊戌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认识到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软弱性的一面,深刻认识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
专题四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部分,使学生掌握五四运动时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点,认识五四运动运动爆发的国内外背景、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最终取得胜利的意义。重点掌握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准备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过程、成立的历史意义。
专题五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曲折部分,重点阐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中国革命探索新道路的曲折,认识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
专题六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部分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整个历程,认识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不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专题七 解放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部分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图谋,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斗争,充分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专题八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部分使学生认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认识在完成三大改造的基础上最终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部分根据学时需要作部分调整概括讲解,因为考虑这部分内容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有重复,因此在设计上尽量简明精要,但内容讲解上有必要交代。
综上,专题教学模式要综合考虑现实教学环境和因素,统筹考虑专题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设计合理路径,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实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阎治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9期(总第141期).
[2] 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教育与研究,2010年第6期.
[3] 方晓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