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强省建设的理性分析
2016-05-30杨佩
摘 要: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各省纷纷提出建设高教强省。但是目前关于“高教强省”基本理论尚不清晰,众说纷纭。笔者回归问题的本源,从高教强省建设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理论依据等最基本的问题出发,对高教强省建设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
关键词:高教强省 高等教育 理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国家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到“高教强国”等一系列政策后,各省随之提出“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但是,目前关于“高教强省”最基本概念问题尚不明晰,无法指导高教强省建设的实践探索,因而笔者从高教强省建设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理性分析,企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高教强省”理论框架,以期指导高教强省实践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二、高教强省建设的内涵探讨
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教强省”的概念、内容、标准等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目前关于何谓“高教强省”尚未达成一致看法。笔者认为,“高教强省”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
1.高教强省概念界定。狭义的“高教强省”,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来说,是指某省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毛入学率、高校数等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拥有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公办院校、民办学校、独立学院等各类高校百花齐放,高职、本科以及研究教育等各层次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总之,只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配合,才能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广义的“高教强省”,是从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互动来分析,即建立起能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相一致,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符合当地企业的需求;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换率高、贡献大。换言之,广义的“高教强省”即高等教育系统和外部环境相互促进。
2.高教强省特征分析。中国地域辽阔,省域间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必然存在,基于不同经济基础和资源优势所建成的高教强省必然各具特色。但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教强省都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自身强,从高等教育系统自身而言,高教强是建成高教强省的基础。高等教育“自身强”包含“数量大”和“质量高”两层含义。首先,“数量大”即高等教育规模大,可以從某省份所拥有的高等学校数量、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方面去衡量。但高等教育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要遵循适度原则,否则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其次,从质量上来讲,高等教育“质量高”的关键是拥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不仅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上有显著影响力。二是贡献强,是从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出发,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强是建设高教强省的目标。高等教育“贡献强”,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能够被当地行业、企业吸纳和利用;高等教育积极服务地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高等教育强省的两个特征——“自身强”和“贡献强”,实际上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促成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共融共生。
三、高教强省建设的理论依据
高教强省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互动理论”就是高教强省建设坚实的理论依据。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则要依靠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更大力量。也就是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教强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会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反之,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也需要创新驱动,例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迫切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的正确培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积极建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创新,如大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因此,高教强省的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可谓相辅相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说明了进行高教强省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而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导下寻求到正确的解决途径。
2.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是在经济学领域提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一种理论选择。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不足,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均衡投入到所有地区和全部行业,而应集中有限资源到一些区域或部门,使部分区域或部门优先发展,从而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将非均衡增长理论应用到高等教育学领域里,可以以此来解释高教强省建设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各省经济发展差距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注定了高教强省建设不可能同步实现。一些经济基础好、高教资源丰富的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其人、财、物率先建成高教强省,从而产生辐射效应或扩散效应,自然而然地带动经济基础薄弱或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省份的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防止了各省盲目追逐高教强省建设热潮。各省应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配置资源,防止对教育投入过多而会制约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落后省份都不可以进行高教强省建设,某些省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特色、政策扶持等优势,也可能出现后来居上的可能,这正是下文将要阐述的后发优势理论。
3.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提出,是指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利用特殊有利条件,如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追赶甚至超越先发国家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发优势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国内某些省份高等教育的发展远超其他省份,如北京、江苏、上海,这些省市经济实力强、教育投资大、名牌高校多、生源质量好、专业门类全……相对于其他省份已是高教强省。其他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市,如陕西、四川、山东,可以充分借助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吸收借鉴高教发达省市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获得后发利益,并结合当地的行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高教强省。更为重要的是,落后省份要进行创新,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因此落后省份在高教强省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模仿他人,要走自主创新、独具特色的高教强省之路。
参考文献:
[1]陆连军.建设高教强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21-25.
[2]高树仁,张秀萍.高教强省的三重蕴意及其超越性[J].江苏高教,2012,(01):44-45.
[3]胡伟武.如何克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N].光明日报,2012-12-13(016).
[4]钞秋玲,李秀岭.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关系理论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03):19.
作者简介:杨佩(1991.07.02—),女,汉,学校:西北大学,2014级研究生,学院:公共管理学校,专业: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