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6-05-30戚宇

艺术评鉴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戚宇

摘要:雕塑作为美术专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越发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大学作为雕塑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雕塑人才的输送中起着积极作用。社会的发展对于雕塑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向大学雕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立足于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大学雕塑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做出策略性思考,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模式,全面塑造更高素质的雕塑人才。

关键词:雕塑教学 综合能力 培养策略

大学作为专业性更强的教学阶段,对于任何领域人才的培养都追求更专业化,因此,大学教学模式中多偏重对理论的研究和讲授,在雕塑教学中,教师也更多地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技法的掌握和深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忽视而无从发展。在当前的雕塑教学中,虽然逐渐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具体教学方法的探索,都还比较盲目,这要求施教者不断了解学生需求,深入探索在雕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和具体策略。

一、雕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敢于突破的精神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雕塑创作中最重要的素养之一,而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在主观上改变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敢于突破传统惯性思维而大胆质疑和大胆创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从小到大的思维更具有一种被动倾向,而外界的束缚也使学生不敢产生和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大大受限,最终在执行上也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教育滞后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质疑,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惯性思维的束缚,同时也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及其独特性的眼睛,发掘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创造性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创造环境。

(二)培养学生空间造型和想象能力

艺术的创造在很多时候基于创作者的大胆想象,而雕塑的创作是在立体、三维空间中进行的,作品的完成很大程度基于空间造型的完成,这就对创作者的艺术造型能力和空间把握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因此,在雕塑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重视对学生空间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雕塑艺术对教学的特定要求。对学生空间把握能力的培养需要从现实空间、心理空间、情感空间几个层面入手,这种全方位的空间把握才能够形成一个作品的完整空间造型。对于想象力的激发,则要贯穿于雕塑教学的始终,无论是鉴赏作品、理论知识讲授还是实践操作,都要实时激发和保护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空间。

(三)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了内部创新的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工作就需要展开了,这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常性地带领和鼓励学生鉴赏国内外的优秀雕塑作品,这是对学生基本功力的一种积淀,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对优秀雕塑作品的鉴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因为作品的鉴赏并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雕塑优作,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带领学生进行各个角度和层面的作品赏析。鉴赏的目标不仅在于达成学生对作品情感和技巧的认识了解,还要帮助学生在自我表现能力上有一些提高。

第二,开展学生之间的作品交流。学生作品的自主交流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的作品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对着同学的作品往往更具有亲切感,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信心和学习兴趣,减少对学习和创作的抵触与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作品交流中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启发和灵感,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有更好的自我提升。

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

雕塑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充实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关注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雕塑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的时代是一个知识深度交融的时代,专业之间的联系性日益增强,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成为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在雕塑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掌握不能够只局限在雕塑专业内,雕塑的创作不仅包含空间造型和选材、塑造环节,还有前期的构思和选题等,这些环节对于创作者的个人眼界和知识积累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往往一个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有思想性的创作者更能够别出新意而创作出好的作品。因此,在雕塑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学科界限和专业限制,将雕塑知识进行更多面的交叉和整合,充实学生对雕塑的全方位认识,能够在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对雕塑的内涵有一个新认识。在知识的整合中,学生思维也在不断跨领域扩展,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摆脱单一模式而逐渐多样化,更具有发散性,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尤其重要。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在雕塑创造中也是一种基本的能力素养,在大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多方位观察的能力,这是艺术创造区别于日常活动的一点。一般的观察往往集中在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表象,捕捉到的是事物的偶然性,而多方位观察能力则重视对事物本质的剖析和内涵的深层次把握,这种艺术性的观察能力并不是个体与生俱来的,需要受到专业的培养和训练。在雕塑教学中,学生的观察需要建立在多种构图法则、色彩法则和解剖法则等专业性标准之上,更具复杂性和艺术性。教师需要将雕塑专业法则传授并与学生并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步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多角度的观察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创作能力的整体提升奠定一定基础。

四、雕塑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认识雕塑创作的实践性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雕塑创作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它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不论是雕塑学习者还是已成型的雕塑家,都必须在雕塑创作中具有实干精神,这是雕塑创作的规律,即一个雕塑的形成总是在创作者的灵感初现和不断实践中的否定与肯定中实现的,这是一个结合了创作者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复杂过程,由此可见,雕塑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获取扎实的雕塑技能,必须在不断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和自我磨练,方能成功。

而从当前现状分析,大学生普遍对雕塑的实践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更是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而疲于动手操作,学生对自我实践能力的养成缺乏基本的重视和认识。另一方面,教学思维也局限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都在传统思维束缚下认为雕塑的实践练习重点在于泥塑造型阶段,即对泥塑的前期创作和后期修饰,而对于作品的构思、材质的选换等都没有列入到实践训练环节。这就导致学生雕塑实践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基于此,教师和学生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雕塑的实践性并重视它,对于教师来说,科学地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和实践模式才能够平衡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适当进行教学引导,为学生创设足够的实践空间

雕塑教学分为基础课和创作课,两者的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于雕塑创作教学来说,它更多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教学平台。教师在进行雕塑创作的教学引导时,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将教师的意见凌驾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之上而忽略学生主体需求和接受情况的话,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艺术的创作往往会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观念,过多的外界束缚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创作兴趣,也会限制创作者的发挥。在雕塑创作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地引导,使学生在基本的创作规律和结构标准下自主创作,既能够深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训练技能,也能够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理解进行操作,这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优路径,也是当前雕塑创作教学中众多教师应该广泛关注的一点。只有在恰当的启发下,保持学生的个人创作风格,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雕塑教学中材料把握能力的培养

工具和材料是雕塑艺术中的基本物质前提和创作媒介,通过工具材料的运用才能够呈现出具体的作品,表达出作品情感。而工具材料自身的性能、创作者对材料的合理运用都深刻影Ⅱ向着雕塑作品的质量和情感表达,在雕塑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工具材料的运用和把握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对工具材料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工具材料的相关内容。其中,学生对于雕塑材料的发掘能力尤为重要,这是在新时代下多种文化元素不断充实和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现实性需求,也为新材料、新工艺、新手法的酝酿和产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往往能够更加娴熟地进行雕塑创作,在多种材料、色彩、造型中进行自由切换,扩展创作空间。

六、结语

艺术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培养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审美而不断进行美的创造的专业人才,大学阶段的教育尤其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做出了贡献。当前我国雕塑领域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大众审美情趣日益多样化,而高校的美术教学和雕塑教学也因此面临着新的变革需求和呼吁,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如何能够摸索出新的突破,成为广大雕塑教学者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而各阶段的教育最终都落脚于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不仅体现在艺术修养上,更体现在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这些新的教育需求不断催促着教育者们总结经验,寻求更多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综合能力培养策略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交叉学科下高中语文综合能力培养探究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简析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